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易錯易混概念辨析與點撥
1.《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
辨析:
易混點:學生對《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概念認識不清,對二者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共同點:都是太平天國社會經濟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不同點:產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頒布于太平天國強盛時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國衰落時期。社會主張不同,前者企圖在小農經濟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實現(xiàn)社會公有和絕對平均主義──違背歷史潮流;后者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fā)展工商業(yè)和資本主義──順應歷史潮流。群眾基礎不同,前者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農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后者不是農民斗爭實踐的產物,也沒有反映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從二者的聯(lián)系看,《天朝田畝制度》想消滅封建剝削,但由于它的空想性最后不得不在實際上默認了封建剝削;《資政新篇》雖然承認剝削,但它是要以資本主義剝削代替封建剝削,把社會推向前進?!顿Y政新篇》所拋棄的,并非《天朝田畝制度》的反封建思想,而是它的空想性、落后性的部分。所以,從《天朝田畝制度》到《資政新篇》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從結果看,《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均沒有得到真正實施,然而其根源有本質的區(qū)別,《天朝田畝制度》是因為其空想性,根本不可能實施;《資政新篇》是一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只是限于當時的客觀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沒有得以實施。前者是空想,后者是條件暫時不具備。
真題掃描:2005年江蘇歷史卷考了《天朝田畝制度》,遼寧文理綜合卷考了《資政新篇》;2006年江蘇歷史卷考了《資政新篇》的相關內容;2008年北京文綜卷考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內容,重慶文綜卷主觀題涉及《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2010年山東文綜卷考了《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相關內容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键c,客觀題主要涉及對其內涵、外延的準確理解;主觀題可從社會和諧的角度考查《天朝田畝制度》的相關內容,從順應社會潮流的角度考查《資政新篇》。
2.新思想萌發(fā)
辨析:
易錯點:新思想的內涵及內容。新思想的核心是向西方學習,“新”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拋棄盲目排外思想,向外國學習(代表人物是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二是提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代表人物是洪仁玕)。主要內容:魏源著《海國圖志》、姚瑩著《康輶紀行》、徐繼畬著《瀛環(huán)志略》、洪仁玕著《資政新篇》等?!逗鴪D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康輶紀行》是姚瑩在西南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后寫成的,書中尤其注意研究西藏的情況,揭露英國侵略西藏的野心;《瀛環(huán)志略》是系統(tǒng)介紹世界史地知識的名著,對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沖破封建思想樊籠起了一定作用;《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開了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易混點:新思想的產生及影響。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使一些愛國知識分子開始關注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新思想應運而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新思想的產生是鴉片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的產物,不要誤認為是明末“西學東漸”發(fā)展的結果。新思想的主要功績在于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使愛國知識分子掀起學習西方的熱潮,并促使洋務運動的興起。
真題掃描:2007年重慶文綜卷考查了林則徐開仿造西方戰(zhàn)船的先河;2008年全國文綜卷Ⅰ考了徐繼畬;2010年四川文綜卷考了林則徐對禁煙的態(tài)度等。
高考視角:出客觀題的可能性較大,必須準確把握其內涵,以準確判斷試題所提供的材料;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xiàn)時,會用相關材料組合成一定的主題,如將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日本明治維新等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分析其內在的聯(lián)系。
3.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化
辨析:關于中國近代化,從生產力角度看,是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從生產關系上看,是從封建主義轉入資本主義;從政治制度上看,是從封建君主專制轉向資產階級民主。洋務運動開中國近代化之先河,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起步,主要表現(xiàn)在: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標志著工業(yè)近代化的起步;引進西方技術,培養(yǎng)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標志著技術近代化的起步;創(chuàng)建三支海軍,標志著軍事近代化的起步;建立的新式學校在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上與舊式教育有很大差別,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礎,并開留學風氣之先,標志著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易錯點:一些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如洋務運動與新思想,洋務運動與維新變法等。新思想的倡導者提出學習西方,但沒有付諸行動;洋務派發(fā)起的洋務運動是對新思想的發(fā)展與實踐。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只限于器物層次,不涉及制度、文化,這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因素。從這個角度講,康梁發(fā)起的維新變法運動吸取了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
真題掃描:2005年江蘇歷史卷考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起步;2007年北京文綜考了洋務派的“求富”主張;2008年重慶文綜考了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爭辯,全國文綜卷Ⅰ考了洋務企業(yè)的經營方式;2009年北京文綜卷考了京師同文館開設的課程;2010年上海文科使用綜合卷考了洋務運動的重要舉措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键c,可利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從近代化角度考查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教訓;圖文結合,要求對洋務運動時期的軍事工業(yè)與民用工業(yè),洋務企業(yè)與民族企業(yè)作出準確的判斷,利用相關材料對其產生的原因、結果及影響作出準確的分析。
4.洋務派、頑固派與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抵抗派
辨析:不要認為他們是水火不相容,其實在根本問題上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他們都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抵抗侵略方面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維護統(tǒng)治的手段和方法上,抵抗派和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維護統(tǒng)治,而頑固派因循守舊,仇視一切外洋之物,主張用封建傳統(tǒng)的辦法來維護統(tǒng)治。洋務派是對抵抗派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其側重點有所不同,抵抗派的主要目的是“制夷”(抵抗侵略),洋務派的主要目的是“自強”(鎮(zhèn)壓人民革命)。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較大,重在掌握其內涵,用材料反映觀點時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5.維新派與洋務派
辨析: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洋務派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勵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學什么”。兩派主張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洋務派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維新派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目的不同,洋務派是鞏固清朝的腐朽統(tǒng)治,維新派是挽救民族危亡,發(fā)展資本主義。性質不同,洋務派發(fā)起的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自救運動,維新派發(fā)起的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內在聯(lián)系:都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向西方學習”新思想的產物;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一部分人從洋務派中分離出來,形成早期維新派。
真題掃描:2004年江蘇歷史卷考了關于洋務運動的表述。2005年廣東歷史卷考了洋務運動后期的企業(yè),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的命運;全國文綜卷Ⅲ考了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張。2006年江蘇歷史卷考了戊戌變法期間西方外交官來到中國可能看到的情況。2010年山東文綜卷主觀題考了譚嗣同《仁學》中的“民”與“君”的關系,與西方啟蒙思想的相似處,其思想在辛亥革命中的體現(xiàn)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键c,客觀題將以材料為載體,重在對觀點的準確理解;主觀題將注重圖文結合,利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
6.維新派、立憲派與革命派
辨析:維新派是指19世紀后期,在中國要求實行君主立憲和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上層政治派別,前期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后期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熬S新”是提倡新學、推行新政、實施新法的意思。立憲派是指20世紀初中國政壇上出現(xiàn)的一個政治群體,他們一方面反對革命,主張繼續(xù)保持以清朝皇帝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統(tǒng)治;另一方面又要求改革政權的組織形式,召開議會,建立責任內閣,以便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參與政權,其代表人物有康有為、張謇等。維新派與立憲派都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是指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中下層政治派別,主張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
立憲派與革命派,二者又表現(xiàn)出一致性,在清廷“新政”和“預備立憲”失敗后,立憲派內部分化,一部分人傾向革命。立憲派對清廷由失望轉為憤怒,這促使立憲派與革命派在反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上趨于一致。立憲派領導的收回利權運動和保路運動,在客觀上支持并配合了革命派的武裝起義,在事實上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義后,立憲派和革命派聯(lián)合起來,控制了全國各地政權,共同促成了清王朝的瓦解和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這期間立憲派和革命派對袁世凱的妥協(xié)退讓更反映出兩派本質上的軟弱性和一致性。
