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地理教學調研調查報告
調查是為了更好的改進某些不完善的事情。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初中生地理教學調研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生地理教學調研調查報告: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現(xiàn)狀
1、教材處理
新教材相對于舊教材的一個明顯之處就在于刪去了一些難點、繁點,而相應地增加了大量的活動題和資料。但在教材處理上,對于需要學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資料或開展探究活動的內容,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不提,避而不談。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合理整合教材、發(fā)掘教學資源,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師就是把課文給學生閱讀一遍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有的教師為了應試教學,就直接叫學生在書本上將往年出現(xiàn)考試的地方勾畫一下,叫學生回去多背誦,或者進行題海戰(zhàn)術的訓練。因此,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課堂上大部分不動口、不動腦,只動手記下教師講的重點,在課本上劃下教師講過的內容,在課后機械般地做大量的練習來達到學習的目的,故學生在考完地理后就會忘得一干二凈。
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教學,教學手段單一。大部分教師仍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中心,教師和課本成為課堂上的權威,一節(jié)課下來,基本上以教師“灌”為主,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關系,忽視了教與學的創(chuàng)造性,扼殺了學生的靈活性。多數(shù)教師仍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支撐地理教學,課堂上連一些掛圖、模型都沒有,更不用說多媒體教學了,因而上課枯燥無味,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教學評價
農村中學在教學評價方面還普遍存在兩大誤區(qū)。一方面是教師的評價過于傳統(tǒng),過分注重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過程,諸如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板書設計等,忽視了學生學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學生參與活動情況、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否得到發(fā)展等等;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評價仍停留在一張試卷上。
初中生地理教學調研調查報告:造成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現(xiàn)狀的相關因素
1.教師素質與新課標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第一是專職教師較少,由于長期受學科的偏見的影響,從事地理學科學習的教師很少,有的學校甚至連一名專職地理教師也沒有,很多學校和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就由其他學科的教師來兼任,教師素質制約著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和地理素質教學的進行。第二是師范院校地理系畢業(yè)生素質大降,相當一部分人員不安心地理教學,專業(yè)思想不牢固,缺乏鉆研動力;學生認為地理是“副科”的觀念根深蒂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也導致他們教學水平不高而且不思進取。第三是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陳舊,同時也缺乏強烈的責任感和獻身精神。第四是部分教師特別是老教師還沒掌握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學生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存在很大障礙。新課標強調通過活動讓學生自己探究知識、掌握知識,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農村學生的素質與新課標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第一,學生習慣于接受式學習,新教材還是被作為“背記”的課本來看待,學生舊的地理學習方式還會制約著地理課程的改革進程。第二,農村學生的生活空間狹窄,見識少,知識儲備也少,很多學生的基礎很差,自我學習的覺悟不夠,在接受能力、知識面、活動能力等方面相對于城市學生較為薄弱,影響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第三,農村經濟水平低,生活條件差,青少年活動場所及社區(qū)機構也很少。第四,農村新興的網吧成為學生滋長厭學情緒的溫床。很多學生寧愿把零用錢花在網絡聊天或玩電子游戲上也不愿用于網絡學習。
3.學校教學用具殘缺不全。大多數(shù)學校的教具要靠地理教師自己動手制作,限于人力、財力等因素的影響,實際上,多數(shù)教師仍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支撐地理教學,很難使電化教學走進地理課堂。條件較好的學校,也只是在進行優(yōu)質課評比和觀摩課時,作作樣子。地理園地、地理活動等都是過分之想。
4.農村學生的家長及周圍人群的文化素養(yǎng)較低,在學習上為學生提供的幫助少。
初中生地理教學調研調查報告:探討改變現(xiàn)狀的策略
1.科學地使用教材
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狀況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脑賱?chuàng)造,重新組織教材,創(chuàng)設教學的理想情境。例如,適當調整教材內容的順序,靈活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增刪,或者調整教學內容的難度。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圖像。地理課本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書中有許多各種類型的地圖、地理漫畫、地理照片和地理圖表等。這些圖像蘊涵著大量的地理信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觀察和閱讀地圖并從圖像上獲取信息,是地理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圖像的出發(fā)點。因此,教師要充分發(fā)掘教材提供的各種圖像對培養(yǎng)學生觀察、閱讀、分析能力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從圖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繪制一些簡單的圖表,藉此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等,總之,借助教材圖像系統(tǒng)使學生學會終身的讀圖技能。
2.努力開放教學思路和教學形式
教師應拋棄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樹立現(xiàn)代教育理念,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學的內容不應局限于教材,教學的形式也應不拘泥于單純的講授。教師關鍵是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去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和經歷,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例如在學習“時區(qū)”一節(jié)知識時可以采用分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前先布置各小組探究以下內容:
?、偈裁词堑胤綍r?
