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閱讀:六榕寺里一花塔
六榕寺位于廣州市的六榕路,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 古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美文閱讀《六榕寺里一花塔》以供大家學習。
六榕寺里一花塔
廣州市的榕樹特別多,這是構成南國風光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山紀念堂和流花公園里榕樹蔽天成幕、蔭地無隙,尤其令人留連??墒且?ldquo;六榕”命名的“六榕寺”里卻沒有一棵榕樹。
六榕寺在朝陽北路西面,距我的住地不遠,可以望見寺內塔尖。我走到寺門前小立。門額兩字“六榕”,端厚而有韻度,望而知為大蘇手筆。寺門有七字聯(lián)語,其下聯(lián)是:“六榕無樹記東坡”,這不是明白告訴游人,寺內沒有榕樹嗎。原來蘇武在北宋年間因貶滴經過此地時,曾見寺內有環(huán)植的六棵榕樹,所以欣然留下“六榕”二字,后來這六棵榕樹同蘇東坡一樣,早已“羽化登仙”了。現(xiàn)在寺內還有蘇拭所題“六溶”的碑,有清代嘉慶時王文浩的跋語。另有蘇軾的“笠屐像”。
寺內沒有六榕,卻有菩提一樹。菩提樹枝高葉密,潔凈蔥蘢。這棵禪門嘉樹,遙對著寺內古塔。相形之下,菩提樹素樸,而古塔花枝招展;菩提樹已經很高,而古塔比它還高,長身玉立,迥出塵表;菩提樹下只有一二游憩的人,而古塔的各層都站滿了紅男綠女。
這座佛寺是梁武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創(chuàng)建,原名主莊嚴寺。這塔原名舍利塔,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雖在宋代毀后重建,但塔的結構和基礎是沒有變的。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平面呈八角形,外觀九級,內分十七層,全高五十七米有余。塔頂還豎立了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鑄造的千佛銅柱,閃閃有光。塔的各級是綠瓦、黃檐、朱柱、白壁,配以九八七十二個銅鈴,五彩繽紛,宛如花樹一般,所以又名花塔。花塔挺秀于六榕寺里,五羊城中,俏麗而不失莊嚴,堅實而不掩玲瓏,更增南國風光之美。
我們的祖國真?zhèn)ゴ螅徽f塔,全國各地,不知若干,千姿百態(tài),無一雷同。南京的“靈谷”,西安的“大雁”,杭州的“六合”,蘇州的“北寺”等,我都—一攀登過,今天卻又瞻仰了我絕對想象不到的“花塔”。古剎浮圖,也要百花齊放;各具豐標。我思古人,既有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又有別開生面的獨創(chuàng)精神。
一陣暴雨忽然而來,打斷了我的思路,卻展示給我一幅奇景:大雨排檐,似落地水精簾子,我站在“簾”內再望花塔,雨霧像輕紗籠罩塔身,水精簾似琉璃高張凈土,晶瑩而又迷蒙,真是美極了!靈機一動,我把李白的兩句五言詩改幾個字來形容、贊美它,這便是:卻掛水精簾,玲瓏望花。
初中語文閱讀推薦:依舊沈園
到了紹興,得去看看沈園。不僅因為她是宋代名園,也不僅因為那里記述著陸游與唐琬的愛情悲劇。我來之前,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寄來的新編高中語文教材,其中選有郭沫若的《訪沈園》。讀過之后,腦子里劃上了問號:沈園真的毀棄了嗎?
沈園在宋代是私園,為沈姓舊業(yè),因有極高的園藝價值和人文價值,一直保存到現(xiàn)代。郭老去的時候,見到的情景卻是——“在陸游生前已經是‘非復舊池臺’的沈園,今天更完全改變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沈園是一片田圃。”“大門是開著的,我進去看了。里面似乎住著好幾家人。”“我走到有些樹木掩陰著的葫蘆池邊去看了一下,一池都是苔藻。池邊有些高低不平的土堆,據說是當年的假山。大方池也遠遠望了一下,水量看來是豐富的,周圍是稻田。”據這些記述,可知那時候,沈園里擠進了好些居民。假山平掉了,古池廢棄了,園子開辟成了菜地和稻田。
郭老這次訪沈園,在1962年10月29日。那時候,毀園種菜栽稻,不足為奇。沈園遭廢棄,深深地烙上了那個年代的印記。郭老記下了一筆,讓后人曉得曾經發(fā)生的這件事情。
作為歷史學家的郭老,當然深知沈園的價值。然而,那個年代,革命的激情往往會掩蓋冷靜的思考,加之郭老是詩人,浪漫氣質很濃。見到一生多唱悲歌的陸游,似乎還想用自己的氣質去影響人家。他說:“陸游有之,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園來,他決不會傷心落淚,而是會引吭高歌的。”說沈園變田圃是一種“蛻變”,“蛻變”者,也就是他曾為之高歌的鳳凰涅?。
又過去了四十年,沈園“蛻變”成了什么樣子,這只鳳凰真的飛走了?我忐忑不安地走近了她。
進門得買門票,便看到了吉祥之光,說明這里已有人管理。園內沒有住戶,當是都搬走了。復修的亭臺樓閣皆為仿宋建筑。葫蘆池還在,上面有石板小橋,旁邊有水井,標示為宋代舊物。大方池里水清透澈,有小魚歡快地游動。周圍是成片蓮池,想來當年曾是郭老所見的稻田。假山也恢復了,筑有石壁,刻著陸游的那首著名的《釵頭鳳》:“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陸游初婚唐琬,后被迫離異,十多年后,兩人在園內邂逅。此時唐琬已改嫁,陸游亦另娶。觸景生情,感慨萬端,陸游在園壁上題寫了這首詞。唐琬見后,和作一闋,不久悒郁而死。和詞也書寫在石壁上,有“病魂常似秋千索”,“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等語。有人對和詞的作者表示懷疑。郭老亦說,“和詞韻調不甚諧,或許是好事者所托。”
這里是沈園的精華。一座歷史名園,一處文化富地,毀了豈不可惜。紹興的土地再緊張,也不至于缺少這幾畝菜地和稻田。今日沈園復舊,古池無恙,我忐忑的心落了地。站在題壁前,我特意高聲朗誦這兩首詞。心想,這能不能替代陸游的“引吭高歌”呢?
我之所以想提這件事,是因為今日許多青年人,不一定都有機會到紹興見到沈園,而他們讀過這篇課文之后,留下的記憶將是沈園被“蛻變”的形象,而今天已經并非如此。另一方面,對于那個“蛻變”觀念,也需要做點說明,以免讓今天的青年人感到隔膜。他們面對沈園,應該有新的觀念,新的態(tài)度。
回想起來,幾十年間,對待沈園這類的文化遺產,教訓相當深刻。不僅是重視不夠,保護不力,更多的是以“革命”的名義,人為地去毀壞。別說沈園擠進了居民,開荒種地,連北京的故宮也曾被一些單位和居民占據,設店辦廠。擠進圓明園的單位和住戶,如今搬遷,竟要花費巨款。此類問題實在太普遍了。文化遺產被自然侵蝕,那是無法抗拒的,被人為地毀壞,則是可惜的,痛心的。對于今天的青年人,也包括全體人民,還要加強愛護文物教育。隨著那個年代的逝去,“蛻變”之類的觀念,還是塵封起來為好。
沈園終究恢復了舊貌。正讀著這篇課文,可能也心存疑惑的師生們,是否愿聽我再套說幾句呢?——宮墻柳,舊池藕,沈園依在懷詩叟。居民撤,稻田沒,閣樓如宋,壁留遺墨。妥,妥,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