真題掃描:2009年福建文綜卷主觀題考了孫中山辭職的原因及對其辭職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動的評價;2008年全國文綜卷Ⅱ考了革命派與維新派的分歧,四川文綜卷考了立憲派在日俄戰(zhàn)爭期間的希望;2010年全國文綜卷Ⅰ考了辛亥革命對農村的影響,全國文綜卷Ⅱ考了陳天華的言論,浙江文綜卷考了孫中山的言論,安徽文綜卷考了辛亥革命時的一幅漫畫,江蘇歷史卷主觀題用開放的方式考了對辛亥革命的評論等。
高考視角:是此知識高考的??键c,每年都會成為高考命題的著力點,2011年又是辛亥革命爆發(fā)一百周年紀念年,應引起重視。試題可能用材料反映辛亥革命所帶來的各方面的變化、影響及歷史貢獻;用材料反映維新派與革命派的主張及內在聯(lián)系;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分析相關問題。
7.維新變法思潮與維新變法運動
辨析:維新變法思潮與維新變法運動是兩個有密切聯(lián)系但又有區(qū)別的概念。前者是一場思想解放潮流,以著書立說,宣傳、闡發(fā)、傳播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為核心內容;后者則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fā)展資本主義而進行的一場愛國救亡的運動。前者為后者打下了理論基礎,二者的結合點是“公車上書”。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有戊戌變法與戊戌政變,戊戌變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戊戌變法指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狹義上指“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指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的旨在推翻戊戌新政的宮廷政變,它直接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失敗,標志著“百日維新”的結束。這場變法運動從開始到失敗的歷程:維新思想(觀點)→維新活動→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失敗)。維新活動包含“公車上書”、成立學會(強學會和南學會)、開辦學堂(萬木草堂和時務學堂)、開設報館(《中外紀聞》、《國聞報》、《時務報》)以及與頑固派論戰(zhàn)等。注意:具有政黨性質的是保國會,不是強學會。
真題掃描:2008年全國文綜卷Ⅰ考了對梁啟超“科學萬能說”的理解;北京文綜卷主觀題考了戊戌變法與近代教育的關系,對中國社會進步的影響。2009年天津文綜卷考了胡適對梁啟超的評價;浙江文綜卷考了康有為對孔子的評論;福建文綜卷主觀題考了康有為的奏折在戊戌變法中的地位,其主張的實質及其局限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常考點,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其出現(xiàn)的可能性都比較大??陀^題重在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認識,要求在變法示意圖中準確標出學會、學堂、報館的名稱;主觀題可用系列相關材料進行綜合考查,如洋務運動、清末新政、新文化運動、日本明治維新、辛亥革命等,這些事件在推動社會發(fā)展方面的作用;或提供新材料,設置新情景,旨在擺脫思維定式,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從中得到啟示或應吸取的教訓等。
8.戊戌變法的屬性
辨析:戊戌變法具有三重屬性:首先,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在當時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方向,具有進步意義,因而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其次,從背景看,維新派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為挽救民族危亡和發(fā)展資本主義而奔走呼號,因而又是一次愛國救亡的運動;最后,從過程看,維新派通過報刊、學會和論戰(zhàn)等多種方式和途徑,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大力提倡西學,促進了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因此,戊戌變法還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此外,從各種政治力量的斗爭來看,戊戌變法還是一次爭奪政權的斗爭,既有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派勢力的權力斗爭,又有“帝黨”與“后黨”的宮廷斗爭。
9.革命派與?;逝烧搼?zhàn)內容的涵義
辨析:雙方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統(tǒng)治、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和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展開。第一,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是針對革命派的“創(chuàng)立民國”主張的,?;逝烧J為中國國民素質低下,不具備實行共和政體的能力,必須經過君主立憲,才能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所以這里的“民主政治”指民主共和制。第二,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是針對革命派提出的“平均地權”的。?;逝芍鲝埻恋厮接?,反對革命派“土地國有”政策,但這并不意味著?;逝芍鲝垖嵭蟹饨ㄍ恋厮兄?。保皇派認為,土地私有天經地義,“土地國有”會妨害社會生產的發(fā)展,危及“國本”。從當時的中國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看,?;逝傻闹鲝埜蠈嶋H。
真題掃描:2005年廣東歷史卷考了民生主義。2006年天津文綜卷考了中國近代兼有制度之爭和思想之爭的事件;廣東歷史卷主觀題考了民主共和國取代封建王朝的因素,民主共和國與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等。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較大,重在對概念內涵及外延的準確把握。
10.孫中山的“平均地權”
辨析:“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經濟思想的核心。特別提醒:第一,“平均地權”是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學生常誤認為資產階級沒有土地綱領),但在當時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不能調動廣大農民參加反封建斗爭的積極性,所以只能說資產階級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第二,把解決土地問題與發(fā)展資本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是吸取歐美資本主義發(fā)展中的教訓,其目的在于防止貧富懸殊過大和階級對立,為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道路;第三,表明孫中山很早就關注民生、同情農民、注重社會問題的解決,并作為實現(xiàn)中國近代化的手段;第四,“平均地權”不是平均分配土地給農民,而是“核定全國地價”,且這不是土地私有,而是建立資產階級的“土地國有制”;第五,新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則強調了“耕者有其田”的觀點,提出“節(jié)制資本”的主張,即私人資本不能操縱國計民生。從三民主義三者的關系看,民族主義是前提,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fā)展。
真題掃描:2005年廣東歷史卷考了民生主義;2006年北京文綜卷考了民族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2007年四川文綜卷考了民生思想;2008年海南歷史卷考了列寧對孫中山民生主義的評論等。
高考視角:客觀題的命制可注重對概念內涵的理解;主觀題可從“三農”問題入手,提供相應材料設計問題,或從“和諧”問題入手,分析其思想及產生的根源等。
11.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
辨析:
易錯點:不能準確把握二者的關系。新文化運動是激進民主主義者領導,以“民主”、“科學”為口號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但對國家命運與如何對待帝國主義的問題,沒有明確地表態(tài)。五四運動是先進知識分子領導的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革命口號。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推動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進分子特別是青年學生積極開展愛國活動,為五四運動的到來準備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五四運動把新文化運動的主張進一步升華,促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并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注意: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消息傳來,新文化運動中的部分先進分子就開始宣傳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之后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系統(tǒng)化,并走上了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而不是在五四運動之后才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只是取得初步勝利(即階段性勝利),不要認為是取得徹底勝利。
易混點:相關概念的區(qū)別。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三者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反封建斗爭,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但其側重點不同,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主要是在政治領域進行反封建斗爭,新文化運動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領域進行反封建斗爭。戊戌變法中,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真題掃描:2007年江蘇歷史卷考了戊戌變法與新文化運動的共同點;2008年上海歷史卷考了五四運動時期的一幅對聯(lián),廣東歷史卷考了對五四運動的總體評價;2009年上海歷史卷考了《青年雜志》名稱,天津文綜卷考了五四運動期間天津《大公報》刊登的內容;2010年江蘇歷史卷考了陳獨秀提倡新文化運動的根本出發(fā)點,重慶文綜卷主觀題考了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的影響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键c,命制客觀題和主觀題的可能性都較大??陀^題重在對概念內涵及外延的理解,從相關材料中找出有效信息;高考自主命題的省市可能會將教材的內容與地方史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觀題可從近代化史觀的角度提供相關材料如五四運動的材料設計開放性試題等。
12.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
辨析:“近代中國”指1840~1949年,這期間出現(xiàn)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高潮)。第一次:19世紀末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zhàn),通過論戰(zhàn)傳播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將變法運動推向高潮;第二次:20世紀初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zhàn),通過論戰(zhàn)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第三次: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動搖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使民主與科學得到了弘揚。
呈現(xiàn)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二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深化的過程;三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新思想的萌發(fā)、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中日戰(zhàn)爭,地主階級學“器物”;從戊戌變法到20世紀初,資產階級學“制度”;從1915年至1919年,資產階級學“思想文化”;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易混點:不同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內容。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用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對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則是用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社會,并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3.近代化與民族獨立
