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必背古詩文64篇[高考必備](4)
課外名句選讀(一)
課外名句《論語》選讀(一)
1、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諫:匡正,挽回。猶可追:還可以趕得上,即還可以改變。)
2、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高貴的人一句話可以表現(xiàn)出他的智慧,一句話也可以表現(xiàn)出他的不智慧。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jǐn)慎呀。)
(《論語●子張》)
3、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仰望,向上看。彌:越發(fā),更加。瞻:往前看。忽焉:忽然。焉:詞尾,用于形容詞、副詞之后,相當(dāng)于“然”。) (《論語●子罕》)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由:仲由。誨:教導(dǎo)。是知也:這就是聰明。) (《論語●為政》)
5、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wèi)靈公》)
6、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食:通“蝕”。更:改變,改正。) (《論語●子張》)
7、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擴(kuò)大,光大。) (《論語●衛(wèi)靈公》)
8、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論語●衛(wèi)靈公》)
9、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無:通“毋”,不要。欲速:做事情貪快。見小利:計較小的利益,貪求小的利益。)
(《論語●子路》)
10、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歲寒:時令到了寒冷的時候。彫:通“凋”,衰落。) (《論語●子罕》)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者:往者,過去的。)(《論語●子罕》)
12、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顏淵》)
1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 (《論語●雍也》)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士:讀書人。弘毅:抱負(fù)遠(yuǎn)大,意志堅(jiān)強(qiáng)。弘:廣大。毅:堅(jiān)強(qiáng)。任重而道遠(yuǎn):擔(dān)當(dāng)?shù)臇|西重,而且路程遙遠(yuǎn)。任:擔(dān)子,擔(dān)當(dāng)?shù)臇|西。仁以為己任:把在天下實(shí)現(xiàn)仁作為自己必須擔(dān)當(dāng)?shù)呢?zé)任。已:停止。) (《論語●秦伯》)
1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志士:有高尚志向和節(jié)操的人。仁人:仁義之人。) (《論語●衛(wèi)靈公》)
17、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飯:動詞,吃(飯);疏食:粗糙的飯;水:冷水;古代一般將熱水和開水稱為湯。曲肱而枕之:彎著胳膊枕著它。肱:上臂,泛指胳膊。于:對,對于。) (《論語●述而》)
18、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1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孔子說:“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個問題卻還沒弄明白,就不去開導(dǎo)他;若非弟子想表達(dá)某種意思卻表達(dá)不出來,就不去啟發(fā)他。舉一個墻角做例子給弟子講清楚,而弟子不能觸類旁通推知另外三個墻角的情況(即不能由一件事情類推而弄明白其他許多事情),不再次去教他。”) (《論語●述而》)
2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論語●衛(wèi)靈公》)
2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孔子說:“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是上等的;通過學(xué)習(xí)而有知識的人,次一些;困頓而學(xué)得知識的,又次一些;困頓并且不學(xué)知識的人就屬于下等的了。”) (《論語●季氏》)
2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賢賢易色: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輕女色。致其身:獻(xiàn)其身。) (《論語●學(xué)而》)
2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品德高尚的人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勤勉于做事而謹(jǐn)慎于言談,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的錯誤。) (《論語●學(xué)而》)
24、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孔子說:“古代學(xué)習(xí)的人是為了自己(增加學(xué)識、修養(yǎng)道德),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人是為了向別人賣弄。”)(《論語●憲問》)
課外名句《論語》選讀(二)
1、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子夏說:“做官還有余力,便應(yīng)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還有余力,便應(yīng)從政。”) (《論語●子張》)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論語●雍也》)
3、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老年人安養(yǎng),讓朋友們互相信任,讓年輕人得到關(guān)懷。”) (《論語●公治長》)
4、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不信任,那么國家就不能存在了。”)(《論語●顏淵》)
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dāng)合理,說話不順當(dāng)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zhí)行就不會得當(dāng)。刑罰不得當(dāng),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一點(diǎn)都不馬虎的。) (《論語●子路》)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說:“自身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如果自身不端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論語●子路》)
7、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yuǎn)者來。”(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鬃诱f:“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yuǎn)處的人來歸附。”) (《論語●子路》)
8、……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yàn)椋敻环峙渚鶆蛄?,也就無所謂貧窮;國內(nèi)團(tuán)結(jié)和睦,就不顯得人少勢弱;社會安定了,國家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正因?yàn)檫@樣,所以如果遠(yuǎn)方的人還不歸服,就提倡仁義禮樂道德教化,以招徠他們;遠(yuǎn)方的人已經(jīng)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來。) (《論語●季氏》)
