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一語文《沁園春長沙》說課稿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xiàn)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fā)展,而說課稿則是為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沁園春長沙》說課稿,歡迎參考!
高一語文《沁園春長沙》教案(蘇教版)
一、說教材地位
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出自于蘇州大學出版的五年制高等職業(yè)教育文化基礎(chǔ)課《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的第幾課。本單元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肚邎@春·長沙》是毛澤東于1925年秋末,離開故鄉(xiāng)韶山,去廣州主持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途經(jīng)長沙,重游橘子洲,感慨萬千,寫下的一首詞。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國革命的領(lǐng)導力量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沁園春 長沙》這首詩是毛澤東詩中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jié)合的精品,引導學生領(lǐng)會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無所畏懼的革命氣概,對學生完善自我的人格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生情況
我所教授的是職高的學生,通過平時對職高學生的觀察,大多學生雖然學習基礎(chǔ)比較薄弱,并且沒有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從情感體驗來看,學生們正處于年輕氣盛的階段,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已經(jīng)能夠很好的表達,所以對篇詩詞的也容易把握,而且能夠善于小組合作探究并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現(xiàn)在社會的人才標準對職高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因此,作為職高的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應(yīng)從重視從學習者成才的需要來確定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良好的把握重難點來制定教學目標,難度低,則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難度過高,則學生無法接受,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的掌握學習方法,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基礎(chǔ)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全詩,了解詞作的背景,并且掌握詩歌中的生字詞。
2.情感目標:學習感受詩人毛澤東青年時期的理想抱負和精神境界。
3.能力目標:通過分析和鑒賞,理解詩詞中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方法。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詩詞,要以掌握一定的鑒識賞析的方法為主,這樣有利于學生們觸類旁通,詩詞大多以表達感情,抒發(fā)胸臆為目的,因此,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要把握,以便達到預(yù)計的教學目標。我總結(jié)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了解詞作的背景,弄清詞的思路,體會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變革社會、改造自然的雄心壯志。2.重點掌握詞中涉及到的一些詞語,學會積累。
難點:1.怎樣通過高度凝練的語言,理解詩人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及其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2.怎樣通過分析和鑒賞,理解詩詞中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第一、說教法
教師教學模式單一的課堂教學,致使語文教學脫離了實際的社會生活,對于職高的學生來講,他們對專業(yè)課更感興趣,普遍認為學好技術(shù)就行,將來畢業(yè)了對自己有用就行,因此覺得語文課上不上無所謂,對語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要想提高語文教育的效率,真正提高學生把握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就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參與意識,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guān)系,這樣下來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使他們獲取獲得知識的方法,知道如何去閱讀,如何去表達。因此,我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情景設(shè)置法、點撥法、多媒體教學法
第二、說學法
學生要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因此,要學會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學習,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啟發(fā)。分享彼此的經(jīng)驗,從而達成共識,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
學法: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六、說教學構(gòu)思
教學內(nèi)容方面:通過閱讀鑒賞,了解詩詞的寫作特點,體會詩詞中作者所表現(xiàn)的出來真摯而又豪放的感情,從而深入理解詩詞的境界。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激趣導入
職高的語文教學方面,不僅要關(guān)注語文這一學科本身,也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因此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歷史事跡來引入本課,(并播放幻燈片),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讓本次課程的開始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可以隨機點名學生回答對偉人毛澤東同志的評價。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上來。
教師明確:毛澤東同志作為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毛澤東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英雄,毛澤東是光照千秋萬代的民族之魂。(以及幻燈片顯示歷史戰(zhàn)斗中的毛澤東同志)
講完歷史事跡后,向同學們講述毛澤東在文學方面的造詣,繼而引出本課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