辨析:近代化與民族獨立是近代中國的兩大任務,民族獨立是近代化的前提,近代化是中國人民追求的最終目標,沒有民族獨立就沒有近代化,沒有近代化,民族獨立也沒有保障。近代化,不單指經濟上的工業(yè)化,還包括與工業(yè)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指由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上的工業(yè)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相近概念有“中國近代工業(yè)”,其中的“近代”不是指其產生和發(fā)展于近代歷史時期,而是指其使用機器生產而非手工勞動。中國近代化的起步是洋務運動。
易混點:東西方近代化的差異。從領導力量看,西方資產階級在近代化進程中一直扮演主角;而中國開始是由地主階級領導(洋務派)。從資金來源看,西方源于資本原始積累,資金雄厚;而中國是部分商人、官僚、地主的投資,缺乏原始積累過程,所以資金嚴重不足。從進程看,西方是先輕工業(yè)后重工業(yè),發(fā)展較為順利;而中國則是先重工業(yè),后輕工業(yè),工業(yè)結構極不合理,發(fā)展曲折緩慢。
真題掃描:2008年全國文綜卷Ⅱ考了太平天國對中國近代化影響的表現(xiàn);2010年重慶文綜卷主觀題以近代化為主題設計問題,廣東文綜卷主觀題考了英國工業(yè)化與自由貿易之間的關系和區(qū)域經濟對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四川文綜卷考了全球化進程中的一些事件,要求從中得出符合史實的推論等。
高考視角:近代化與民族獨立都是高考的熱點,命制主觀題的可能性較大,如洋務運動、清末新政、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等,都可以將近代化作為主題設計問題,或與世界史相結合設計問題,或將近代化與民族獨立相結合設計問題。
14.自然經濟解體
辨析:自然經濟也稱小農經濟,表現(xiàn)為農耕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自給自足,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生存條件,具有封閉性、保守性和滯緩性,缺少活力。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封建社會雖已產生資本主義萌芽,但自然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鴉片戰(zhàn)爭后,封建自然經濟開始逐漸解體(注意:只是開始解體,自然經濟仍占據(jù)主導地位,不要認為是完全解體)。主要表現(xiàn)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農產品日益商品化,破壞了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結構。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進行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自然經濟最終消亡。
真題掃描:2004年廣東歷史卷考了中國經濟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對中國的影響;2008年廣東歷史卷考了中國自然經濟在外國商品的沖擊下逐步瓦解等。
高考視角:單獨考自然經濟的可能性比較小,會與其他內容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查。如各種經濟形態(tài)的比較、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的原因、近代各種社會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等,都會與自然經濟有關。
15.中國近代資本主義
辨析:
易錯點:對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歷程相關概念內涵及外延的準確理解。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不是由封建社會末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而來的,而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刺激下產生的。19世紀末,清朝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使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fā)展。注意:清王朝放寬限制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的發(fā)展,不僅推動了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變法運動,也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辛亥革命;1912~1919年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歐洲列強忙于戰(zhàn)爭,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的因素之一,但不要誤認為所有帝國主義都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事實上美國、日本是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不僅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提供了社會條件和經濟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條件;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比較曲折,但應看到,在國民政府統(tǒng)治前期,特別是1935年開展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使民族工業(yè)發(fā)展較快,對抵制列強的經濟侵略以及抗戰(zhàn)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易混點:相關、相近概念之間的關系及差別。第一,民族資本主義與無產階級: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但中國工人階級卻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外商企業(yè)里就產生了;第二,外國侵略與民族資本主義:外國侵略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的同時,也沖擊了中國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民族工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提供了條件(主觀上并不是幫助中國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第三,民族資本主義與運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是代表歷史潮流和趨勢的新經濟因素,是近代中國一切進步運動產生的根本因素,也是推動中國早期近代化進程的根本因素,而這些運動遭到失敗或挫折的根本原因也是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第四,國家資本主義:它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下,與社會主義經濟相聯(lián)系并接受其領導,同時受工人監(jiān)督的資本主義經濟,主要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人民、國家的需要而存在,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的必經之路。
真題掃描:2002年春季高考卷考了資本主義的概念,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民族工業(yè)初步發(fā)展原因的表述;2005年遼寧文理綜合卷考了創(chuàng)辦漢陽鐵廠的原因及主要作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出現(xiàn)興辦民族工業(yè)熱潮的直接原因;2006年江蘇歷史卷考了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的原因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键c,無論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命制的可能性都比較大??陀^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觀點的準確理解和判斷;主觀題可用圖文結合分析民族工業(yè)產生發(fā)展的原因或影響,或與運動的材料結合分析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與運動之間的關系,或與世界史相關問題結合分析其差別及原因,或提供新材料,設置新情境,設計開放性問題。
16.洋務企業(yè)與民族企業(yè)
辨析:洋務企業(yè)是洋務派在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辦的,主要有在“自強”旗號下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企業(yè):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制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和天津機器制造局(崇厚);在“求富”旗號下創(chuàng)辦的民用工業(yè)企業(yè):輪船招商局(李鴻章)、開平煤礦(李鴻章)和漢陽鐵廠(張之洞)、湖北織布局(張之洞)。民族企業(yè)是民族資產階級創(chuàng)辦的,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有:上海發(fā)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20世紀初主要有:張謇的南通大生紗廠、榮宗敬兄弟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福新面粉公司、周學熙創(chuàng)辦的灤州礦務公司等。洋務企業(yè)對民族企業(yè)的發(fā)展有刺激和誘導作用,它們都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此外上海的耶松船廠由英商創(chuàng)辦,漢口的順豐磚茶廠由俄商創(chuàng)辦。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比較大,不同性質的企業(yè)不能混淆,此外能在地圖上準確標出企業(yè)的名稱并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相關問題。
17.民族資本、外國資本、官僚資本
辨析:
相同點:都使用大機器生產,重視科學技術,采取較先進的管理方法,勞動生產率也較高。
民族資本: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進步性、革命性的經濟成分,瓦解著封建自然經濟,對外國資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為中國的社會變革(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外國資本:是外國資產階級或壟斷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鴉片戰(zhàn)爭后它憑借不平等條約的保護,在中國迅速發(fā)展,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是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源之一。其特點是自由開放,具有侵略性。一方面瓦解著自然經濟,另一方面壓制了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官僚資本:產生較晚,是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它憑借國家政權的力量,對內與封建勢力相勾結,對外依附于帝國主義,它是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基礎,控制國家經濟命脈,排斥和壓迫民族資本,破壞、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消亡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沒收官僚資本”。
高考視角:用圖表的形式出現(xiàn),要求對相關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提供新材料,設置新情境,利用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相關問題。
18.各個時期的土地政策
辨析:
易混點:各個時期土地政策的內容。國共對峙時期: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保護中小工商業(yè)者,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戰(zhàn)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解放區(qū)):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保護富農經濟的政策;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實現(xiàn)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