9、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的為人,用功得連吃飯都會忘記,快樂起來會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論語●述而》)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xué)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就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guī)矩。”) (《論語●為政》)
11、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孔子說:”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政治黑暗,行為正直,言語謙遜。”) (《論語●憲問》)
1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說:“三軍的主帥可以被人奪去,但對一個普通人,卻不能迫使他改變志向。”) (《論語●子罕》)
1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dāng)晚死去,也行呀。”) (《論語●里仁》
14、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裕卻不驕橫,怎么樣?”孔子說:”這樣可以了,但是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德修養(yǎng),縱有錢卻謙虛好禮哩。”子貢說:”那《詩經(jīng)》上講的:‘要像對待骨、角一樣,先開光,再磨制;像對待玉石一樣,先雕刻,后細(xì)磨。’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啊,現(xiàn)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jīng)》了,你已經(jīng)能從我講過的話中領(lǐng)會出我還未說到的意思了。”) (《論語●學(xué)而》)
15、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孔子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并喜好古代文化,我私下和我心儀的老彭相比。”) (《論語●述而》)
1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說:”君子的風(fēng)范有三種我沒能做到: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憂慮,勇敢的人不懼怕。”子貢說:”先生說的正是自己呢。”)(《論語●子罕》)
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毛病)。”)(《論語●里仁》)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shí)呢?老師傳授我的知識是否溫習(xí)了呢?”) (《論語●學(xué)而》)
19、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論語●學(xué)而》)
20、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yuǎn)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yuǎn)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論語●里仁》)
21、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么樣?”孔子說:“用什么來報答恩德呢?應(yīng)該是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論語●憲問》)
22、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論語●里仁》)
23、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論語●述而》)
2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diào)。”) (《論語●子路》)
2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jié),小人與人勾結(jié)而不合群。) (《論語●為政》)
26、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作伴。”) (《論語●里仁》)
27、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說:“樸實(shí)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shí),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shí)配合適當(dāng),這才是個君子。”) (《論語●雍也》)
28、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孔子說:“聰明人樂于水,仁人樂于山。聰明人活動,仁人沉靜。聰明人快樂,仁人長壽。”) (《論語●雍也》
32、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論語●秦伯)
33、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秦伯》)
3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和這相反。”) (《論語●顏淵》)
35、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xué)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培養(yǎng)仁德。”) (《論語●顏淵》)
36、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說:“君子安詳舒泰,卻不驕傲凌人;小人驕傲凌人,卻不安詳舒泰。”) (《論語●子路》)
37、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論語●憲問》)
38、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論語●憲問》)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40、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wèi)靈公》)
4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wèi)靈公》)
4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wèi)靈公》)
43、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wèi)靈公》)
44、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堯曰》)
4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xué)而》)
課外名句選讀(二)
課外名句《孟子》選讀
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社稷:谷神和土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來就用社稷代指國家。丘民:猶言“邑民”“鄉(xiāng)民”“國民”,指庶民、眾民。)(《孟子?盡心下》)
2、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賊害仁的人叫賊,賊害義的人叫殘。賊害仁和義的人叫做獨(dú)夫。一夫:即獨(dú)夫,指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統(tǒng)治者。) (《孟子?梁惠王下》)
3、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kuàng)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tà)也;為叢驅(qū)爵者,鹯(zhān)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百姓歸附有仁德的國君,就像水流向低處、獸跑向曠野一樣,(是很自然的)。所以給深水趕魚來的是獺,給叢林趕鳥雀來的是鹯,給商湯、周武王趕百姓來的,是暴虐無道的夏、商末代天子桀和紂。) (《孟子?離婁上》)
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5、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順流而下忘記返回叫作流,逆流而上忘記返回叫作連,追趕野獸不知道滿足或節(jié)制叫作荒,喜歡喝酒不知道滿足或節(jié)制叫作亡。)(《孟子?梁惠王下》)
