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的表達手法歸納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的表達手法歸納
高中語文試題越來越重視對學生中國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的考查,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姓Z文古代詩歌的表達手法歸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的表達手法
1、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此詩以梅自喻,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2、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3、烘托: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畫面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
4、動和靜:藝術創(chuàng)作中離不開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5、虛和實: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以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如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泛說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是虛寫;后兩句描寫滿湖蓮葉荷花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艷紅和諧地搭配著,是實寫。全詩虛實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6、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fā)。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7、對照:又稱對比,就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敘,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xiàn)手法。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的一、二句中,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是暖色,這是色彩的對照。這一對照營造出了一種孤寂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8、起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詠之詞。如《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lián)想起常來河邊采荇之女。寫“雎鳩”,目的是要引出男主人公眼中的“淑女”。
9、白描: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對草原景象的白描,顯得簡潔有風骨,寫出了草原的壯美,點染出牧民的生活。又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徹上人》兩首可謂是此中名篇。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篇章結構
首句標目――開宗明義,直接點題。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新樂府序》)。這個“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運用這種方法開頭,就為全文指明了“航標”。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曲筆入題――不馬上就觸到本題,開頭先來一個發(fā)端。運用的好,會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伏筆――是在文章的故事發(fā)生前對將要出現(xiàn)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再予以“回應”的寫作技巧。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lián)系、逆轉人物關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照應――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后內容要有內在聯(lián)系。前面交待過的話,后面得有照應;后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后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照應的作用。照應能使情節(jié)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
卒章顯志――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鋪墊――在情節(jié)發(fā)生前的交代、暗示。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看了“高中語文古代詩歌的表達手法歸納”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