注意: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但并不適用現(xiàn)代農業(yè)的發(fā)展需要;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措施是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非農產業(yè)。
各個時期實行不同土地政策的根本依據(jù)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真題掃描:2007年北京文綜卷主觀題考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天津文綜卷考了共產黨成功地實施“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的原因,上海歷史卷考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2008年四川文綜卷考了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則,重慶文綜卷考了農村革命根據(jù)地經濟建設的內容,廣東歷史卷考了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含義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熱點,可從多個角度考查??陀^題重在內容的準確把握。主觀題可提供相關材料分析其原因及影響;或引用新材料,反映土地政策與政治走向之間的關系;或引述相關評論、史實,讓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相關問題等。
19.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辨析:第一次,1950年土地改革,核心內容是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中國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封建剝削被徹底廢除,為新中國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工業(yè)化開辟了道路;第二次,1953年的農業(yè)合作化,核心內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yōu)楣兄?,并實行集體經營;第三次,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核心內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guī)模,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第四次是改革開放后實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堅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
易混點:建國后工業(yè)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轉變。第一次:建國初到1956年后,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體制,向高度集中統(tǒng)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第二次: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yōu)橐怨兄平洕鸀橹黧w、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從計劃經濟轉變?yōu)橐杂媱澖洕鸀橹?、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經濟;第三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真題掃描:2008年江蘇歷史卷考了合作社概念,全國文綜卷Ⅱ考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2009年寧夏文綜卷主觀題考了農村經濟體制的變化過程,福建文綜卷考了經濟體制改革,全國文綜卷Ⅱ考了各種經濟成分的比重,北京文綜卷主觀題考了對外開放空間擴展的過程等。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重在對概念內涵的準確理解;主觀題可提供圖表、文字材料等,反映改革開放的巨大貢獻;或以建立和諧社會為主題,利用相關材料旨在說明吸取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或以全球史觀為主題,提供東西方對比的材料,設計相應問題進行分析。
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20.禁煙運動與鴉片戰(zhàn)爭
辨析:禁煙運動只是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導火線,不是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禁煙運動只是英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借口,如果沒有這次禁煙運動,英國也會利用其他借口(甚至制造事端)發(fā)動戰(zhàn)爭。因為工業(yè)革命后的英國,需要更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用武力打開中國閉關的大門自然不可避免。這是由資本主義的開放性和擴張性所決定的。1956年英法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分別是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fā)動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目的都是打開中國的市場。
真題掃描:2006年上海歷史卷考了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從中國劫掠東晉《女史箴圖》摹本;2007年上海歷史卷引用美國歷史學家的一段話考查鴉片戰(zhàn)爭;2010年四川文綜考了林則徐禁煙等。
高考視角:客觀題的可能性較大。重在相關概念內涵及外延的準確理解;能在地圖上準確標出地點名稱或事件。
21.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辨析: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革命任務、階級關系、思想文化等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社會性質: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社會矛盾:從原來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yōu)橥鈬Y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前一矛盾成為中國社會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革命性質及任務:由舊式農民革命轉變?yōu)橘Y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人民肩負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社會經濟: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產生;思想文化:萌發(fā)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地主階級改革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農民階級也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資政新篇》;階級結構:產生了新的階級,即無產階級、買辦階級(大資產階級前身)和民族資產階級;對外關系:由閉關自守、盲目排外轉向被迫開放,并開始關注世界;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由原來獨立自主的世界大國淪落為任人宰割的東方弱國。此外,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出現(xiàn)中外反動勢力“和好”的局面,清王朝開始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
高考視角: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試題的設計,可提供新材料,設置新情景,分析相關問題,材料可能是文字,也可能是圖表或實物等。
22.地主階級與近代封建勢力,農民階級與人民大眾
辨析:不要誤認為近代封建勢力就只有地主階級,農民階級等同于人民大眾。近代封建勢力包含中國近代的封建軍閥、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及原有的封建地主階級;人民大眾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程中的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及小商品生產者等。
23.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
辨析:都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舊式農民運動,都采取暴力斗爭的方式,都是在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鎮(zhèn)壓下失敗的。但又有較大的差別,起義原因: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在鴉片戰(zhàn)爭后,是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義和團運動發(fā)生在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斗爭矛頭:太平天國將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清朝統(tǒng)治者;義和團運動則主要指向帝國主義,對清朝統(tǒng)治者抱有幻想。組織方式及斗爭綱領:太平天國有統(tǒng)一的領導和明確的綱領《天朝田畝制度》;義和團運動基本處于自發(fā)、分散狀態(tài),沒有統(tǒng)一的領導和指揮,也沒有革命綱領。指導思想:天平天國將西方_義、中國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相結合,創(chuàng)立拜上帝教,利用宗教來發(fā)動群眾;而義和團運動則持符念咒,設立神壇,具有濃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對外關系:太平天國主張與西方平等往來,向西方學習;義和團盲目排外,不能區(qū)分資本主義侵略與外來先進文明。注意:太平天國運動不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不具有資產階級性質,所以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之所以把太平天國運動納入民主革命的范疇,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的斗爭目標是反封建反侵略,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
真題掃描:2007年全國文綜Ⅰ考了19世紀末的“民教沖突”;2008年上海歷史卷考了受_影響的農民運動,全國文綜卷Ⅱ考了太平天國對近代化的影響;2009年江蘇歷史卷考了西方對太平天國的鎮(zhèn)壓;2010年上海歷史卷主觀題考了義和團團民的思想等。
高考視角: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考查重在兩個文件,即《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義和團運動本身暴露出很多落后因素,與時代發(fā)展格格不入,因此可能提供相關材料嘗試考查學生的理性思維。
24.天京變亂不是偶然的
辨析: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而,天京變亂的悲劇,反映了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
25.辛亥革命、清王朝的滅亡、北洋軍閥統(tǒng)治
辨析:
易錯點:對概念內涵及外延的把握。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沒有結束封建制度或專制政體,更沒有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亥革命產生的經濟基礎是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不是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辛亥革命是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關于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是因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得出的結論。成功,是從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中華民國這一革命的直接目標得以實現(xiàn)來說的;失敗,是從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來說的。
易混點:對概念的界定容易出現(xiàn)誤區(qū)。辛亥革命在狹義上指武昌起義。廣義上的辛亥革命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場革命的起點是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結束于1912年袁世凱篡奪革命勝利果實。清王朝滅亡的標志是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帝退位,不要誤認為是1911年的武昌起義或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北洋軍閥統(tǒng)治指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到1928年張學良改易旗幟這一歷史時期的統(tǒng)治,它經歷了袁世凱統(tǒng)治和軍閥割據(jù)兩大時期。北洋軍閥建立的標志是1912年3月臨時政府遷往北京,不要誤認為是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
