長征中的故事有哪些
故事是一種側重于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文學體裁。它可以解釋為舊事、舊業(yè)、先例、典故、花樣等涵義,較適于口頭講述。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長征中的故事,供大家閱讀參考。
更多故事相關內容推薦↓↓↓
長征中的故事1
剛過大渡河,周恩來就病了。經(jīng)常高燒不退,有時甚至處于昏迷狀態(tài)。
紅軍什么藥品都沒有,平時普通戰(zhàn)士受傷了,也只能用鹽水給傷員洗洗傷口,這就是的治療了。
他的醫(yī)護人員劉江萍很著急,總是和其他醫(yī)護人員千方百計到各個部隊去找藥。
周恩來知道了這件事,就把劉江萍叫來,對她說:“戰(zhàn)士比我更需要藥品,決不能到部隊去找,我們有什么就用什么!”
每到一個宿營地,劉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到處買藥,偶爾能買到一點止痛退燒藥,就立即讓周恩來服用。有一次他們在一個集鎮(zhèn)上,買到了二兩木耳,劉江萍喜極而泣,這在整個長征途中可以算是級的補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周恩來整天高燒不退,經(jīng)常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翻雪山前部隊專門為周恩來準備了擔架,可他堅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實在走不動了,才躺到了擔架上。
周恩來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從來沒有把自己當領導看待,而是把自己當做普通戰(zhàn)士,別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別人操的心多,費的神多。
過草地時,醫(yī)護人員好不容易給周恩來煮了一碗粥,他嚴厲地問劉江萍:“部隊現(xiàn)在吃什么你們不知道嗎?”劉江萍說:“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樹皮,可你病得這么重,還協(xié)助毛澤東工作,分擔全軍的重擔,難道吃一小碗稀飯都不應該嗎?”
“小劉呀,我們是革命的隊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壞大家都要一樣?!敝芏鱽碜罱K也沒吃那珍貴的稀飯。
紅軍進入甘肅時,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隊伍經(jīng)過一片梨園時,長途行軍的紅軍看到,樹上果實累累,黃瑩瑩的,看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誰也沒有上前去拿梨子吃。房前屋后,梨子成堆。周恩來卻坐在梨樹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鉛筆,聚精會神地看地圖。劉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來沒吃老百姓一個梨子,睡在梨堆邊的他也一個梨都沒拿。
第二天,有戰(zhàn)士請求可不可以買點梨子,周恩來答應了??僧?shù)厝罕娛車顸h的欺騙宣傳,沒人敢說價錢,只是說:“吃吧、你們吃吧!”梨農不接錢,戰(zhàn)士們就不吃梨。結果,在盛產(chǎn)梨的地方,紅軍沒吃上一個梨子就離開了。
長征中的故事2
地圖是我們常用的工具。在行軍作戰(zhàn)中,大比例尺的軍用地圖對指揮員來說,更是至關重要,有時會影響一場戰(zhàn)役的勝負。
在《三國演義》中,有個“張松獻圖”的著名故事。這張地圖對蜀漢政權的建立,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紅軍長征途中,也有一個“龍云獻圖”的真實故事,讓紅軍得以巧渡金沙江,甩掉國民黨數(shù)十萬追兵。
