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選擇題的分類應試策略及地理聯(lián)系方法
高考地理選擇題的分類應試策略及地理聯(lián)系方法
導讀:教書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讓我們一起到學習啦學習吧!下面學習啦網(wǎng)的小編給你們帶來了高三地理學習方法文章《高考地理選擇題的分類應試策略及地理聯(lián)系方法》供考生們參考。
盧安克怎么上地理課?-地理課能把一切都聯(lián)系起來
我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考查周圍環(huán)境和上學的路等來認識我們的世界。然后慢慢把考察范圍擴大,同時學會一些能考查更遠地方的考察方式,最后才依靠衛(wèi)星去考察宇宙。一開始,讓學生在考察過程中自己畫出他們熟悉的家鄉(xiāng)的地圖,學會把所看見的通過畫地圖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才去看別人畫的地圖。這樣,學生就能得到一種研究和發(fā)現(xiàn)地理狀況的意識。
理解了家鄉(xiāng)之后就可以對學生說,別人是如何通過哪一種測量方法發(fā)現(xiàn)臺灣的山脈在慢慢地往東移動的,學生也就會好奇地問山脈怎么能動!在開始發(fā)揮自己的研究精神之后,他們也能接受宇宙中比較抽象的東西。
可在看到地理課本時,就對學生自己去考察和學到不同考察方法感到了失望,因為課本都是先從最難考察和理解的范圍開始,然后才到我們比較熟悉的生活范圍。
怎么能讓學生像外星人一樣來理解我們的地球?這樣,學生心目中的地球很難成為自己熱愛的家園,而只是通過理論認識的東西。課本把自然理解過程給反了過來,這我無法改變。我的學生已經學過宇宙,學過世界地理,我現(xiàn)在最后要教的才是中國地理。
如果讓我們看中學地理課本,就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說明和很多形容詞,很少有現(xiàn)象。比如介紹森林時,課本第一句就是:森林對于人類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環(huán)境/經濟效益。這是一個判斷的結果,為什么寫在前面?學生最后才要自己做出這一判斷。如果先給學生這一結果,他們還能做什么?我認為,課本應該寫事實狀況,用形容詞能說明的感覺應是學生自己心理啟發(fā)和感受而表達出的。
在大坪子初中我已經了解到:沒有通過學生有意識的感覺(知覺)、比較和判斷過程得出來的結果(概念),會使學生調整不了自己的感情習慣。
學生可以參加一件事物正在形成的過程。給學生介紹完成的東西,等于給他們一個死的、將來不可能結成更多果實的東西。一個還沒完成、可結果被標準定下來的東西也一樣。
在自己的歷程中,我也碰到很多問題,而且我經過了我的歷程學到了很多東西。假如別人只讓我知道我歷程的最后結果,不讓我經過它,我就不會真正學到什么。
因為想讓學生自己從現(xiàn)象找到判斷,所以我沒讓學生看課本,只讓看那些讀一讀和統(tǒng)計表的部分和地圖冊。如果有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利用課本上的答案,我就說:這是課本的答案,可我想知道你自己怎么想。學生自己判斷之后,還可以看課本標準的判斷。
我有時給學生講一些現(xiàn)象或民族特點,有時讓學生多討論一些發(fā)展機會或讓他們做建設規(guī)劃工作,有時多看圖。不管哪方面,地理都能把不同方面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比如歷史、技術、工業(yè)、經濟、自然條件、文化等等。
我備地理課比備其他課難得多,因為我要考慮怎樣把課本上的判斷結果改成一種過程,也因為看中文對我來說還很難。所以我備一節(jié)課(課本上的一節(jié)的1/3)都用到了3至4個小時。有的老師叫我晚一點才備,先去玩再說,使我后來都備不完??梢灿幸恍├蠋熀蛯W生幫我念課本。
有時上課不知道怎么說或寫一個詞,我就問學生。這使學生感覺到,不只是我在教,他們也在教我。所以他們就更加愿意參與到我們的地理課程中、并愿意與我合作。不過有時女同學也喜歡捉弄我,對我說壯話,那時候我就用德文來對付她們。
你怎么給農民上農業(yè)?