真題掃描:2006年四川文綜卷考了秋瑾;2007年北京文綜卷考了國民黨未能組閣的直接原因,全國文綜卷Ⅱ主觀題考了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關系并要求據(jù)此分析孫中山的有關思想;2009年上海文科使用綜合卷考了服飾變化的根本因素,廣東歷史卷考了民國初年的社會風尚;2010年山東文綜卷考了清末民初反映山西社會生活變化的一首歌謠,上海歷史卷考了二次革命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高考的??键c,命制客觀題和主觀題的可能性都比較大。客觀題重在概念的準確把握,能在地圖上對革命地點、會議地點作出準確判斷;主觀題可從現(xiàn)代化史觀的角度考查其進步作用,或從全球史觀的角度與歐美資產階級革命進行比較,或從社會史觀的角度看辛亥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
26.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影響
辨析:
對日本的影響:經濟上,中國的巨額賠款,補充了必備資金,促進資本主義的高速發(fā)展,使日本迅速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政治上,國際地位大為提高,擠進帝國主義大國的行列;軍事上,因戰(zhàn)爭的勝利,導致軍國主義的惡性發(fā)展,為二戰(zhàn)的爆發(fā)以及法西斯的最后滅亡埋下了伏筆。
對中國的影響:宣告洋務運動破產;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直接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國”這一神圣的名字逐漸被“東亞病夫”所取代,使中國人失去了最基本的尊嚴,給中國人民造成了難以愈合的精神創(chuàng)傷。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fā)展,為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奠定了基礎。民族救亡運動出現(xiàn)高漲,先后出現(xiàn)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大大加快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對遠東局勢的影響:遠東原來的國際秩序被打破,日本國力大增,加快吞并朝鮮的進程;日本在遠東的擴張受到俄、法、德等國的抵制,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爭奪更加激烈;國際關系中美日矛盾逐漸成為遠東的主要矛盾。
易混點:相關事件的影響。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簽訂《馬關條約》,標志著列強侵略中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以資本輸出為主,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為加深;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簽訂《辛丑條約》,清廷完全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統(tǒng)治秩序完全形成。
真題掃描:2006年全國文綜Ⅱ考了《馬關條約》簽訂的影響;2007年寧夏文綜卷主觀題考了梁啟超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評論、影響等;2009年廣東文科基礎卷涉及《馬關條約》,重慶文綜卷考了重慶開埠那一年的歷史事件等。
高考視角:此知識是高考的熱點問題。命制試題可提供新材料,設置新情境,分析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影響;或通過材料將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抗日戰(zhàn)爭進行比較;或引用關于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相關評論,要求學生進行鑒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等。
27.中華民國與南京臨時政府
辨析:中華民國存在于1912~1949年。中華民國前后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即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南京臨時政府是指孫中山在南京建立的具有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性質的中央政權。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只存在了三個月,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是一個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革命政府。北洋軍閥政府以“中華民國”為招牌,實質上是帝國主義扶植下的封建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的聯(lián)合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則是國民黨新軍閥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實際上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權。
28.《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欽定憲法大綱》、《中華民國約法》
辨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制定,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它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但規(guī)定的是責任內閣制(注意:不是總統(tǒng)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護共和制度?!杜R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欽定憲法大綱》是清朝于1908年頒布的,其目的在于欺騙人民,抵制革命?!吨腥A民國約法》是袁世凱于1914年頒布的,規(guī)定總統(tǒng)制取代責任內閣制,修改總統(tǒng)選舉法,規(guī)定總統(tǒng)可以無限期連任,還可以指定繼承人,此“約法”將總統(tǒng)權力擴大到與封建皇帝一樣,為袁世凱復辟帝制作了準備。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此法被廢除。
真題掃描:2004年上海文科使用綜合卷考了《臨時約法》的制定受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2005年全國文綜卷Ⅱ考了《臨時約法》頒布的意義,遼寧文理綜合卷考了《臨時約法》的內容;2006年全國文綜卷Ⅰ考了頒布《臨時約法》的目的;2009年廣東歷史卷考了《臨時約法》確立的體制等。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比較大,準確判斷概念的含義即可。
29.中共一大與二大
辨析:中共一大的召開,表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從一成立就顯示出蓬勃的生機,將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工人階級是依靠的力量,與過去一切政黨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中共一大也反映出年輕的黨在政治上的幼稚,如將推翻資產階級政權作為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表明黨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革命性質及任務還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將領導工人運動作為中心任務,是機械照搬蘇聯(lián)模式,脫離了中國實際。中共二大解決了一大沒有解決的一些理論問題,對中國社會性質作出了正確的判斷,這是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jù);中共所領導的革命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注意,不要誤認為是無產階級革命);明確指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動力(改變中共一大將資產階級當作革命對象的錯誤做法)。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務是制定民主革命綱領,在這個綱領里,初步提出了民主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即先完成民主革命,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是中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最初成果,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真題掃描:2003年全國文綜卷考了民主革命綱領的內容;2008年上海歷史卷涉及中共一大紀念館增補共產國際代表的照片等。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比較大,準確掌握其內容及概念的內涵即可。
30.中共三大與國民黨“一大”
辨析:中共三大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標志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正式形成,但并不意味著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中共三大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但不等于中共沒有參與領導國民革命運動。國民黨“一大”的主要目的是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而不是國共合作問題。改組后的國民黨是一個包含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革命階級的聯(lián)盟(1924~1927年)。在國民黨“一大”中,也沒有明確提出三大政策,孫中山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體現(xiàn)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思想,因此,是在“實際上確定了”三大政策,而非明確提出三大政策。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正式建立,也標志著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開始了。特別提醒:大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基礎。
真題掃描:2006年天津文綜卷考了國民黨改組,全國文綜卷Ⅰ考了國民革命時期的政府機構等。
高考視角:命制試題時可提供相關材料體現(xiàn)孫中山先生偉大轉變的時代意義;或提供對孫中山先生的不同評論,要求學生作出判斷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利用地圖反映革命進程、影響范圍及原因等。
32.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辨析:兩次統(tǒng)一戰(zhàn)線都是以國共為基礎,由中共首先倡導,共產國際起了促進作用。但二者有較大差別:第一,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正式建立;1937年9月初,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第二,斗爭目標:前者是反對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后者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漢奸、賣國賊。第三,范圍:前者是四個革命階級的聯(lián)盟;后者還包括開明伸士、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等,更具有廣泛性。第四,合作方式:前者是黨內合作;后者是黨外合作。第五,政治基礎:前者是新三民主義;后者沒有共同承認的政治綱領,主要采取談判、協(xié)商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第六,結果: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而破裂,大革命失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直維持到抗戰(zhàn)最后勝利。
真題掃描:2005年全國文綜卷Ⅲ考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制定的依據(jù);2006年北京文綜卷主觀題涉及《國共合作宣言》產生的背景;2007年江蘇歷史卷考了兩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xiàn)的標志,天津文綜卷考了《國共合作宣言》內容的主旨等。
高考視角:試題的命制可通過材料體現(xiàn)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的意義,如其在大革命、抗戰(zhàn)中發(fā)揮的作用等;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由此說明建立國共第三次合作的前景。
33.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與七七事變
