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的變化分析和要掌握的內(nèi)容介紹
高考語文的變化分析和要掌握的內(nèi)容介紹
對于學生來說,需要知道考試的內(nèi)容,高考的內(nèi)容是會變化的,學生需要注意一下,下面學習啦的小編將為大家?guī)砀呖颊Z文的變化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語文的變化分析
文言文比例大幅度增加
課文數(shù)量減少
大家比較關(guān)注選文,先說說“部編本”語文教材課文數(shù)量的變化。和原來人教版作比較,課文數(shù)量總的是減少了。
初中原來七上和七下都是30篇課文,現(xiàn)在每一冊減為24篇。
數(shù)量減少,不等于教學總量減少,而是幾個板塊的內(nèi)容方式在調(diào)整,使教學內(nèi)容更豐富,也更有效。
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分量。大家使用新教材,要理解課文相對減少,但其他幾個教學板塊又有所加強的用意。
傳統(tǒng)文化篇目增加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yōu)古詩文132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從《詩經(jīng)》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魯迅的作品也選有《故鄉(xiāng)》《阿長與山海經(jīng)》等9篇。
這樣學習古詩文
高考,作為教育體系的指揮棒,提升古詩文在高考中的權(quán)重,已成大勢所趨。攻克古詩文堡壘,才能拿下中高考根據(jù)地。
古詩文的學習重在積累,更重在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從而形成語感,觸類旁通!
多朗讀,形成語感
學習古詩文一定要多讀,讀要做到三點:
1、讀準字音。一般地說,讀音應以現(xiàn)代普通話為標準,對于一些異讀字(一個字有兩個以上讀 法),要根據(jù)具體語境處理。
2、讀準句讀(dòu)。句讀,是指文詞停頓的地方。平時要多積累一些停頓的規(guī)律,沒有接觸過的 句式可參照現(xiàn)代漢語的停頓。
3、讀準語氣。依據(jù)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朗讀課文,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正確處理誦讀的語氣鍵。脫離了朗讀的環(huán)節(jié),獨立地學習文言文的詞語和句式,往往是事倍功半,解決不了應當解決的問題。
提高古詩文的翻譯水平
不能寄望于一次的努力,要細水長流,持之以恒,以多練為主,靠平時的日積月累,才能有成效。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早已立下的規(guī)章。
“信”,就是譯文要忠于原文,不能歪曲原意,任意地添油加醋;
“達”,就是通順、流暢,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要求;
“雅”,就是翻譯文言文的語句,要生動、優(yōu)美,富含情感。其中,信是最主要、最基本的。
具體地講,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力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直譯就是按照原文詞性、詞序和句式,逐詞逐句翻譯,以意譯為輔。
2、凡屬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制、書名等專有名詞,可以照錄,不用翻譯。
3、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倒置、前置等現(xiàn)象句式,一定要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翻譯。
4、文言文中省略的現(xiàn)象也很普遍,為使翻譯的語句清楚流暢,翻譯時,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出來,不能缺失。
5、有些詞(特別是文言虛詞),在句子中只起語法作用,無實在的意義,可以不譯。例如:曹劌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中的“夫”字,是發(fā)語詞,可不譯。譯文為曹劌回答說:“打仗是要憑勇氣的”。
切實提高背誦能力
背誦能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和理解程度,也是一種語言能力的訓練。
背誦時,可以采用抄寫背誦法。就是把所要背誦的課文,抄寫幾遍。在抄寫的過程中,加強記憶,達到背誦的目的。好處是既背誦了課文,又掌握了比較難辨認的字形,背默寫同時完成。
也可以采用聽讀背誦法,即聽他人反復朗讀,加強記憶達到背誦的一種方法。
還可以采用分層理解背誦法,即針對課文一層一層的理解,逐層逐層地背誦,最后連起來,完成全篇的背誦任務。
課文會背后,要及時地鞏固,強化背誦的效果。背誦的方法很多,適合你的就是好方法。
理解
古詩文常用句式,最重要的是判斷句式、倒裝句式、省略句式,應當認識這些現(xiàn)象,正確的理解。了解了文言文語法的一些基本知識,就不妨礙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
首先,要知道文中反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選用了什么材料,又怎樣安排材料的順序和層次的;
第二,要知道課文選取材料,和安排順序,有什么好處??梢酝渌奈恼逻M行對比,談談它的特點。
第三,要知道作者采用了什么措施,包括修辭、倒敘等一些特殊的方法,使文章生動,有文采;作者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第四,要知道在學習中應當借鑒哪些內(nèi)容和技巧,來豐富自己的學識,提高自己的能力。理解文言文千萬不要只注重形式,停留在文章表面和字義上,只有探尋本質(zhì)性的東西,才能學好文言文,提高學習的能力,豐富自己的知識。
高中階段必須掌握的詞類活用知識
(一)名詞作動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后有賓語或補語。 “朝服衣冠”服,穿戴 “沛公軍霸上”,軍,駐軍
2.前有副詞或能愿動詞。 “二月草已芽”,發(fā)芽 “三歲貫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連接,一端是動詞,另一端的名詞?;钣?。 “蹄而殺之”,用腳踢
“項王復引兵而東”,向東進發(fā) “男耕而食,女織而衣”,穿衣
4.兩個名詞連用,其中一個通?;钣?。
“面山而居”,面對著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潤
5.句子謂語部分找不到動詞或其他詞作謂語中心詞,事物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名詞作動詞的譯法是:(1)動+名,如駐軍 (2)介+名+動,用蹄踢 (3)換成動詞,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
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劌論戰(zhàn)》) 福:賜福,保佑
(二) 名詞作狀語,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tài),譯為“像……一樣”
“有狼當?shù)溃肆⒍?rdquo;,像人一樣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独恰啡合窆芬粯拥刈?/p>
2.表示動作行為的態(tài)度、方式。譯為“用對待……的方式”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對待客人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3.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依據(jù)。譯為“用……”,
“好事者船載以入”,用船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譯為“按照……”
“予分當引決”,按照道理
“其勢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勢
5.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趨向。譯為“在、從、向、往……”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隆中對》東西:向東、向西。
“卒廷見相如”, 在朝廷上 “間“至軍中”,從小路 “草行露宿”
6.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頻率。譯為“在、當、每……”
“時公兵不滿百萬”,當時
“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天
“日扳促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三) 形容詞作動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后面有賓語。“親賢臣,遠小人”,親近,疏遠 “山多石,少土”,有許多,少有“素善留侯張良”
2.前面有能愿動詞。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到盡頭
3.前面有助詞“所”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推崇
