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桃花源記的賞析
初二語文桃花源記的賞析
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下面是學(xué)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二語文《桃花源記》知識賞析以供大家學(xué)習。
一、影響
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tǒng),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王勃之于滕王閣,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顥之于黃鶴樓,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陽樓,歐陽修之于醉翁亭,蘇軾之于黃岡赤壁,莫不如此。但他們寫的都是實景,而桃源仙境卻是虛構(gòu)出來的。以一篇詩文虛構(gòu)一個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顛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鮮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并詩》以后,始為文人墨客所重,梁陳之際已有詩人涉足山溪,探尋靈秘。至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桃花源忽名聲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關(guān)注。天寶七年,詔令“三十戶蠲免稅賦,永充灑掃,守備山林”。此后,游者日眾,成為人皆慕趨的風景勝地,吟詠之作也歷代賡續(xù)不絕。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盡管唐代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愿信其無,總是懷著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王維《桃源行》),“塵心如垢洗不去”(劉禹錫《桃源行》)。也許,愈是神秘愈能叩動詩人的心扉,所以盡管“仙家一出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著“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為它不同于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xué)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
二、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這時陶淵明歸隱田園已經(jīng)十六年了。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生活荒淫,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xiàn)。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quán),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quán)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產(chǎn)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l天的彭澤縣令,與統(tǒng)治者作了最后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guān)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chǎn)生了對劉裕政權(quán)的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yù)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蘇者聰)
陶淵明為什么要虛構(gòu)桃源仙境?這要從他的時代和思想說起。東晉末年,陶淵明家鄉(xiāng)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帶,由于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養(yǎng),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晉書•劉毅傳》)。及至晉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為嚴重?!端螘?bull;荊州蠻傳》說:“宋民賦役嚴苦,貧者不復(fù)堪命,多逃亡入蠻”,因“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這些史實便是虛構(gòu)桃源仙境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chǔ)。從思想來說,陶淵明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并又追慕阮籍無君無臣、無富無貴的社會理想,接受過鮑敬言的無君論思想,素懷高潔,久慕淳風,眷愛丘山,厭惡官場,曾以羲皇上人自謂,幻想做無懷氏、葛天氏之民。這些思想意識積聚起來便成為其虛構(gòu)仙境的思想根源?!稌x書》本傳說陶淵明自以為曾祖為晉世宰輔而“恥復(fù)屈身后代”,故何文煥說他是以“避宋之懷”寫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為剖析其創(chuàng)作動機的參考。
桃花源記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