辨析:三次事變都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的侵略中國的事件。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國內階級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中國局部抗戰(zhàn)開始;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促使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到來;七七事變是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標志,也是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zhàn)的標志。
真題掃描:2004年全國文綜卷Ⅲ考了1937年日本對華經濟掠奪的總方針,上海歷史卷考了九一八事變;2008年重慶文綜卷考了七七事變后蔣介石的廬山講話等。
高考視角:抗日戰(zhàn)爭是高考的??键c,針對客觀題要準確理解概念;主觀題要注意將中國的抗戰(zhàn)納入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去考察。
34.“左”傾與右傾
辨析:“左”傾與右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傾主要表現(xiàn)為保守、妥協(xié)、退讓,如大革命后期陳獨秀及共產國際對國民黨的政策。“左”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路線。兩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新中國成立后黨的一系列失誤都是由“左”傾錯誤造成的。
35.革命根據(jù)地與敵后抗日根據(jù)地
辨析:革命根據(jù)地,是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qū)。由于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jù)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qū)(蘇維埃區(qū)域的簡稱)。敵后抗日根據(jù)地,是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qū)?!皵澈蟆敝饕高@些根據(jù)地絕大部分位于敵人(日軍)的后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jù)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zhàn)任務。
易錯點:所在區(qū)域:革命根據(jù)地主要在南方;抗日根據(jù)地主要在華北。斗爭對象:前者是國民黨反動派;后者是日本帝國主義。指導思想:前者是“工農武裝割據(jù)”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戰(zhàn)路線。結果:前者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大部分喪失;抗日根據(jù)地則不斷擴大并得到鞏固。
36.淪陷區(qū)、國統(tǒng)區(qū)、解放區(qū)、游擊區(qū)
辨析:淪陷區(qū)指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由日偽軍或傀儡政權控制的地區(qū),社會性質屬于殖民地。國統(tǒng)區(qū)是指由國民政府控制和管轄的地區(qū),社會性質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解放區(qū)指中共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所建立的根據(jù)地,或人民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控制下的區(qū)域(以區(qū)別于國統(tǒng)區(qū)),屬于人民民主性質。游擊區(qū)是處于根據(jù)地和敵占區(qū)之間,人民軍隊與日偽軍爭奪的地區(qū)??谷崭鶕?jù)地變?yōu)橛螕魠^(qū)說明日軍侵略勢力擴大,抗日力量削弱;反之,則是人民軍隊控制的地區(qū)擴大,抗日力量發(fā)展壯大。
37.清朝后期皇帝在位時發(fā)生的大事
辨析:道光帝:禁煙運動、鴉片戰(zhàn)爭。咸豐帝: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同治帝: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此后垂簾聽政。光緒帝:甲午中日戰(zhàn)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宣統(tǒng)帝:辛亥革命。
38.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
辨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其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并最終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革命則是指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斗爭。如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三大改造、制定社會主義憲法等,都屬于社會主義革命。
易混點:對相近概念的判斷。如新民主主義社會、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等。新民主主義社會指1949年10月到1956年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這一時期(又稱過渡時期)的社會。其特點,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經濟上是五種經濟成分即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并存。其中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居于主導地位,但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仍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新民主主義社會并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tài),而是過渡階段,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結果。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但并不意味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已全部完成。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鞏固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的斗爭中,在許多方面是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如追殲殘敵和土匪、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沒收官僚資本等,都具有肅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殘余勢力的性質??姑涝瘜儆诿裰鞲锩吹鄱窢幍睦^續(xù),但不是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真題掃描:2005年全國文綜卷Ⅰ考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務,全國文綜卷Ⅱ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新特點,江蘇歷史卷考了土地改革完成的影響;2008年廣東歷史卷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意義等。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比較大,重在對概念內涵的準確把握。
四、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歷程
39.“三反”與“五反”
辨析:“三反”運動是在國家機關和企業(yè)中開展,內容是“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目的是教育干部,挽救犯錯誤的同志,抵制資產階級的腐蝕。如劉青山、張子善等就是在“三反”運動中被查出的大貪污犯?!拔宸础边\動是在私營企業(yè)中開展,內容是“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偷工減料”、 “反盜騙國家財產”和“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目的是打擊不法資本家的進攻,在工商業(yè)中進行守法經營教育。如出售偽劣醫(yī)藥的上海大康藥房不法資本家王康年等就是在“五反”運動時被逮捕的。注意:第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銀元之戰(zhàn)”和“米棉之戰(zhàn)”也是打擊不法資本家,但不屬于“五反”運動的內容。第二, “五反”只是針對少數(shù)不法資本家,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保護私營工商業(yè)的合法經營和發(fā)展。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合理調整,使民族企業(yè)得到新生;土改中實行保護富農經濟的政策,是為了穩(wěn)定民族資產階級;對工商業(yè)的改造,實行贖買政策等。
真題掃描:2004年天津文綜卷考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廣東歷史卷考了“三反”、“五反”運動;2007年四川文綜卷考了“三反”運動的作用等。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較大,重在對概念內涵的準確把握和相關概念之間差別的區(qū)分。
40.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合理調整與社會主義改造
辨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合理調整是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目的是通過恢復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揮其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是為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而采取的措施,最終達到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內容是調整公私關系、勞資關系和產銷關系,但并沒有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從1953年開始,目的是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開辟道路。改造時實行贖買政策,新中國實現(xiàn)了生產資料由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二者的關系:前者為后者奠定了基礎、創(chuàng)造了條件,后者是前者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真題掃描:2008年上海歷史卷用曲線圖的形式考了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趨勢;2009年寧夏文綜卷主觀題涉及對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內容等。
高考視角:試題的命制,可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反映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情況及原因;引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客觀分析對工商業(yè)的改造。
41.過渡時期總路線與“一五”計劃
辨析:過渡時期總路線是1953年正式提出,其宗旨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步實現(xiàn)“一化三改造”??偮肪€既體現(xiàn)了上層建筑的變革,同時也要求發(fā)展生產力,兩者有機地結合,其本質是使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國家唯一的經濟基礎?!耙晃濉庇媱澋闹贫ㄊ沁@場變革的具體實施,是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的起步,也是實施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開始。集中力量重點發(fā)展重工業(yè),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基礎,既是借鑒蘇聯(lián)經濟建設的經驗,也是改變我國工業(yè)基礎十分薄弱這一現(xiàn)實的需要;提出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的發(fā)展計劃,表明當時在發(fā)展經濟和社會改造方面實行穩(wěn)步前進的方針。從“十一五”規(guī)劃開始,將“計劃”改為“規(guī)劃”,一字之差,反映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特色。
真題掃描:2006年全國文綜卷Ⅱ主觀題涉及“一五”計劃期間的建設成就;2010年上海歷史卷引用毛澤東的話說明實施“一五”計劃的原因等。
高考視角:試題的命制可能以客觀題為主,重在對重要內容的識記和概念內涵的準確判斷。