4.其他表動態(tài)的。“負勢競上,互相軒邈”《與朱元思書》,軒邈,爭高爭遠
形容詞作動詞的譯法是:換成動詞或動詞短語。
(四) 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1、動詞活用為名詞
就是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一般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或“之”。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奔:飛奔的馬。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達的人。
吾射不亦精乎 射:射技。
猛浪若奔 奔:奔馬。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翻譯時一般要補出中心詞(名詞),而以形容詞作定語。
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中“堅”和“銳”本是形容詞,這里臨時改變了詞性,充當名詞,作賓語,表示“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武器”。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 良實:善良誠實的人
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五) 使動用法:
動、形、名后面帶賓語,表示“主語使賓語”發(fā)出動詞所具有的動作行為、具有形容詞的性狀或成為名詞所代表的事物。
1、動詞的使動用法:賓語發(fā)出動作,一般限于不及物動詞。
“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君將哀而生之乎”
“項伯殺人,臣活之”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賓語具有形容詞的性質(zhì)。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會盟而謀弱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名詞的使動用法:賓語成為名詞代表的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使動用法的譯法是:
(1)動+賓=使+賓+動 (2)形+賓=使+賓+形 (3)名+賓=名+賓+為+名,
有時也可以譯成一個動補式詞語。如 活,救活
檢測
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穿喪服。名為動。
復前行,欲窮其林。 走完。形為動。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樣。名為狀。
皆若空游無所依。 在空中。名為狀。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使……凄涼。使動
(六)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名動形后面帶有賓語,含“以…為…”“主語主觀上認為…怎么樣”、“把…當作…”
1、形容詞意動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成以其小,劣之”
2、名詞意動用法:
“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 把……當賓客。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動詞意動用法: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以惡衣惡食為恥
“且庸人尚羞之”
(七)此外,數(shù)詞有時也活用為動詞
“六王畢,四海一”
高考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句式
(一)判斷句
翻譯時要譯作:“……是……”
1.用“者”“也”表示,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
2.用副詞“乃、則、即、 皆”等表判斷
3.用動詞“為、是”表示判斷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例1:蓮,花之君子者也。
例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例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例4: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動句
翻譯時要將有關(guān)詞語譯成“被”。
1.用“于、 見、“受…于…、見…于…”表被動
2.用“為”、“為…所…” 表示被動。
3.詞語本身含被動,無標志詞語。
如:賢能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盡為所吞。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語、謂語、賓語“之”。
2.省略量詞、介詞“于”。
翻譯文言省略句時,省略的詞語,特別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補充翻譯出來。
例1:如(余)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余)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余)錄畢,(余)走送之。
例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例3:此誠不可與(之)爭鋒
李4:宅邊有五(棵)柳樹。
例5:見二蟲斗(于)草間。
(四)倒裝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現(xiàn)代漢語不同,習慣上稱之為“倒裝”。
謂語前置(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做補語
1.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號將主謂隔開。
如:甚矣,汝之不惠!
2.賓語前置
?、僖蓡柎~作賓語,前置在介詞前。
?、谟?ldquo;之、是、以”把賓語提前,以強調(diào)賓語。“之”是標志,無義。
?、谖难苑穸ň渲?,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
微斯人,吾誰與歸?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為底。
唯命是聽
3.定語后置
動詞短語作名詞的定語常常放在名詞的后面。一般在定語后加“者”字,有的還在名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字來表示。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4.介賓短語后置做補語(狀語后置)
(1)介詞結(jié)構(gòu)“于……”常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
(2)介詞結(jié)構(gòu)“以……”、“乎……”等有時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并不多見)
這類補語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的,翻譯的時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狀語,因此,我們也稱它“狀語后置”,或“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例如: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文言倒裝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要依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規(guī)律 ,將其 “順裝”過來。
例如: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判斷句
茍全性命于亂世 狀語后置
君與俱來 省略句
何陋之有 賓語前置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被動句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狀語后置
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判斷句
蓋揀桃核修狹者為之 定語后置句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結(jié)構(gòu)固定的格式用法。這些類固定句式,翻譯時要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與”
“以……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無……乎”
“與其……孰若……”
“寧……無”等等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蟲草為林。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