?、跁r區(qū)是如何劃分的?(讓各小組根據(jù)對時區(qū)的了解繪制一幅全球時區(qū)圖,繪圖時要注意思考以下問題:第一個時區(qū)是如何劃分的?每個時區(qū)跨多少經度?全球劃分多少時區(qū)?哪兩個時區(qū)合為一?同一時區(qū)的區(qū)時相同嗎?)③如何根據(jù)已知時區(qū)的區(qū)時求其他時區(qū)的區(qū)時?有了課前的準備,課堂上就可以充分開展活動,如:通過提問檢查學生對時區(qū)知識的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及時指正;讓各小組代表不同的時區(qū)并出示所在時區(qū)的區(qū)時,其他小組根據(jù)所給區(qū)時求出自己所在時區(qū)的區(qū)時;各小組給布什當秘書,布什要就伊朗核問題與胡錦濤同志進行電話會談,請各小組為布什安排合適的時間,并說明理由。
3.充分開發(fā)渠道,不斷豐富和利用各種地理課程資源
地理課程資源包括旨在實現(xiàn)地理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開發(fā)地理課程資源的目的是實現(xiàn)國家所規(guī)定的地理課程目標,為地理教師提供各種教學素材、案例、條件和手段,更好地貫徹地理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能夠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廣泛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科深度。作為農村初中地理教師更應盡可能充分開發(fā)、合理利用校內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學的資源,借助各種條件,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活力。
?、俳處熆梢宰约涸O計制作各種地理教具、學具等,也可指導學生制作地理模型。例如,在學習“地球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指導學生用厚紙板做鑲嵌式小地球儀,既彌補了課堂教具的不足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
②教師可以結合熱點新聞與教學內容整合提出探究性地理問題。例如,新聞報道了“新西蘭遭遇暴風雪襲擊”,我們卻穿著 T恤在上課,同樣是6月,天氣為什么截然相反?2004年底印尼地震并引發(fā)了海嘯對南亞、東南亞多個國家造成慘重損失,近來印尼地震、火山噴發(fā)不斷發(fā)生,請結合所學過知識解釋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并向印尼人民提出防震減災的措施或建議。③重視學校小圖書館和閱覽室的建設。學校的小圖書館和閱覽室是農村學生收集所需的地理資料,擴大知識范圍的重要途徑。④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服務于教學。
4.評價方式上關注過程性評價
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也要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在實踐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行為的變化。評價學生的地理學習,主要從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上著手,應了解學生能否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地理問題并形成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應了解學生在提出問題、搜集整理以及分析信息資料、回答地理問題這一完整過程中的表現(xiàn)。評價時可以采取用書面形式的測驗、口頭表達、描繪地圖、繪制地理圖表、讀圖分析等常見的評價方式,也要注意通過觀察學生在討論、實地觀測觀察、探究等活動中的表現(xiàn)來評價學生的學習。
初中生地理教學調研調查報告:總結
總之,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要隨時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和經驗,用各種直觀教學手段來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解決教學重、難點及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多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同時, 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一個充滿活力、富有個性和善于學習創(chuàng)造的人。當然,我們絕對不是完全放任學生,而是在理解學生的前提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克服不足,從而促進學生有機和諧地發(fā)展和進步,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和新課改教學要求,培養(yǎng)出更多的創(chuàng)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