42.“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辨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提出后,毛澤東和黨的其他一些主要領導人,片面追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高速度;同時,主觀地認為農業(yè)合作化的規(guī)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發(fā)展。為此,在1958年發(fā)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運動的特點是片面追求工農業(yè)生產建設的高速度,以大煉鋼鐵為中心,不斷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計劃指標。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大”指規(guī)模大,將若干個農業(yè)社合并為人民公社。“公”指公有化程度高,并社后全部財產交公社,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公共食堂,統(tǒng)一生產、集中勞動、統(tǒng)一核算、統(tǒng)一分配。實際上是平均主義、共產風。“大躍進”運動違背了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超越生產力水平,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困難,是導致三年經濟困難的主要因素。
真題掃描:2008年寧夏文綜卷考了1960年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的主要原因;2010年天津文綜卷考了1958年出現(xiàn)“單位GDP能耗”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等。
高考視角:試題的設計,可以將建設和諧社會作為主題,提供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相關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或以生態(tài)史觀為主題,選擇“大躍進”運動等相關材料,設計問題讓學生分析。
43.過渡時期總路線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總路線
辨析:過渡時期總路線是1953年制定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總路線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內容不同:前者概括起來為“一化三改造”,后者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前者符合社會發(fā)展實際和客觀規(guī)律,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并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后者忽視了客觀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并導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出現(xiàn),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是導致三年經濟困難的主要因素。
44.1942年整風與1957年整風(全稱)
辨析: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肅清“左”傾錯誤的流毒,為抗戰(zhàn)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基礎;后者是要全黨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側重點不同:1942年整風運動是以反對主觀主義為中心內容,因主觀主義對革命危害極大;1957年整風運動是以反對官僚主義為中心內容,因中共已成執(zhí)政黨。結局不同:前者基本成功;后者轉入反右派斗爭并嚴重擴大化,使黨的指導思想發(fā)生偏離。
45.周恩來、鄧小平對國民經濟的調整
辨析:“九一三事件”后,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批判極左思潮,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轉機。到1973年,國民經濟出現(xiàn)復蘇的局面。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社會秩序逐步穩(wěn)定,國民經濟迅速回升。周恩來和鄧小平對國民經濟的調整、整頓,反映了他們對“左”傾錯誤的抵制和斗爭,是 ““”” 十年中經濟取得一定成績的主要原因。鄧小平的全面整頓思想,實質上是要系統(tǒng)糾正““””中的“左”傾錯誤,為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提供了經驗,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醞釀和準備。此外,““””中對“左”傾錯誤進行抵制和斗爭的行為還有“二月抗爭”、“四五運動”等。
易錯點:對相關概念的認識。鄧小平進行了大力整頓,但突破口并不是在經濟上,而是在文教上;““””結束,并不等于“左”傾錯誤的結束,“兩個凡是”的實質仍然是堅持“左”傾錯誤。
真題掃描:2007年江蘇歷史卷考了1973年出現(xiàn)經濟復蘇的原因等。
高考視角:試題的命制,可用表格形式反映這一時期經濟的變化,聯(lián)系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或選擇改革開放的相關材料,反映與上述調整的內在聯(lián)系。
46.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辨析:1978年《光明日報》發(fā)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開始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其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1978年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開始確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易混點:對相關概念的理解。第一,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在這次會議之后,伴隨著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央著手展開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第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只是開始形成基本路線的思想,基本路線的正式形成是在1987年十三大上,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第三,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是十二大,它是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真題掃描:2008年北京文綜卷主觀題涉及黨的基本路線;2009年廣東文科基礎卷考了鄧小平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評論;2010年上海歷史卷考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作用等。
高考視角:試題的設計,客觀題注意對概念內涵的準確理解和認識;主觀題注意結合歷史背景分析相關現(xiàn)象,或引用各方面評論的材料,結合史實分析相關問題。
47.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與舊中國的被動“開放”
辨析:背景不同:當今的對外開放是在我國國力增強、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實行的,而清王朝是在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敗后,被迫進行的“開放”;基礎不同:今天的對外開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舊中國的開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影響不同:今天的對外開放大大加快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步伐,舊中國的開放便于外國資本主義對我國的侵略與掠奪,但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性質不同:今天的開放是黨和政府為了使我國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加速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而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舊中國的開放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產物。
48.經濟特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辨析:經濟特區(qū):經濟建設過程中享受特殊經濟政策、靈活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地區(qū),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特區(qū)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從1984年開始,在我國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劃出一定區(qū)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它以引進外資、高新技術產業(yè)、加工出口產品為主,具有人才、技術、知識密集等特點,是新型的經濟區(qū),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從1985年1月,中央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qū)等地區(qū)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隨后又擴大到山東、遼東兩個半島,形成了一個沿海開放地帶。開放區(qū)的目的是吸收國外資金和技術,借鑒吸收國外現(xiàn)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推動地區(qū)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fā)展。
49.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其特征
辨析:(1)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孟泰(工業(yè))→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耿長鎖(農業(yè))→帶領農民走合作化道路。
(2)“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王崇倫(工業(yè))→改進生產工具;趙夢桃(工業(yè));李順達(農業(yè))。
(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王進喜(工業(yè))→艱苦創(chuàng)業(yè);雷鋒(解放軍)→公而忘私;焦裕祿(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向秀麗(工業(yè))→舍身搶救國家財產。
(4)新時期:孔繁森(干部)→支援西藏。
50.鄧小平理論的內容
辨析:在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國模式;在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認識上,明確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上,強調發(fā)展生產力,實現(xiàn)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動力的認識上,強調改革也是革命,也是發(fā)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步驟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目標大致上分三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力量上,強調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注意:第一,鄧小平理論成熟的標志: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大正式將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章程》;第二,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第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鄧小平理論的拓展和深化,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五、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52.《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辨析:前者是在國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國成立前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通過,它規(guī)定了新中國的性質和國家各個方面的基本方針政策,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政治協(xié)商會議代行人大職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在人民政權得到鞏固,國民經濟得到恢復發(fā)展,社會主義改造進行之中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它規(guī)定了國家的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還規(guī)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體現(xiàn)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在經濟建設方針上,共同綱領規(guī)定各種經濟成分并存,而憲法則規(guī)定通過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計劃經濟體制。