第一天,我發(fā)給學生我買的中國地形環(huán)境圖,讓他們在圖上根據(jù)河流和山脈找自己的家。
根據(jù)課本,先要讓學生知道什么產品是農業(yè)品,可這個方法只適合城市學生。因為學生是農民,我就從他們的生活開始,而且因為只有我不是農民,我就專門去問他們家里的情況,通過提問題的方式讓他們考慮和意識到自然條件怎樣影響了農民的生活,人們又怎樣改造這些自然條件和農業(yè)對國家的意義。
然后我告訴學生,世界上有一些民族完全不需要農業(yè)、不需要改造,只依靠自然。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就自己說:在中國不能這樣,因為人口太多。中國需要改造自然條件才有生存機會。
在學習機械化農業(yè)時我問學生,如果在他們山區(qū)要實現(xiàn)機械化,這些機械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怎樣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讓學生看我給北溝村農民設計的收谷機。
漁業(yè)方面課本只介紹了一些統(tǒng)計數(shù)字,可我給學生講的是的一些現(xiàn)代捕撈技術,告訴他們人們怎樣成功地把海里的魚差不多全都捕完,連魚的后代也捕撈盡了。由于給學生說現(xiàn)象,我讓他們考慮到如果不搞環(huán)保我們就沒有了生存機會:不要在自然資源耗盡之后才發(fā)現(xiàn)錢是不能吃的。
能讓學生同情自然的,比如是森林與人呼吸對比合作的過程、森林保留水分等等。學生能自己感到人通過改造世界給自己安排一個生活空間,可也有一些做法是大自然無法合作的。對自然的同感會使學生理解和愛護環(huán)境,如果發(fā)揮不了這種感情,只能是因為思想太像物質主義。
你怎么介紹工業(yè)、交通和經濟?
關于工業(yè),課本也只是寫了一些統(tǒng)計數(shù)字,這多像物質主義、多么無聊。我給學生講的是工廠的一些生產過程和工作環(huán)境。比如,一個人只負責一道工序和重復同一動作。
然后我讓學生想象,如果讓他們在一生中一個人來生產一臺電視機、不靠工業(yè)分工的做法能不能做到。然后我們一起考慮整個工廠該如何安排:需要資源、能源等,在傳送帶旁工作的工人,產品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和推銷人員,總之需要共同合作才能生產出一臺電視機。
再后來我和學生考慮,在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工人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工業(yè)怎樣影響社會,而工業(yè)的出現(xiàn)歷史上又引起了怎樣的變化、革命等。
交通的知識,我也從學生家里的問題開始。我先問學生他們村里的發(fā)展情況。他們都告訴我發(fā)展與公路的關系,很多人對我說村民為了能賣他們的農產品,正在努力建設拖拉機能走的公路。然后,他們也很容易理解建設鐵路的需要。
為了讓學生理解鐵路在山區(qū)建設的特殊困難,我給他們畫了一張山區(qū)剖面圖。然后,我們一邊畫,一邊探討鐵路建設怎樣進行,哪里免不了哪方面的困難等。另一次,我讓學生畫一個高速公路的十字路口。我先對他們說,為了避免交通堵塞現(xiàn)象,要避免不同方向的交通直接接觸。然后,我讓他們一邊畫一邊發(fā)明一個他們沒有見過、可事實上已經存在的路口。
開始時,學生覺得沒必要自己來畫和計劃,所以我對他們說:有時因為有的人不想多畫、多考慮,工人就要浪費很多力氣,國家要浪費很多錢。你們將來不只需要學我們現(xiàn)在能給你們教的知識,因為現(xiàn)代技術不能解決未來的問題。再過30年地球的石油都用完了,如果你們到時候還沒發(fā)明比現(xiàn)在更好的技術,那任何汽車都沒法開。然后,我們就此又談到了再生能源。
當然,對學生說需要提高交通技術水平還只是空話。這樣只是讓學生等著別人去發(fā)明,不能讓他們想到自己去參與這些工作。
經濟方面,我也讓學生先從自己家里的情況開始考慮。我問他們,如果他們村每個家庭生產的東西都不一樣,能不能互相幫助、一起買設備?學生就說:只有全村人都專門生產同一產品,才能買得起比較大的、全村共用的設備,提高效率。
然后我就問:是每家什么事都自己干,還是一家專門做一種事,另一家專門做另一種事,使兩家需要
互相幫助、互相交換,哪種情況更有效率?或者,如果一個地方只有一人賣一種產品,還是有幾個人賣,這樣會有什么互相影響?