雖然龍云后來轉向革命,但在長征期間發(fā)生的“龍云獻圖”,可不是這位地方實力派主動向紅軍示好,而是中央紅軍主力進入云南后故布疑陣、聲東擊西的結果。
1935年4月,中央紅軍主力進入云南后,立即把進攻昆明的聲勢造得十分浩大?!霸颇贤酢饼堅蒲鄢蛑蛔粘?,急得心驚肉跳,連忙抽調滇軍精銳主力回保省城。由于龍云不斷呼援,蔣介石也命令中央軍薛岳部不分晝夜,沿著紅軍去路向昆明兼程前進。
但這卻是紅軍的調虎離山之計。時任紅4團政委的楊成武回憶:佯攻昆明,使云南全境震動。滇軍不得不匆匆忙忙往昆明集中,這就造成了乘虛北進,渡金沙江的極好機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錦囊妙計。兵書云“兵不厭詐”,奧妙就在這里。就在敵人匆忙往昆明集中、后面追兵又無法及時趕到的時候,中革軍委果斷決定向敵兵力空虛的金沙江急奔,準備渡過金沙江北上。
當時國民黨對紅軍情況掌握不準。就連國民黨飛機在昆明以東90公里的馬龍縣發(fā)現(xiàn)紅軍大隊人馬的時候,還誤認為是國民黨部隊,不相信紅軍敢向云南腹地前進,既沒扔炸彈也沒示警,竟揚長而去。
天上飛的尚且如此,地面的國民黨軍更是摸不準紅軍的動向。
紅軍聲東擊西計劃成功,但困擾紅軍的最大難題就是沒有大比例軍用地圖,對云南的地形、道路不清楚。特別是在準備北渡金沙江擺脫敵人尾追的形勢下,不知道渡口在哪里,紅軍上下都十分焦急。
歷史充滿了巧合。正當紅軍先頭部隊沿著滇黔公路偵察前進時,迎面撞上了昆明方向開來的卡車。
“是敵人,準備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的紅軍戰(zhàn)士迅速在公路兩旁隱蔽下來。
敵人顯然沒有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卡車一直沿公路開了過來。隨著幾聲清脆的槍聲,紅軍戰(zhàn)士如神兵天降般沖了出來,擋住卡車。
卡車里裝滿了云南當?shù)氐耐撂禺a(chǎn)——宣威火腿、普洱名茶等。此外還有不少藥品,尤其是當時非常珍貴的、專治跌打損傷的云南白藥。這些都是龍云專門送給薛岳的禮物,想不到卻成了紅軍的戰(zhàn)利品。
更巧的是,紅軍還從車上繳獲了龍云按照薛岳要求提供的云南1:10萬比例尺地圖兩包,還是套色印刷的,十分漂亮。龍云本來想派飛機送,但因為飛行員生病,于是改用卡車送。
時任軍委縱隊政委的陳云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記錄了這段歷史:“紅軍包圍曲靖而向馬龍前進時,截得由昆明來之薛岳副官所乘汽車,內滿載軍用地圖并云南著名之白藥(可醫(yī)槍傷,極貴重)。車離曲靖20里時正遇紅軍。因此衛(wèi)兵副官均被繳槍,軍用地圖未交薛岳反而被紅軍用以渡過金沙江,白藥、火腿、茶葉,均為紅軍享受。故紅軍兵士每談至此,皆為捧腹?!?/p>
周恩來得知截獲了軍用地圖,喜之不盡。毛澤東聽了也哈哈大笑,戲稱:“當年劉備入川是張松獻的地圖;如今我們過云南入川,是龍云‘獻’的地圖,兆頭是不錯啊!”
利用繳獲的軍用地圖,毛澤東迅速查出了龍街、皎平、洪門三個金沙江渡口,并把渡口位置、相互距離和通行路線標繪出來,發(fā)給部隊。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搶占了這三個渡口,順利北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長征以來決定意義的勝利。
長征中的故事3
長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瑰寶,其主要內涵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層面: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zhàn)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chuàng)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提醒我們,紅軍長征的路是艱苦的、漫長的,新的長征路會更艱苦、更漫長,改革當前我們需要具備哪些本領和素養(yǎng)才能贏得“新長征”的勝利?
