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匯總歸納
語文是高中三年比較重要的一門課程,要想需要語文就要向往最基本的語文知識點。下面就讓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三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匯總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高三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匯總篇一
(1)責任與胸懷——《沁園春·長沙》
在那個舊時代,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時代推移,但難能可貴的是,追求自由和進步的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胸懷崇高理想、肩負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壯志是一成不變的。是什么讓無數(shù)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部?,卻依然義無反顧,一往無前?回答擲地有聲:責任。因為責任,我們的腳步更加堅定從容;因為責任,我們握緊命運的手臂更加有力;因為責任,我們的胸懷才無限崇高和寬廣!
(2)真愛與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
看似平淡的場景,卻飽含了作者與乳母之間真真切切的情感。是的,生活因有真愛而美好,因為美好而感恩。“感恩”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善于發(fā)現(xiàn)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我們應該感恩親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對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體、感恩國家、感恩人類、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難、感恩逆境、感恩失敗。我們對許多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都應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隨地生長的雜草;感恩則猶如玫瑰,需要細心栽培及愛心的滋潤,并將感恩之心付諸行動。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學會回報,將感恩之心付諸行動。
(3)自審與拷問——《小狗包弟》
在那鬧劇迭出的荒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說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在人都不能成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運的時候,一條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讀完這篇文章,讀者卻能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情感沖力。這里面有作者對荒.唐社會含淚的控訴,也有嚴酷的自審,更有對自我靈魂的拷問。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和力量讓人敬佩。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文學家的良心;我手寫我心;靈魂深處;自審的勇氣。
(4)學識與胸懷——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淵博的學識和寬廣的胸懷折服了聽眾,也深深地震撼了我們后人。學識會讓一個人厚重深刻,談吐不凡,出口成章。有學識者的一席話,如醍醐灌頂,讓人如坐春風;如黃鐘大呂,產生振聾發(fā)聵的效果。會增長你的見識,凈化你的心靈,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人生境界。學識與胸懷往往是孿生姐妹,學識會開闊你的視野和胸懷,讓你縱觀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為己任,“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學做一個博覽群書、修養(yǎng)身心的人吧!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學識與胸懷;讀書與愛國;學識的魅力;談自身修養(yǎng)。
(5)忘記與銘記——《短新聞兩篇》
隨著不列顛尼亞的永遠離去,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遠是那腥風血雨的記憶。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民族所遭受的災難在另一個國度也同樣上演著。納粹在西歐釀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慘劇。走進奧斯維辛,我們會用明亮的雙眸審視納粹德國的“杰作”,用善感的心靈去碰觸那段不忍碰觸的歷史。歷史告訴我們:該忘記的一定要忘記,不該忘記的要銘記在心。
(6)弱勢與強暴——《包身工》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們年紀相仿的女孩被人騙到上海日本紗廠當女工,從此陽光永遠和她們絕緣,陪伴她們的是無盡的黑夜與屈辱。到了現(xiàn)代社會,雖然包身工制度已經不存在了,但同樣的管理工人的手段還在個別地方零星存在著。我們常常用“現(xiàn)代包身工”來指代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生活總是這樣,總有一些污穢妨礙我們對鮮花的贊美。大家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義在我心,生活將永遠陽光燦爛。
高三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匯總篇二
(1)苦悶與追求——《荷塘月色》
在那個鐵屋子一樣的時代,像朱自清一樣的知識分子的苦悶無處不在。人們感到苦悶,是由于自我被壓抑。因為嘗試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義,所以,充滿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嶄新的意義??鄲灥娜丝偸窃谛凶?,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尋找,在尋找中追求。四處行走,四處尋找,畢生追求:或許,這就是生命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2)寧靜與清幽——《故都的秋》
故都有著一種寧靜,秋天尤其如此。生命從寧靜中來,終須歸于清幽。然而,喧囂紅塵使寧靜變成了明日黃花,這個社會到處充斥著人心的浮躁。享受寧靜與清幽,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動的時刻,就是享受靈魂的安詳。一片落葉,一絲陽光,都會使你感受到生命深處悄悄蔓延開來的美好。
(3)優(yōu)美與詩意——《囚綠記》