真題掃描:2007年廣東歷史卷考了共同綱領的重要地位;2009年廣東歷史卷考了憲法對國家性質的表述等。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比較大,重在對概念內涵及外延的準確理解。
5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辨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基本特點是:當選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是人民管理國家的基本形式;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既保證人民享受廣泛的民主和權利,又保證行使國家權力的集中和統(tǒng)一。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前提是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以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為基礎;方式是設立自治區(qū)域和自治機關,由當?shù)孛褡瀹敿易髦鳎芾肀久褡宓胤叫缘膬炔渴聞?,行使自治權力。通過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滿足了少數(shù)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實現(xiàn)了民族平等,保證了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注意: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政體,人民代表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中國省級民族自治區(qū)共有5個,內蒙古成立最早,成立于1947年。西藏自治區(qū)成立最晚,1965年成立。
真題掃描:2010年北京文綜卷考了最早和最晚建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區(qū)等。
高考視角:命制客觀題的可能性比較大,準確理解相關概念即可。
54.關于“一國兩制”
辨析:含義: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耙粐鴥芍啤笔侵袊疄榻鉀Q臺灣問題而提出的,是以和平方式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而制定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耙粐鴥芍啤辈⒉皇钦f兩制都是主體。“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制度并存,國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耙粐鴥芍啤笔青囆∑嚼碚摰闹匾M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fā)展;這一構想也提供了解決國際爭端的新思路,對人類歷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真題掃描:2006年北京文綜卷考了對“一國兩制”的正確理解;2007年江蘇歷史卷考了闡述“一國兩制”的文件。
高考視角:客觀題重在概念內涵的準確把握;主觀題注意與相關問題的結合,如民族問題、國家統(tǒng)一問題等。
55.特別行政區(qū)與民族自治區(qū)
辨析:相似之處:都享有自治權;都是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qū)域,不具有任何獨立主權實體的性質。區(qū)別:地區(qū)不同,特別行政區(qū)是在香港、澳門和臺灣設立;民族自治區(qū)是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立。自治程度不同:特別行政區(qū)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民族自治區(qū)享有“一定的自治權”。社會制度不同:特別行政區(qū)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民族自治區(qū)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解決的問題不同:特別行政區(qū)是為了實現(xiàn)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而設立的;民族自治區(qū)是為了解決民族問題、實現(xiàn)各少數(shù)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愿望而設立的。
56.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與西方國家的議會制的區(qū)別
辨析:經濟基礎不同:前者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為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后者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之上,是維護資產階級私有財產的工具。行政權力主體: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監(jiān)督,對人民負責,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主體是人民;議員由競選產生,競選則以金錢為后盾,議員都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權力機關活動原則:前者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人民代表大會是立法機關,有權組織行政、審判和檢察機關,人民代表大會處于全權性的地位,集中統(tǒng)一行使國家權力;后者實行三權分立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互相制約與平衡,以便協(xié)調和平衡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的利益,維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
六、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57.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辨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1953年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先提出,1954年訪問印度、緬甸時分別與兩國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注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包容性,適用于不同制度的國家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處理;其具有開放性,和平共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不斷發(fā)展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它能容納不同的時代內容,其內涵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
真題掃描:2007年廣東歷史卷考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等。
高考視角:試題設計,客觀題可注重對概念內涵的準確把握;主觀題注意現(xiàn)實問題的隱性介入,利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反映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和斗爭,如中美關系、中日關系、中韓關系、中越關系等。
58.日內瓦會議與萬隆會議
辨析:地點及內容:日內瓦會議于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主要是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萬隆會議于1955年在印尼首都萬隆召開,主要是討論保衛(wèi)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fā)展民族經濟等問題。意義: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的會議,而且在會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注意: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fā)展,而不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相同;“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
真題掃描:2007年重慶文綜卷主觀題涉及亞非會議的召開;2008年北京文綜卷主觀題涉及新時期的外交,上海文科使用綜合卷涉及周恩來在20世紀50年代的主要事跡;2010年上海歷史卷考了20世紀50年代外交活動的先后順序等。
高考視角:試題的設計,客觀題注意概念內涵的準確把握。主觀題注意引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體現(xiàn)反對霸權主義主題;或運用“求同存異”相關內容的材料,體現(xiàn)和諧社會這一主題。
59.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
辨析:(1)20世紀50年代初,“一邊倒”。在當時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的國際環(huán)境下,我國站在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始逐步實行“一大片”政策,加強同亞非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來。(2)20世紀60年代,“兩個拳頭出擊”。20世紀60年代,為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中國實行“兩個拳頭出擊”的方針,同時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3)20世紀70年代,“一條線,一大片”。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緩和,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我國既重視發(fā)展與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又注重發(fā)展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我國開始全面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4)20世紀80年代后,“無敵國外交”。隨著第三世界力量的壯大及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中國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調整。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體地表現(xiàn)為不結盟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建設和平的周邊環(huán)境。注意:第一, 國家政策不是由國家關系決定的,而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國家關系也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第二,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lián)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lián)合國創(chuàng)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原始國之一。第三,新時期外交戰(zhàn)略是新中國初期外交戰(zhàn)略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把為現(xiàn)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外部條件作為我國對外戰(zhàn)略的首要目標,由原先的重安全走向重發(fā)展;堅持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不搞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爭論;樹立中國的和平形象,消除外國對我國發(fā)展的疑慮。
60.中美關系正?;椭腥贞P系正?;?/p>
辨析:中美關系正常化是1972年,標志是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lián)合公報》,從此結束了長達20多年的對抗。注意:此時雙方并沒有建立正式的大使級外交關系,雙方正式建交是1979年。中日關系正?;?972年,標志是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兩國政府在北京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宣布建立外交關系。1973年初中日雙方互派大使。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常化的關鍵,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符合中日雙方的利益。日本搶在美國之前與臺灣斷絕官方關系。中美建交,也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真題掃描:2005年廣東歷史卷考了“九一三事件”后的外交成就,全國文綜卷Ⅰ考了中美關系正?;臉酥镜?。
高考視角:試題的設計,客觀題可注意對概念內涵的準確把握;主觀題涉及臺灣問題時的運用,或對中美關系正常化的背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