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生物新課實驗題
七年級上冊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所以我們一定要對七年級生物新課實驗進行針對性的復習。下面是由學習啦為大家整理了七年級上冊生物實驗題,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生物實驗題
1、用來擦拭顯微鏡頭污點的是( )
A.紙巾 B.布 C.棉花 D.擦鏡紙
2、當顯微鏡視野很暗,影響觀察時,應調節(jié)光亮程度,此時應采取的措施是( )
A.縮小光圈 B.換高倍目鏡
C.選用凹面鏡反光 D.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
3、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裝片的同一部位。若想在視野中所看到的細胞數目最多的,應該選擇的組合是( );若想在視野中所看到的細胞最清楚的,應該選擇的組合是( )。
A.目鏡10X,物鏡10X B.目鏡10X,物鏡20X
C.目鏡10X,物鏡40X D.目鏡10X,物鏡4X
4、在載玻片上寫下一個小小的字母“d”,用顯微鏡觀察時,會看到放大的圖像形狀是( )
A.b B.d C.q D.p
5、顯微鏡上具有調節(jié)光線強弱作用的是( )
A.反光鏡和遮光器 B.反光鏡和目鏡 C.遮光器和目鏡 D.目鏡和物鏡
6、在使用顯微鏡地過程中,對光時應選用 ( )
A.低倍物鏡 B.高倍物鏡 C.低倍目鏡 D.高倍目鏡
7、使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若光圈和反光鏡的位置不動,則在高倍物鏡下觀察到的視野比低倍物鏡下的( )
A.范圍較大,亮度較暗 B.范圍較小,亮度較亮
C.范圍較大,亮度較亮 D.范圍較小,亮度較暗
8、顯微鏡操作的正確步驟是( )
A.對光→安放→放片→調焦距→觀察 B.安放→對光→調焦距→放片→觀察
C.安放→對光→放片→調焦距→觀察D.安放→放片→對光→調焦距→觀察
9、 若用同一顯微鏡觀察同一標本4次,通過調整目鏡、物鏡和細準焦螺旋,結果得到如下四個圖。試問其中視野最暗的是( )
10、在下列有關顯微鏡“對光”的操作中,不恰當的做法是 ( )
A.用左眼注視目鏡 B.高倍物鏡正對通光孔
C.反光鏡對向光源 D.光線較弱時使用凹面反光鏡
11、 在學習使用顯微鏡的實驗課上,某同學將大寫的英文字母“G”寫在透明的紙片上,制成玻片標本(字母正放)。觀察時,目標恰好處在視野的右側。如何移動玻片標本才能使觀察目標處于視野的中央?視野中的物象是怎樣的?請選出正確的組合。(符號←表示左移,→表示右移)( )
12、 右圖是光學顯微鏡的一組鏡頭,已知①和②是目鏡,放大倍數分別是5×和15×;③和④是物鏡,③的放大倍數是40×。在觀察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時,下列那種組合看到的細胞數目最多且視野最明亮?(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右下圖為顯微鏡觀察中的兩個視野,其中細胞甲為主要觀察對象,從視野A轉換到視野B時,下列操作步驟正確的是( )
?、俎D動粗準焦螺旋②轉動細準焦螺旋
③調節(jié)光圈④轉動轉換器⑤移動玻片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⑤C.⑤→④→③→②D.④→⑤→①→②
14、在使用顯微鏡進行對光時,下述四個實驗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
?、俎D動遮光器,使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 ②轉動遮光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③左眼注視目鏡,右眼睜開 ④轉動反光鏡調出一個白亮的視野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15、根據“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收獲,我們可找出以下歸納或推斷錯誤的一項: ( )
A.該實驗可證明,唾液能消化淀粉
B.要想讓唾液發(fā)揮作用,溫度應保持在37.C左右
C.試管內的混合液,如加碘變藍,則證明管內淀粉已被唾液消化
D.富含淀粉的芋頭湯,加入食鹽(含碘)后,湯會變藍
16、有人為了減肥,減少食用肥肉、植物油等食品。這些食品中主要含有 ( )
A.糖類 B.脂肪 C.蛋白質 D.維生素
17、當人感覺饑寒交迫,需要補充食物時,主要是為了從食物中獲得 ( )
A.無機鹽 B.維生素 C.能量 D.水
18、在“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中,要用黑紙對葉片進行遮光,經處理過的葉片遇碘液變藍的部位是 ( )
A.被遮光的部分 B.見光的部分
C.只是葉片的邊緣變藍 D.整個葉片都變藍
七年級生物多樣性復習筆記
一、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它包括三個層次:生物種類多樣性(即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種類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三者關系: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種類多樣性影響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
(2)基因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蚨鄻有詻Q定種類多樣性,種
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多樣性。
(3)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生態(tài)系統發(fā)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
二、我國是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僅次于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xiāng)”。
三、生物的各種特征 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較大差別,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在基因組成上也不盡相同,因此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
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是基因的多樣性。
四、我國是世界上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家養(yǎng)動物、栽培植物和野生親緣種的基因多樣性十分豐富,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 貴的遺傳資源。
五、每種生物都是 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 的,這些個體的基因組成是有差別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基因庫,; 每種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tài)系統中,并且與他的生物種類相聯系。
某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絕滅,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態(tài)系統;當生態(tài)系統發(fā)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因此,保護生物的棲息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六、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1)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和破壞
(2)掠奪式的開發(fā)和利用
(3)環(huán)境污染
(4)外來物種的影響
七、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銀杉;被稱為中生代動物的“活化石”的是揚子鱷;中國鴿子樹(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七年級生物復習講義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植物的營養(yǎng):絕大多數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動物的營養(yǎng):從外界獲取現成的營養(yǎng)。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的廢物。
動物排出廢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氣體、排尿。
植物排出廢物的方式:落葉。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例:斑馬發(fā)現敵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營養(yǎng)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4、影響生物的生存的環(huán)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蟲捕食蚜蟲,是捕食關系。稻田里雜草和水稻爭奪陽光,屬競爭關系。螞蟻、蜜蜂家庭成員之間分工合作。
5、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1)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2)作出假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3)制定計劃:檢驗假設是否正確,需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實驗方案的要求:需設計對照實驗,光照是這個探究實驗中的唯一變量。其他條件都相同。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交流
6、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舉例:荒漠中的駱駝,尿液非常少。駱駝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樹等。
2)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蚯蚓在土壤中活動,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糞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風固沙等都屬于生物影響環(huán)境。
7、生態(tài)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huán)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tài)系統。
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水、空氣、溫度等
8、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tài)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往往彼此交錯連接,這樣就形成了食物網。
七年級上冊生物新課堂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