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幫困送溫暖文章
扶貧幫困送溫暖文章
結合社區(qū)實際,以社區(qū)服務為中心,以扶貧幫困為手段,為打造和諧、文明社區(qū)做出積極的努力。 依托政策,整合資源,扶貧幫困送真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扶貧幫困送溫暖文章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扶貧幫困送溫暖文章篇【1】
扶貧幫困見真情
——市交通運輸系統(tǒng)“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紀實
馬 全
多年來,四平市交通運輸局高度重視“送溫暖、獻愛心”活動,成為一項傳統(tǒng),經常組織全系統(tǒng)干部職工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力所能及地為貧困職工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在感情上貼近職工、生活上關心職工、脫貧上幫扶職工,以實際行動積極回報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
獻愛心,“雙日捐”
十幾年來,該局連續(xù)開展了“捐出一日工資,獻出一份愛心”活動,幫困送溫暖“雙日捐”活動。大家紛紛捐出自己的生活津貼,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家庭。局機關2009開展的“雙日捐”捐款達2.2萬元。通過組織、參與獻愛心捐款活動,社會各界的公益精神得以進一步激發(fā),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增強,職工互助互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以延伸。
訪貧困,送溫暖
每年年末,局里和各單位都組織對系統(tǒng)內困難職工進行走訪慰問活動,切實關心職工生活,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局機關2010年初組織了機關全體干部為困難職工捐獻生活文化用品活動,不到一周時間,捐獻床單70條;衣物200多件;被褥100多條。為培養(yǎng)交通職工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積極發(fā)揚助人為樂、扶貧幫困的精神,局屬各收費站團支部團員青年,經??赐Y助的特困學生,給他們帶去學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對貧困學生及家庭從物質上給予了很大資助,在精神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真心實意為貧困家庭及學生送去一份關愛,一份溫暖。四平市首家坤池出租車愛心車隊常年扶持十五中、二十中兩個貧困學生,并對特殊弱勢群體作出優(yōu)惠承諾。通過這些公益活動樹立了交通運輸局窗口單位良好的社會形象。
為災區(qū),獻愛心
全局干部職工紛紛傾囊相助,積極開展為四川地震災區(qū)捐款救助活動。局機關四次捐款達2萬多元;全市交通系統(tǒng)共為四川地震災區(qū)捐款達76.9萬元。2009年在對口支援四川黑水縣龍壩鄉(xiāng)農村公路恢復重建工作中,該局援建的24.2公里農村公路,分別位于黑水縣龍壩鄉(xiāng)河壩村、二巴郎村、瓜蘇村、西蘇村,全部修在山上,該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工程施工難度較大。四平市交通部門真情幫助災區(qū)職工解決出行難、運輸難問題,頂烈日,戰(zhàn)酷暑,提前一年完成了施工任務,讓災區(qū)百姓提前踏上平坦道路。省援建辦對四平市的援建工作給予了肯定。盡最大努力為災民獻上一份愛心,為災區(qū)的重建盡一份力量。
為社會,做奉獻
四平市交通運輸局牢記肩上的責任,在優(yōu)質高效地完成好交通工作的同時,為社會獻愛心。四平“回族公墓路”1924年修建,現已面貌全非,給回族殯葬工作帶來巨大艱辛。四平市清真寺民管會向交通局領導說明了修路請求,得到該局領導的高度重視,立即派人到303國道南側的“回族公墓路”墓地現場考察。為從根本解決回族公墓道路建設,局里專門召開了黨委會研究修建。建成后,回族鄉(xiāng)親找到清真寺,請求感謝該局,民管會會長于文秀等人帶來兩面錦旗表示感謝。為推進貧困村扶貧開發(fā)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平市交通運輸局積極籌措資金,為雙遼市茂林鎮(zhèn)美麗村修建了3公里村路。村路通車后,村民們喜出望外,有位70多歲的老人手摸水泥路面,眼含熱淚地說,真沒有想到,我還能走上這么光溜的水泥路。為保護剛剛修好的水泥路,局部分機關干部和市委組織機關干部50余人揮鍬鏟土,培植路肩。
制度化幫貧,經?;瘞屠?/p>
在集中做好元旦春節(jié)期間幫困送溫暖工作的同時,交通運輸局進一步探索了經?;?、制度化、社會化的幫困送溫暖機制,讓幫困送溫暖工作真正做到“四季如春、節(jié)日添暖”。作為長效機制,局里建立“扶困基金”,對特殊困難的職工給予資助。年初局里撥出2萬元為職工購置了大米、豆油等生活用品,幫助下崗職工。雖然單位的資助是有限的,但是卻體現了黨組織的溫暖。