20__年2月16日,習近平在視察空軍某師時,提出“思想政治要過硬、打仗本領要過硬、戰(zhàn)斗作風要過硬”的戰(zhàn)略要求,這為新形勢下部隊建設發(fā)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注入了強大動力。
基層是軍隊建設的基石,是強軍興軍的基礎。隨著部隊調整改革深入推進,適應新體制、履行新職能、擔當新使命,對基層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越是形勢發(fā)展變化,越是面臨重大考驗,越要弘揚長征精神,要按照“四個堅持扭住”“三個要過硬”的要求,不斷提升基層建設層次和水平,提高應對風險和履行使命任務的能力。
強化鑄魂育人,根子在基層。踐行“思想政治要過硬”要求,第一位的是解決好聽誰指揮、向誰看齊、為誰打仗的問題,要堅決聽黨指揮,做到搏擊長空心向黨、飛行萬里不迷航。
要突出學習貫徹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引導官兵自覺看齊追隨,筑牢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要從兵之初、官之初、任之初抓起,從黨小組、黨支部建起,從源頭和根子上強健組織細胞,打牢政治底色。依靠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開展工作,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才能始終保證改革不改色、轉型不轉向、信息化不丟革命化,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牢牢掌握部隊。
支撐打贏制勝,力量在基層?;鶎邮菓?zhàn)斗力的“基石”和“源頭活水”,習近平強調,戰(zhàn)斗力標準必須落實到基層,基層一切工作都要圍繞戰(zhàn)備訓練來進行;要加強實戰(zhàn)化訓練,確保關鍵時刻上得去、打得贏。踐行“打仗本領要過硬”要求,必須樹牢有利于提高戰(zhàn)斗力的鮮明導向,無論工作籌劃、力量使用、資源投入,還是表彰獎勵、典型培樹等,都要向戰(zhàn)斗力建設聚焦。
要貫徹真難嚴實要求,以真打的決心抓訓練,緊盯作戰(zhàn)對手抓訓練,把亮劍的本領訓足、把打贏的真功練硬。把基層單位都建設成為牢不可破的“戰(zhàn)斗堡壘”,關鍵時刻才能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必勝,真正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托。
砥礪戰(zhàn)斗作風,底氣在基層?;鶎邮桥嘤俦⒂骂B強戰(zhàn)斗作風的“主陣地”和“橋頭堡”。習近平強調,和平時期,決不能把兵帶嬌氣了,威武之師還得威武,軍人還得有血性;要發(fā)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敢于沖鋒陷陣,敢于迎戰(zhàn)強敵。面對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新挑戰(zhàn),廣大官兵必須打牢當兵打仗的思想根基。要把訓練場當作戰(zhàn)場,以打仗的要求磨礪打仗的作風,始終保持高昂的練兵熱情和常備不懈的戰(zhàn)備狀態(tài)。
基層官兵是實現(xiàn)強軍目標的主體力量,只有基層硬起來、強起來,才能把戰(zhàn)斗力托舉起來。要引導官兵增強擁護支持改革的政治自覺,始終保持政治堅定、思想穩(wěn)定,確保深化改革順利實施。
長征中的故事4
為激發(fā)科研人員強軍熱情,國防科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開展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活動,組織科研人員走進紅軍長征遺址、感悟長征精神、傳承長征血脈。新學期一開學,剛剛從廣西界首返回學校的黃宗升副教授,迫不及待地站在學院“光電論壇”的講臺上和大家分享自己重返紅軍長征遺址的感悟:“這次科研間隙,我回到我的家鄉(xiāng)界首,瞻仰了湘江戰(zhàn)役遺址……”
黃宗升,是國防科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拔尖創(chuàng)新團隊的一員,這個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 最年輕的剛過完30歲生日,卻都已經(jīng)在各自的科技研究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戰(zhàn)績。