教師明確:《沁園春· 長沙》是毛澤東作于1926年秋的一首情彩飛揚的詩詞,全詞剛健遒勁,大氣包舉,表達出青年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理想和樂觀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氣度,也顯示出他詩詞藝術(shù)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第二、了解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學習詩詞之前,教師讓學生進行課前預(yù)習。授課之前,隨機挑選一位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把本篇詩詞的創(chuàng)造背景表述出來,(鍛煉學生的膽量和總結(jié)能力,又能檢驗學生課前預(yù)習的效果)。
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進行完善。
教師明確:《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于1925年秋末,離開故鄉(xiāng)韶山,去廣州主持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途經(jīng)長沙,重游橘子洲,感慨萬千,寫下的一首詞。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國革命的領(lǐng)導力量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nóng)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逗留期間重游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lián)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長沙》。
第三、誦讀欣賞法,著重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
綜觀以前詩歌鑒賞的誤答原因有很多,比如說輕讀詩,重做題,語感弱,對詩詞理解不強等,朱光潛也曾說過,一般青年人喜歡聽詩而不喜歡讀詩,說明現(xiàn)代學生在朗讀、品讀詩歌方面所下的功夫遠遠不夠,所以,學習詩詞要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zhì)作為一個重點,因此,學習詩詞前的朗讀必不可少。我選擇幾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鍛煉:
(1)聽讀,多媒體播放錄音,讓學生們初步感受詞的意境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點撥:學生們注意節(jié)奏的把握
(3)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請兩名同學分別用自己的語言把詩詞描繪出來。
教師進行總結(jié)描繪:深秋時節(jié),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湘江的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遠遠望見層層疊疊的樹林,經(jīng)過霜染后,一片紅火,近看湘江碧綠清澈,無數(shù)船兒在爭相行駛。雄鷹在高空展翅飛翔,魚兒在水里自由的游泳,面對這一派勃勃生機的大千世界,怎么能沒有思緒呢?誰才是這片大地的主人?回憶當年,曾經(jīng)有許多同志到這里游覽,度過了那些不平凡的歲月,那時候,正值青春年少之時,同學們意氣風發(fā),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寫出遒勁有力的文字,視反動階級為糞土。是否記得?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只?
教師點撥:注意詩詞中的生字詞
第四、再次通讀全文、整體把握詩詞
教師知道學生對全詩詞的兩大部分有一個總結(jié),讓學生學會歸納,問: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了什么?
教師明確:上闋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yīng)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誰主沉浮?”這個囊括悠悠時空、茫茫大地,涵蓋人類歷史、現(xiàn)實斗爭的大問題,正體現(xiàn)了本篇的中心思想。
下闋抒情,通過回憶,寫年輕“百侶”的群體活動;但又專寫其在長沙的行跡,追憶了同學時光,又以貼切本地風光,使全詞的取材即繪景和敘事兩者又復統(tǒng)一,緊緊集中在詞題“長沙”上。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巧妙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第五、著重分析詩詞,分別理解上闋和下闋
1.分析上闋
學生齊讀上闋內(nèi)容,教師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教師總結(jié)。
問:(1)作者在前三句給我們交代了什么情況?
(2)詩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統(tǒng)領(lǐng)到哪一句?
(3)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來寫?
(4)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的?
學生分組討論有利于進到學生自主學習,能促進學生主動的進行知識建構(gòu),小組討論加強學生的合作交流并少走彎路,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
教師明確:
(1)時間為深秋,地點為橘子洲,游者為作者獨自一人。
前三句的詞序和同一般詞序不一樣,這是為了適應(yīng)詩詞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順序應(yīng)為: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其大意為:在深秋時節(jié),年輕革命家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深情凝望著湘江水滾流北去。獨立一詞不僅表明了站在橘子洲頭的是獨自一人,而且讓讀者想象詞人面對湘江滾滾北去時表現(xiàn)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氣概。
(2)中間七句。
(3)意象:山、林、江、舸、鷹、魚→萬 物,由點到面。
(4)遠近相間、動靜結(jié)合,對照鮮明
遠眺:群山→山紅林染如畫; 仰視:長空→雄鷹展翅高飛;
近觀:江中→水碧船急駛 俯視:水底→魚兒輕快暢游。
2、分析下闋
教師讀下闋內(nèi)容,問:下闋憶往昔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提出問題后,學生仍然合作交流,組內(nèi)成員相互合作,小組之間競爭,這樣下來,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增大的信息量,每個同學自身對詩詞有著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使學生們在互補中得到提高。(好處:學生畢業(yè)后,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大于專業(yè),如果在學校擅于團隊合作,在工作中一樣能發(fā)揮合作力量)
教師點撥:面對生機蓬勃、絢麗壯美的大自然和廣闊宇宙,詩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國命運和革命未來,進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誰是大地主宰的問題:革命領(lǐng)導權(quán)問題。“問”,寫出詩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這一問也寫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凌云壯志。是作者由觀覽景物進入理性的思考,是“獨立”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一個滿懷革命理想,充滿必勝信念的革命家向舊社會,舊秩序的挑戰(zhàn)。
看過" 蘇教版高一語文《沁園春長沙》說課稿 "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