四平市交通運輸局通過扶貧幫困活動的開展,不僅實實在在地幫助了貧困家庭,更使全局廣大干部職工在活動中受到了教育。扶貧幫困,創(chuàng)建和諧交通、和諧社會,將扶貧幫困工作落到實處,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了職工心中,用實際行動拉近了與職工的距離,贏得了職工的信任和支持,在人民群眾中進一步樹立了交通干部職工的良好形象。
扶貧幫困送溫暖文章篇【2】
關于社區(qū)扶貧幫困工作的幾點思考
托里縣旅游局張家毅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日趨完善,各地都相繼成立了以后勤服務為主體的社區(qū)組織,社區(qū)組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以前企業(yè)、行業(yè)將所有后勤服務一包攬的管理運行模式,不僅給企業(yè)發(fā)展解除后顧之憂,邁上了快速發(fā)展的軌道,而且使后勤服務走向了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道路。社區(qū)在不斷的深化和完善過程中,得到了長遠發(fā)展。托里縣托里鎮(zhèn)三居,自成立以來始終一心為民,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徹底改變了居民的居住條件,整體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標準化工作走向規(guī)范化和程序化。得到廣大社區(qū)居民和離退休人員的高度贊揚。
當然,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在社區(qū)整體工作推進中還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完善和解決。比如,我們社區(qū)在扶貧幫困方面還需要我們的重視和關注,對這方面出現的新情況和一些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很好地解決辦法。這些問題和矛盾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對社區(qū)整體工作的推進和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礙和影響。
第一、社區(qū)在扶貧幫困方面沒有多大的自主權,每年元旦、春節(jié)的救濟款的發(fā)放和領導入戶慰問,均以上級扶貧幫困的文件精神,結合平時掌握的一些情況,進行調研摸底,核實情況后,報上級組織批準后執(zhí)行。盡管我們的社區(qū)工作者入戶調查、走訪居民、了解情況。但由于一些困難補助的規(guī)定和條件,使一部分困難戶無法列入援助范圍。所以,每年節(jié)日慰問和困難補助金的發(fā)放都會有一些遺留問題。
第二、自社區(qū)成立以來,就始終把如何更好的開展扶貧幫困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在領導干部中開展的與困難群眾結對子進行“扶貧幫困”,比如規(guī)定職工群眾家中發(fā)生天災人禍,領導必須親臨家中,了解情況幫助解決問題。這些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愛的關懷和照顧。然而,這些活動和形式并不能給困難戶解決多少實際性的問題。
第三、社區(qū)扶貧幫困在制度上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其一是管理上沒有專職人員;其二是對困難戶的基本情況掌握的不是很清楚,看表面的多,究實質的少。其三是動態(tài)管理跟不上形勢,結果是一時困難,年年照顧,造成這些人享受困難補助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
第四、在社區(qū)管理和服務的人群中,不光是離退休人員及撫恤家屬,家庭沒有一點經濟來源以及低保戶還占很大比例,困難家庭人員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同時還存在患重大疾病無法支付高額醫(yī)療費的家庭。這些一是沒有政策法規(guī)的支持,二是社區(qū)也沒有這方面的資金來源。近年來,僅離退休人員醫(yī)療費用逐年增長的局面,已成了制約社區(qū)經營的一大難題,對居民群眾看病難的問題更是無力解決。
第五、社區(qū)管理范圍內,年邁體弱的及兒女不在身邊的離退休人員多,他們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幫助和生活上的照料,像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等。從目前講,社區(qū)從各方面都還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和能力。