激光陀螺作為最前沿的慣性導航核心傳感器,一直是世界各國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為了搶占這塊前沿高地,袁保倫自20__年博士畢業(yè)留校后,板凳甘做十年冷,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精度激光陀螺慣性導航系統(tǒng)的研究攻關中。有一次,為了獲得第一手的實驗數(shù)據(jù),他隨船出海,當時海上情況異常惡劣,人在甲板上根本無法站立,他就用繩索綁在自己身上固定,繼續(xù)進行試驗,這一固定就是十多天。他記不清自己吃了多少頓飯、吐了多少次,試驗結束時瘦了十多斤。但是,他獲得的試驗數(shù)據(jù)卻為成果驗證提供了可靠依據(jù)。十年來,他先后攻克了慣性導航多項核心關鍵技術,使激光陀螺系統(tǒng)的整體水平實現(xiàn)巨大的飛躍,去年在某系統(tǒng)原理樣機的全國比試中取得了第一名。
20__年,學員王楨到部隊實習,發(fā)現(xiàn)炮兵戰(zhàn)士聽力不同程度受損。于是想設計一款既能衰弱炮彈轟鳴聲、又能接收到指揮口令的耳機。他把想法向老師雷兵做了匯報,這種急軍所需和緊密聯(lián)系實際的創(chuàng)意得到雷兵的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
從電路調試到軟件編程,從原理設計到樣品制作,雷兵手把手教他們,把買來的多種成熟助聽器產(chǎn)品拆分,逐個種類逐個部位分析原理再研究改進,僅通信和放大器模塊部分就反反復復分析研究了近半年,并把自己在實踐中積累的成果與他們共享。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智能聽力保護系統(tǒng)”終于完成研制并成功申請國家專利,并斬獲國際大學生物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國區(qū)總決賽特等獎,第四屆國際微納傳感器技術應用大賽一等獎。
王楨只是雷兵所帶眾多在國際國內創(chuàng)新大賽中獲獎學生中的一個。20__年,年僅28歲的雷兵博士畢業(yè)留校,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院光電技術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在那里,他積極拓展學員創(chuàng)新視野,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驗證創(chuàng)新設計,鼓勵投身創(chuàng)新實踐。近四年來,他直接指導學員在國際微納傳感器技術應用大賽、全國大學生物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等競賽中先后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廣大科研人員緊盯國防和軍隊急需,加強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挑戰(zhàn)前沿科技,譜寫出一曲曲科技強軍的青春戰(zhàn)歌。
長征中的故事5
秋天的遵義,湘江河水靜靜流過。沿著遵義市紅軍街行走的人們,經(jīng)常會碰到一位拄著拐杖散步的老人,他就是__歲高齡的老紅軍李光。
老人在遵義家喻戶曉,大家親切地稱他“李光老紅軍”。人們敬重他,不僅僅因為他有著光榮的革命生涯,還因為他多年堅持捐資助學的義舉。李光用一生詮釋著一個老紅軍、一位共產(chǎn)黨員對革命事業(yè)的忠誠,對社會、對人民的愛。
“我自己沒文化,不能讓下一代再吃這個虧”
1920年8月,李光出生在遵義,他從小失去父母,四處流浪,8歲那年為地主家放牛,從未上過學。
14歲那年,李光投奔紅軍,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戰(zhàn)期間,上級夜間下達“拂曉出發(fā)”的指示,作為營長的他不懂“拂曉”的意思,文書又不在,結果到第二天天大亮才出發(fā),導致所在部隊遭受損失。這成為李光一生最沉痛的教訓。
李光說:“我自己沒文化,不能讓下一代再吃這個虧?!?/p>
新中國成立不久,李光轉業(yè)到地方。從領導崗位上離休后,擔任了遵義市紅花崗區(qū)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
1994年底,在一次赴遵義農村小學的捐款活動中,當?shù)仄D苦的辦學條件讓李光心情無法平靜。他不顧年老多病,一次次跋山涉水,深入貧困鄉(xiāng)村,調查了解農村學校和適齡兒童就讀情況。他把平時省吃儉用的錢,先后捐獻給了10多所中小學。
__多年來,李光先后資助了1000多名孩子,捐助總額達40多萬元。遵義市海龍鎮(zhèn)桂花小學因長期接受李光捐助,改名為“李光小學”。
長征中的故事有哪些相關文章:
長征中的故事有哪些
下一篇:長征故事英雄事跡簡短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