“綠”是無法被囚禁的,優(yōu)美與詩意同樣如此。對于“優(yōu)美”與“詩意”的理解是不是只有優(yōu)美的生活環(huán)境、美好的人際關系、自由放飛的心靈呢?其實不盡然!對事業(yè)、學業(yè)的堅持不懈的追求,這種追求本身就具有優(yōu)美的詩意。所以,不管是歡樂還是痛苦,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詩意的,生活都可以是優(yōu)美的。關鍵在于我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關鍵是我們要熱愛生活,以飽滿的熱情、堅定的意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的每一個過程,這樣,我們就能獲得優(yōu)美而詩意的生活。
(4)跨越與提高——《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胡適先生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跨越與提高。從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誕生的那一刻起,上天注定我們一生坎坎坷坷,有一條曲折漫長的成長之路。而我們,注定要微笑地面對那一次次的考驗,選擇逃避,便是死路一條??缭介T檻,一次的失足,兩次的絆倒,三次的望而卻步,我們在成功面前徘徊,在黑暗中摸索著通往成功的大門。終于,我們走了進去,回頭望望,跨越門檻之路只有一步之遙。那一步,叫做勇氣。
(5)夢想與追求——《我有一個夢想》
馬丁·路德·金用他的人格,用他的精神,用他的生命,在感召和激勵著眾多的黑人兄弟去為自由、公正、平等而戰(zhàn)。整個演講詞,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遠的追求與不屈的精神。更有意義的是他的精神在不斷的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著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奮勇拼搏。愿同學們也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早日成材,為偉大祖國的繁榮及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至五作文素材整理:必修二 第2節(jié)
(1)堅貞與反抗——《詩經·氓》、《孔雀東南飛(并序)》
這是一首棄婦詩,描寫了棄婦與負心男子從訂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遺棄的經過,表達了棄婦對遭受虐待與遺棄的痛苦與悲哀,同時也表達了她對“二三其德”的男子的憤怒,盡管她也懷著對往事的無可奈何,但她對愛情與婚姻的忠貞又表現(xiàn)了堅決的抗議和“不思其反”的決心。應是人性純美的最早體現(xiàn)。
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熱情謳歌了劉蘭芝、焦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被迫害者的無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愛情生活的強烈愿望。
(2)追求與堅守——《離騷》
兩千多年前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遭到小人饞毀被流放時,依然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依然熱愛著自己的祖國,堅持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種磐石般的堅貞詮釋人生的崇高,從而感動著世世代代的人。他用一顆高貴的心靈揮灑出驚天動地的華章——《離騷》永遠是文學寶庫中的精品。
(3)追求與本真——《短歌行》
短歌不短,意蘊深長。詩歌抒發(fā)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yè)的宏圖大愿。言志的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
(4)離苦與鄉(xiāng)愁——《采薇》、《涉江采芙蓉》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xiāng)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xiāng)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xiāng),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無數(shù)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xiàn)?!恫赊薄?,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鄉(xiāng)之作,只是在表現(xiàn)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同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xiàn)出來。
(5)生與死——《蘭亭集序》
如何看待生與死?王羲之在本文給我們作了一個深刻的回答。在他看來,對生的執(zhí)著、對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觀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盡頭都是要死的。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fā)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為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時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實,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高曠的宇宙情懷,充滿了哲理思辨,從而徹底地否定了老莊的齊生死的觀點,樹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識——“死生亦大矣”。
文筆洗練,文風純正,發(fā)人深醒,令人回味。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生與死;人生意義;自然與心靈;生活態(tài)度。
(6)悲傷與曠達——《赤壁賦》
及時行樂,在有些場合,有些時候是一劑良藥,但這不能成為人一生的處世態(tài)度。從古至今,能把這帖藥用好的除蘇東坡外,恐怕沒有幾人了。這不是一種消極避世,而是人的涵養(yǎng)達到最高意境的一種體現(xiàn)。屈原的忠心與烈節(jié)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羅”的態(tài)度卻讓人不敢茍同;李白的豪放與飄逸讓人欣賞,然其放縱無度的行樂與狂歡卻讓人不能認同。而東坡居士卻做到了這兩方面的結合,真君子也!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悲傷與曠達;悲與喜;審視人生;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花一世界。
(7)自然與人生——《游褒禪山記》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堤?!弊匀蝗f物之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給人以智慧的啟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盡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無悔矣”的結論;由“仆碑”得出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感悟。人自然是智者,是哲人,是老師,留心觀察大自然,你會滿載而歸,猛然頓悟!本文可為以下話題提供素材:自然與人生;意志與目標;治學態(tài)度;人生感悟。