最后我問學生,他們會選怎樣的地方建商業(yè)中心,而且建成之后,它還會吸引別的什么?學生就說:東西越多,能賣得越便宜,賣得越便宜就能賣得越多、發(fā)展得越大。他們還說,因為大家需要吃和住,工作忙就沒時間做,所以還吸引一些服務、交通行業(yè)等等。最后,學生就知道一個城市是怎樣形成的,也考慮了自己的地方要滿足什么才能變成城市。
學生有時什么都不懂,有時卻什么都懂。我發(fā)現(xiàn),如果給學生提出課本上的問題,學生就聽不懂,回答不了,因為這些問題不是從學生的心理感受產生的。
可如果說話內容從我正在進行的思考產生,我會不斷適應學生的反應,使他們什么都聽得懂,自己就會說:發(fā)達地方沒什么了不起,只因為利用窮地方的自然資源進行加工再賣回來,才能富裕。因為當天的規(guī)律是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想出,學生好像直接從我的思考就接受了它。
只從課本念,我在學生面前并不進行思考,這是最沒有效果的,因為這樣(不是自己思考)學生只能感覺(知覺)到聲音,感覺(知覺)不到邏輯思考。人有一個與聽覺分開、能感覺(知覺)思考的感覺(知覺)器官:聽老師講話時,聽見的學生的意識在感覺(知覺)過程中離開自己的身體、進入正在講話的老師,而如果講話人中沒有什么正在形成的思考,學生除了聲音之外也感覺(知覺)不到什么。
如果老師自己對課題內容早就完全清楚,他講時會進入一種教育的習慣,使他很難產生可感覺(知覺)的邏輯思考,學生也很難跟得上。反過來,我自己一邊學中國地理,一邊給學生介紹,學生就很容易參與我的學習思考工作,也很容易跟上。
學生不需要背很多地名嗎?
課本經常會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一些地名,只是尋找文字。為了利用想象力,他們其實需要相反的做法。比如,我讓他們在環(huán)境地圖上從某個地點往西走或順著某條河流走,根據(jù)地圖說出他們會碰到怎樣的環(huán)境、到達怎樣的地方和城市、有什么路可走,等等。一開始,他們不習慣這種空間方向的思考,可這發(fā)揮了學生的方向感和對環(huán)境的想象。
有一天,我讓學生發(fā)現(xiàn)很多河流到了一個地方就不見了。他們就開始想象那里的情景。然后我對他們說,沙漠里的沙子多么難控制,很容易隨風吹動。再之后,我讓學生考慮那邊的人會怎么生活,學生就特別喜歡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比如我的學生非常同情一個在沙漠開車、幾天沒碰到有人居住的地方,突然走不動會怎么辦。一個地方產生的困難和那里的人根據(jù)這些自然條件有什么特點、做法和性
格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我和我的學生回家時,我也經常跟他們一起看他們村里山上石頭的形態(tài),來考慮這些形態(tài)會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有一條石頭山脈在土坡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等等,引起了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研究,或我們邊走山路邊談論怎樣設計一種能走山路的交通工具。
我上地理課的目的主要不是傳授知識,知識在畢業(yè)后會是忘掉的。我的目的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一切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發(fā)揮對世界和社會一切東西的興趣和同情。我也不記得自己上學時在地理課上學了什么,可我感覺到,我在世界中看到的所有東西里都能認得出生命的本質。這樣,我也可以在沒學過中國地理的條件下教中國的地理。
高考地理選擇題的分類應試策略
高考地理選擇題相對于綜合題而言,選擇題難度較低,因此,要想取得較滿意的成績,選擇題的得分率是很重要的因素。本文通過對近年來高考選擇題命制的特點和趨勢進行分析,重點講述在高考中面對各類選擇題,應采用的具體方法。
一、近年高考選擇題命制的特點和趨勢
綜合分析近年來的高考選擇題,有以下幾個特征。
1.淡化記憶,注重能力考查
近年高考題對純記憶性的知識考查的很少,而是更注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以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但這不等于說不用記憶,畢竟知識的聯(lián)系和遷移需要建立在記憶的基礎上。
2.對讀圖、析圖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圖表在地理教學中擔負著特殊的任務,地理圖表是地理信息的載體,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通過圖表對地理知識的考查,既可以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也可以考查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所以,命題者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體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基本上形成了無圖不成題的命題方式,而且作為試題切入點的圖像類型越來越豐富。