6、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指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禮。)
(《孟子?離婁下》)
7、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对姟吩唬?lsquo;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說:“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別人沒治好,反省自己的智;以禮對待別人可別人對待自己無禮,反省自己的敬。行為沒有達(dá)到預(yù)期的效果,都需要反過來看自己(那些地方還沒有做好)。自己持身端正,天下的人都會歸向他?!对娊?jīng)》上說:‘永遠(yuǎn)不要辜負(fù)天命(行事一直要跟天命相符),幸福都得自己追求。’”) (《孟子?離婁上》)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yùn)于掌。(敬重自家的長輩,而推廣到敬重別人家的長輩,愛護(hù)自家的孩子,而推廣到愛護(hù)別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運(yùn)轉(zhuǎn)于掌上,即成就王業(yè)就像撥弄掌中的東西一樣容易。)
(《孟子?梁惠王上》)
9、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dú)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禮)上,走天下最寬廣的道路(即義);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仁義道德,不得志的時候,獨(dú)自踐履自己的主張;富貴不能擾亂他的心,貧賤不能改變他的節(jié),威武不能壓服他的志:能做到這些的人可以稱之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0、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鑠:本指以火銷金,自外至內(nèi)而熔化,比喻從外部給予。弗思耳矣:不用心想罷了。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向內(nèi)心追求就會得到它(仁、義、禮、智),不向內(nèi)心追求就會失去它。) (《孟子?告子上》)
11、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自己殘害自己的人沒法和他談出什么善言,自己放棄而不求上進(jìn)的人沒法和他有所作為。說話違背禮義,這就叫自己殘害自己;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義而行,這就叫自己放棄。仁是人安適的住宅,義是人正確的道路。空著安適的住宅而不居(即不居心于仁),舍棄正確的道路而不走(即行不由義),可悲啊!) (《孟子離婁上》)
課外名句選讀(三)
課外名句《老子》選讀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zhǎng)。(踮著腳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遠(yuǎn),(就好像)自逞己見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炫耀功勞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老子》第二十四章)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zhàn)勝自己的人剛強(qiáng)(即戰(zhàn)勝自己更重要)。知道滿足的人就是富人。確定不移、竭力實(shí)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合適位置的人(比如自知、自勝的人)能夠長久。) (《老子》第三十三章)
3、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xì)。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xì)。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來報答怨恨,從難事的容易處入手來解決它,從大事的細(xì)小處入手來完成它。天底下的難事一定產(chǎn)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產(chǎn)生于一件件細(xì)小的事。所以達(dá)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終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偉大。輕易向人許諾一定缺少誠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會遭遇很多困難。因此達(dá)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難,因此他始終沒有困難。) (《老子》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張開兩臂才能抱得過來的大樹,是從極細(xì)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很高很高的臺子,是從一筐土開始建起來的。很遙遠(yuǎn)的行程,是從腳下那一小步走出來的。)
(《老子》第六十四章)
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jiān)強(qiáng)。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jiān)強(qiáng)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qiáng)則滅,木強(qiáng)則折。強(qiáng)大處下,柔弱處上。(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他死后身體是僵硬的。草木活著的時候是柔軟易斷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堅(jiān)強(qiáng)跟死亡是同類的,柔弱跟生命是同類的。因此軍隊(duì)逞強(qiáng)就會被消滅,樹木剛強(qiáng)就容易被折斷。逞強(qiáng)逞大的人落入下風(fēng),持守柔弱的人占據(jù)上風(fēng)。) (《老子》第七十六章)
《莊子》選讀
1、井魚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井中之魚不可以談?wù)摯蠛5脑颍鞘艿赜虻木窒?夏天的蟲不可以談?wù)摫脑?,是因?yàn)槭苤朴跁r間;窮鄉(xiāng)僻壤的士不可以談?wù)摯蟮览淼脑?,是所?a href='http://www.yishupeixun.net/zixun/jiaoyu/' target='_blank'>教育的束縛。) (《莊子?秋水》)
2、夫千里之遠(yuǎn),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舉:全,盡。極:窮盡。) (《莊子?秋水》)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太陽出來的時候起來勞動,太陽落山以后就休息,在天地間自由自在,而自覺得意、開心。)(《莊子?讓王》)
《墨子》選讀
1、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仁人之所以為事者:仁人拿來作為自己的事業(yè)的;一說指仁人處理事務(wù)所依據(jù)的原則。) (《墨子?兼愛中》)
2、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惡:憎恨。) (《墨子?兼愛中》)
3、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不義就不讓他富有,不義就不讓他尊貴,不義就不讓他親密,不義就不讓他接近。) (《墨子?尚賢上》)
4、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所以做官的不會永遠(yuǎn)尊貴,而做百姓的不會永遠(yuǎn)低賤。有才能就選用他,沒有才能就降他的官職。)
(《墨子?尚賢上》)
《韓非子》選讀
1、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達(dá)到最高境界的人見到微小的苗頭就知道事情的萌發(fā),見到開頭就能知道結(jié)果。) (《韓非子?說林上》)
2、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韓非子?說林上》)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