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囚綠記》鑒賞
高中語文《囚綠記》鑒賞
陸蠡是散文家中的純藝術家,《囚綠記》是其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姓Z文《囚綠記》鑒賞,希望對你有幫助。
《囚綠記》鑒賞
1、物我互觀,盡顯性靈
作者只身獨處,選擇了與綠枝條對話、溝通心靈的方式排遣寂寞,所處一室雖小,而精神天地甚寬;景物本無性靈,進入作者有情的視野,便活了起來,成為“我”的朋友。景物被賦予性靈,文章即生華彩。
2、敘事有波瀾
如果只寫作者與綠枝條的“心靈絮語”而無甚變化,則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寫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的命運變化,作者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囚禁綠枝條,最后放生。由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到懷綠,五個階段較為分明,其間波瀾起伏。
3、含蓄蘊藉,深沉厚重
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應該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xiàn)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
《囚綠記》創(chuàng)作背景
《囚綠記》寫于抗戰(zhàn)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他懷念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時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喜歡綠色,留戀綠色,便將常春藤從窗外牽進房間囚系住它,引為綠友,但它又發(fā)現(xiàn)常春藤有一種決不改變的品性,固執(zhí)的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于黑暗”。這就進一步寫出了他對綠色的愛之深和為什么愛。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后,這就使讀者聯(lián)想到祖國山河的淪落,體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卻固執(zhí)的朝著窗外陽光的常春藤,便是我們堅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著作者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體會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發(fā)了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憤懣之情。同時,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愿望。
《囚綠記》作者簡介
陸蠡(lǐ)(1908一1942),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現(xiàn)代作家、革命家、翻譯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34歲時被日本侵略者殺害。 陸蠡 原名陸考原,學名陸圣泉,字圣泉。陸蠡是他的筆名,他的筆名還有陸敏、盧蠡等。天臺平鎮(zhèn)巖頭下村(一作浙江天臺)人。資質(zhì)聰穎,童年即通時文,有"神童"之稱。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chuàng)作的才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系。1927年,轉(zhuǎn)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后畢業(yè)。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曾翻譯俄屠格涅夫《羅亭》,英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法拉芳登的《寓言詩》和拉馬丁的《希臘神話》。
高中語文《囚綠記》鑒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