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入選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幕浗贪娓咧姓Z文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五《等待戈多》教案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荒誕派戲劇的概況及薩繆爾·貝克特。
2、領(lǐng)會全劇的基本內(nèi)容,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其所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人們精神上的失望、苦悶和迷惘。
3、領(lǐng)會本劇以荒誕的形式表現(xiàn)社會的荒誕和人生痛苦的藝術(shù)特點。
教學重點:
以“兩個流浪漢在等待什么”為突破口理解本劇的“等待”主題。
教學難點:
理解本劇人物夢囈之言和無聊動作所隱藏的人生痛苦與絕望。
了解內(nèi)容,設(shè)計問題討論是較合適的教學方法,問題可以是: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dǎo)語
1、中國荒誕的事特別多:上世紀五十年代打麻雀,六十年代圍湖造田,七十年代個人崇拜。
2、從《禿頭歌女》情節(jié)介紹。
3、貝克特簡介:貝克特于1906年生于愛爾蘭都柏林一個猶太中產(chǎn)階級家庭,從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慘狀。 1937年定居巴黎,德國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難,以及戰(zhàn)后人們生活的空虛,冷酷的社會,人間的不幸使他涉筆混亂社會中一群被社會擠扁丁的卑賤、低下、渾渾噩噩的人物來揭示社會現(xiàn)實的荒誕和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反映二戰(zhàn)后人們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們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又不知所措,“無望的等待”就是一種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非理性的夸張,舞臺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
二、默讀全文,試著概括人物的言行,并談?wù)勀阕约旱母惺?/p>
1、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說了些什么?
(一會兒談昨天在哪兒過夜,一會兒講兩個賊的事情,一會兒說到《福音書》的地圖,一會兒又說到英國人在妓院里的故事,還有試著上吊,還有關(guān)于腳疼等,語無倫次,不知所云。)
2、他們有什么動作?
(愛斯特拉岡從一出場就是使勁地脫靴子,往靴內(nèi)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爾是脫帽子,抖帽子,窺帽內(nèi),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無聊動作。
3、你有何感想?
(現(xiàn)代社會的荒誕不經(jīng),人們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第二課時
一、導(dǎo)語
從《大話西游》中的著名臺詞導(dǎo)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絞死了,這時天空中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唐僧揚聲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語言的無理和荒誕)
2、“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語言的無意義)
3、“你真的想要嗎,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話,你就說嘛,雖然你深情地看著我,但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嗎?那就給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語無倫次)
<但它們真的很荒誕嗎,真的毫無意義嗎,《大話西游》之所以受歡迎,難道只是因為它的搞笑嗎?>
二、叫學生表演性朗讀課文對話
1、開頭至111頁“愛斯持拉岡 你干嘛不幫幫我?”
2、113頁“美麗的地方”到114頁“你說話真是不留情”
要求學生能讀出那種無聊的、不知所云的、混亂的意思
三、討論問題
1、戈多是誰?
(戈多究竟指什么?從劇中兩個流浪漢夢囈般的對話中時時出現(xiàn)的“期望”“祈禱”“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詞語,可以看出,戈多其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他們想改變處境這種希望的一種寄托物。但是,他們對戈多是誰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終沒有來,這就說明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xiàn)的希望。)
2、為什么要等?
(既然是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xiàn)的希望,但是兩個流浪漢卻在苦苦“等待”,這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兩個流浪漢是被西方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擠壓扁了的“非人”,他們永遠無休止地等待那虛無縹緲的不可實現(xiàn)的改變自己處境的希望,這反映了西方淪落為社會底層的一群人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xiàn)的絕望心理。擴展開來說,這也是20世紀50年代西方社會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寫照。)
(對學生的討論持鼓勵的態(tài)度,只要有理就行)
四、歸納總結(jié)
1、對學生的討論進行說明進行明確
(通過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和對重點內(nèi)容的討論,我們把握了本劇的主題,可表述為:劇本通過兩個流浪漢毫無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現(xiàn)實社會的荒誕與人生的痛苦,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西方人希望改變自己生活處境但義難以實現(xiàn)的絕望心理。)
2、回答本課開頭提出的問題:真的荒誕、無意義嗎?
(本劇從表面上看,僅僅是兩個流浪漢瘋瘋顛顛的支離破碎的對白,簡直沒“戲”可看,兩個角色也似無個性特征,但看完整個戲劇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蘊。這是為什么?明確:在貝克特等荒誕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反映現(xiàn)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就成了他戲劇作品百唱不厭的主題。為了體現(xiàn)他的創(chuàng)傷意圖,劇作完全摒棄了傳統(tǒng)戲劇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有意將生活撕成毫無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斷片碎塊,出現(xiàn)在舞臺上的是一些荒誕怪異、語言顛三倒四的人物形象。從表面上看,根本沒戲,簡直使觀眾倒胃。然而,恰恰是這種荒誕的藝術(shù)形式,正好表現(xiàn)了荒誕的現(xiàn)實。從人物形象上看,兩個流浪漢既已成為被社會擠壓為“非人”的可憐蟲,只是按動物的本能生活,完全喪失了人性,因此他們毫無可以識別的個性,兩人可互換角色而絲毫不影響演出效果,它們成了西方工業(yè)社會這部大機器上的一個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紀思想情感的代表符號。他們那瘋瘋顛顛的支離破碎的語言,都源于人物絕望、恐怖的內(nèi)心。在這種荒誕的外形下隱藏于內(nèi)心的痛苦與絕望就更深沉、更強烈,它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實寫照。西方不少觀眾覺得劇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甚至覺得就是他們自己。兩個流浪漢的苦苦等待,使他們聯(lián)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絕望的心態(tài)。
簡言之:在貝克特的戲劇中,“形式就是內(nèi)容”,毫無意義、支離破碎的語言、形象,就是他們戲劇的語言。這就是包括意識流小說在內(nèi)的現(xiàn)代派作家們的一個努力方向:舍棄虛構(gòu),還原生活的真實,達到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這也就是他們的成功之處。所以“荒誕就是真實,無理就是現(xiàn)實”。他們的作品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為我們的藝術(shù)觀念不行。
所以,我們會喜歡像《大話西游》一樣的作品)
教后記:
學生的討論有這么一些意見,很精彩:
1、戈多是誰:是他們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會這樣/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們的/是個借口,讓自己覺得還有活下去的意義/死亡/小男孩的惡作劇,他只是想戲弄他們,但他們寧可相其有,也不愿可能會得罪權(quán)勢人物/上層社會中他們所希望的東西,物質(zhì)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種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沒有目標,不知所措/無休止的明天/不確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為人在死之前是毫無意義的/自由/社會給他們的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2、為什么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嗎?/毫無意義,是種需要,生命狀態(tài)/為什么不去找呢?他們其實是害怕戈多的出現(xiàn)的,因為他的出現(xiàn)很可能就是他們的絕望/等不是目的,只是個借口,借口閑談/生活需要變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高中語文必修五教案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