針對社區(qū)目前扶貧幫困的現實,結合社區(qū)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不斷完善扶貧幫困體系建設,建立扶貧幫困長效機制,實現扶貧幫困的人性化,從理論和法規(guī)上健全和完善現有扶貧幫困體系,彌補目前扶貧幫困中的空白和不足。其次,在建立規(guī)章和制度中要轉變觀念,不能把扶貧幫困工作看作只是解決困難戶的溫飽問題,而是要如何幫困難戶擺脫貧困走出困境的問題。第三,要有具體的措施,不能用給了困難戶多少物質和資金的幫助來衡量扶貧幫困工作的成效。同時要根據社區(qū)實際,要把物質幫助和精神鼓勵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務實可行的扶貧幫困體系,整體提高社區(qū)扶貧幫困工作層次。
二、要結合社區(qū)實際,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真正把黨組織的溫暖、各級政府的關懷送到有困難的家庭。從目前社區(qū)的實際情況,造成家庭困難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家庭中有重大疾病的患者,二是因天災人禍使家庭無力承受。面對這種情況,組織給予一定的物資或資金上的幫助,可以緩解一時的困難。但社區(qū)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弱病殘和單巢老人,他們缺的不是物質和金錢,而是日常生活無人照顧。目前社區(qū)在這方面還是不具備能力。隨著“四二一”家庭的不斷增多和老齡化高峰的到來,這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將在社區(qū)日趨凸顯。社區(qū)工作者與群眾普遍認為,國家和政府都應在這方面給于投資,成立由社區(qū)牽頭的各種服務組織,對這些老人進行入戶服務,使他們真正體會到“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給他們晚年生活帶來方便和快樂。
三、落實扶貧幫困制度的規(guī)定和職責,在加大扶貧幫困工作力度上下功夫、做文章。扶貧幫困是黨和政府一貫對特困職工家庭倡導和實施的傳統(tǒng)做法,使無數個職工家庭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深切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和各級政府的關懷,樹立起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在實現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扶貧幫困工作顯得更加重要。所以,作為社區(qū)應該在抓扶貧幫困工作中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說我們既要給困難戶“輸血”還要幫助他們自己“造血”。還有我們每年春節(jié)開展的送溫暖活動,領導干部走訪困難職工家庭等等。這些工作看似簡單,但有大量的資料要在平時收集完善。對困難戶實行動態(tài)管理,經常深入到每個困難戶家中了解情況,對已經走出困境的家庭及時排查出來,要把新增的困難戶增加進來。只有這樣才能把困難補助金發(fā)放到真正有困難的職工手中,贏得廣大職工的理解和信任,使扶貧幫困工作有序進展。
社區(qū)是一個城市的基礎,直接面對基層群眾,是最底層聲音的直接受眾,只有建設好社區(qū),才能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聲音,幫助社區(qū)解決實際困難,就要從實際出發(fā),改善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陣地建設好,才會有成績,才能將社區(qū)“扶貧幫困”落到實處,擲地有聲。
扶貧幫困送溫暖文章篇【3】
8月28日下午,阜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住良繁中心村工作組與村兩委班子共10人,來到村獨居老人王建新的家中,幫助他收拾房間,打掃房前屋后衛(wèi)生,開展了一場“扶貧助困義務助老”的幫扶活動。
良繁村獨居老人王建新身患帕金森病,現年60歲,無兒無女,長年依靠藥物緩解病情,生活很窘迫。由于生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家里環(huán)境衛(wèi)生長期無人整理。工作組的到來,讓他很是高興。在他家里,工作組與村兩委班子為他擦拭窗戶玻璃,拖地擦灰,清洗煤氣灶、碗柜等,工作組還自掏腰包購買床單、被罩為老人換上,經過大家的努力,把老人的房屋里里外外打掃的干干凈凈。
打掃完畢,工作組成員圍坐在王建新身邊陪他話家常、講笑話,老人笑得合不攏嘴。臨走前,王建新非常不舍,不停地感謝工作組:“謝謝工作組這么惦記我們老年人!”
這次活動不僅帶去了物質上的幫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關愛,面對這些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我們給予的不僅僅只是短暫的關注,而是持之以恒的堅守和奉獻。扶貧幫困,是義務,更是責任!帶著這份責任,工作組和村兩委班子表示:在今后的日子里,將繼續(xù)為困難家庭辦更多的實事,更多的好事,回饋社會、幫扶弱小,盡一名黨員干部應盡的社會職責。
看過“扶貧幫困送溫暖文章”的人還看了:
1.獻愛心倡議書作文
4.駐村幫扶承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