3.更加注重對細節(jié)知識的考查,強調對知識的理解深度
細節(jié)圖(局部圖)更能體現(xiàn)出學生對知識是否真正理解,理解的深度如何。如2007年全國文綜卷I,通過對日照圖的局部截取,考查學生對晨昏線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4.有從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變化趨勢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應該是統(tǒng)一的,相互補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種盲目的、毫無價值的定量,而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科學、準確,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廣泛而深入的結論。所以,高考試題在定性描述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簡單的定量分析,符合地理科學發(fā)展由定性到定量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定量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數(shù)學水平,所以高考中涉及的定量分析是最簡單的用數(shù)學的方法分析問題,不同于真正意義上的定量分析。
5.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緊密結合生活實際
新課程改革理念在高考命題中也得到了很好地體現(xiàn),設問不再是以前那種干巴巴生硬的問題,而是與具體事例結合起來,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連,試題設置的情景涉及面也越來越廣,體現(xiàn)出對新課程理念的貫徹,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近幾年高考選擇題中,材料解析型的試題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所給材料均來源于生活實際或最近一個時期內的新聞事件。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時事,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二、如何應對試題新變化
針對以上幾點高考試題的新變化,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全面系統(tǒng)的復習。
1.熟悉教材中所有的知識,做到沒有盲點
2.注重對知識的理解,加強總結知識間的聯(lián)系
3.加強讀圖、析圖能力的訓練,深入挖掘圖表中隱藏的知識點
4.主動關注時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三、高考地理選擇題的類型及解題策略
1.比較研究型選擇題
[題型特征]比較研究是一種對彼此有聯(lián)系的事物加以對照、比較,確定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分析產生異同的原因的研究方法,是認識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重要手段。比較研究方法在地理學研究方面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特別是在區(qū)域地理研究中,比較研究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考這樣具有導向性的考試中,有意識的設置比較型題目,目的是要我們加強在學習過程中對比較研究方法的運用,培養(yǎng)對區(qū)域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比較能力,通過橫向和縱向比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應對策略]在復習時不應把區(qū)域割裂開來,應對有相似性的、有聯(lián)系的的部分加以關注,并聯(lián)系相關知識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分析比較。特別是在進行兩個區(qū)域間的比較時,應該首先對要比較的區(qū)域特征有較深刻地了解,熟悉區(qū)域發(fā)展的特點,并且能夠迅速再現(xiàn)區(qū)域特征,才能對區(qū)域間的相同點和差異性做出比較。地形地勢特征、氣候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土壤和植被特征、經濟特征以及人口、城市等方面的特征常常是區(qū)域比較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