高三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匯總篇三
(1)旅途與人生——《蜀道難》
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并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嘆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回旋的動感;流走于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蕩心靈的強烈震撼。
(2)憂國與思鄉(xiāng)——《秋興八首(其一)》
鋪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lián)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lián)系起來,寄寓自己撫今追昔之感。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的時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3)懷古與傷己——《詠懷古跡(其三)》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里。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4)登高之思——《登高》
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tài),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5)音樂與人生——《琵琶行(并序)》
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郁寡歡,琵琶女漂流淪落、凄苦哀怨;青衫淚中表現(xiàn)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
(6)追憶與惘然——《錦瑟》
謎,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沒有什么耐人尋味的了;要是總猜不開,也就無法使人生出破解的興味。這首有著難言之隱的《錦瑟》,既有猜想價值,又有猜想余地,是一個使猜解者錯以為不難找到門徑的謎。
(7)國家與私情——《馬嵬(其二)》
唐玄宗如何貴為天子那么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楊玉環(huán),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fā)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8)仁政與暴政——《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稱雄諸侯,必須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順民意,得民心,進而得天下。施行暴政,只會自取滅亡。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關注民生,休養(yǎng)生息,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生產。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長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國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終圍繞仁民、富民、養(yǎng)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xiàn)出民為國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前朱镕基在談保持農村穩(wěn)定時說:“土地不能動,負擔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態(tài)度不能兇?!闭求w現(xiàn)了孟子的這一思想,可謂說在了點子上,抓準了要害。
(9)學習與人生——《勸學》
有的同學不能真正理解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有的同學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頭看書,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荀子的《勸學》,像一盞明燈,給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學習能讓我們積累知識,增長智慧,提升人生品位和境界。學習,讓我們受益匪淺,收獲無窮!讓我們投身到學習中去吧,多讀書,多傾聽,多借鑒,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從而打造一個多姿多彩的美麗人生!
(10)大治與大亂——《過秦論》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謀略,治天下崇尚的卻是仁義。何謂仁義?仁義說到底就是一種愛民、保民、富民之心。無仁義之人,無仁義之君,是謂暴君;無仁義之政,是謂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是秦始皇之過,也是所有亡國之君之過。仁者無敵,過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和,乃強國之源;仁政,乃安國之策;人才,乃治國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這是秦帝國的興衰給我們的啟示。歷史的車輪,已駛入二十一世紀,人們向往的幸福、友愛、和平的新世界仍遙遙無期,貧窮,饑餓,暴虐,屠殺,非但沒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勢,核戰(zhàn)陰云,生態(tài)災難,更是嚴重危險到人類的生存。為了人類的未來,請君再讀《過秦論》!
(11)尊師與成材——《師說》
《師說》中“人必有師”以及“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至今看來仍為金玉良言。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沒有人能在每個方面都做得最好,既然自己有不足,便要向老師請教學習。然而,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有不少學生對老師的態(tài)度極差,對老師大呼小叫,絲毫不存敬意,古人說:“天地君親師”,“師”對我們十分重要。毛澤東就十分尊敬老師,他八歲的時候進家鄉(xiāng)的一家私塾念書,拜毛禹珠為師,后來,毛主席談起少年時的情形,他還特別感謝毛禹珠對他的啟蒙教育。一次,毛主席回到韶山與老人們一起吃飯,席間還給毛禹珠敬酒。尊重老師,虛心學習,既體現(xiàn)了個人的品質修養(yǎng),也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看了高三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整理匯總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