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學期第二學段質檢歷史試卷
在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多做試題卷,鍛煉我們的做題能力,這樣子才能夠使我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升!以下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分享福建省安溪八中高一上學期第二學段質檢歷史試卷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福建省安溪八中高一上學期第二學段質檢歷史試卷
選擇題
中國古代講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故稱兩姓聯姻為“喜結秦晉之好”),
而魯晉兩國不可通婚。結合所學關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識,能夠判斷
?、贂x國是姬姓封國?、跁x燕兩國可以通婚?、蹠x宋兩國可以通婚 ④秦燕兩國可以通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比較下面兩國政治權力結構示意圖,其分析結論正確的是
1871年德國政治權力結構示意圖 近代美國政治權力結構示意圖
A.都彰顯權力分割與制衡理念 | B.兩國代議機關的職能不同 |
C.都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原則 | D.國家元首都擁有絕對權威 |
合理的歷史聯系是歷史學習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圖空白a、d 相對應處,應補填上
A.鴉片走私、出超 | B.開埠通商、商品市場與原料產地 |
C.鴉片走私、自然經濟解體 | D.開埠通商、入超 |
“壬寅立約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變革也。”此處的“約”指的是
A.《南京條約》 | B.《北京條約》 | C.《馬關條約》 | D.《辛丑條約》 |
太平天國時期的歌謠有號召歌、響應歌、英雄歌、記事歌,用詩體語言和群眾口語記述太平天
國的光輝歷史。“賊做官,官做賊,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這一首歌謠
A.屬記事歌,再現了太平天國輝煌的歷史 |
B.語言生動,可作為研究起義原因的佐證 |
C.表明金田已是全國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
D.反映了太平天國政權仍是一個封建政權 |
下圖漫畫名為《射豬斬羊圖》,上有對聯:“萬箭射豬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斬羊頸問畜牲還想來么?”
下列與漫畫主旨最為接近的主張是
A.“師夷長技以制夷” | B.“中體西用” |
C.“扶清滅洋” | D.“科學為第一要義” |
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戰(zhàn)爭引發(fā)的”。這次“反思”先進人士
A.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 | B.喚醒了民眾反侵略意識 |
C.開啟了政治改革大門 | D.提出了民主與科學口號 |
某事件被稱作以反滿的漢民族主義為主要號召的“傳統(tǒng)民變的特殊標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節(jié)”,
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 B.太平天國運動 | C.義和團運動 | D.戊戌變法 |
中國近代史上資本主義列強發(fā)動了一系列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鴉片戰(zhàn)爭 |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 甲午中日戰(zhàn)爭 | 八國聯軍侵華 |
《南京條約》 |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 《馬關條約》 | 《辛丑條約》 |
此表反映的共同問題不包括
A.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B.“弱國無外交”
C.各條約均涉及割地、賠款、開埠 D.列強均實行炮艦外交政策
下圖是1900年西方國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強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 者”的宣傳畫。據你所學歷史知識推測他們痛打的結果是( )
A.“弱者”最終滅亡 | B.“弱者”成為“木偶” |
C.“弱者”迅速恢復,并發(fā)展壯大 | D.“弱者”被肢解瓜分 |
法國政府曾向各國遞交一份備忘錄,為將要到來的議和定調子。其中寫道:“由于各國使館希
望前往沿?;蚋鲊筷犗胍獜难睾G巴锥?北京),為了保持道路始終暢通起見,各國對某些地方進行軍
事占領。”該條文的核心內容最終寫入了
A.《黃埔條約》 | B.《天津條約》 | C.《北京條約》 | D.《辛丑條約》 |
觀察下邊20世紀初期的一幅畫,下列各項符合該畫主題的是
A.南京條約打開中國大門 | B.甲午戰(zhàn)爭使清朝統(tǒng)治崩潰 |
C.列強興起瓜分中國狂潮 | D.武昌起義使清朝統(tǒng)治崩潰 |
下圖所示為鄉(xiāng)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
A.作者不認同辛亥革命 | 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 |
C.當時鄉(xiāng)村社會習俗沒有變化 | D.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
有學者認為“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其中“第一
次巨變”應當是
A.由閉關走向開放 | B.由愚昧走向科學 | C.由落后走向富強 | D.由專制走向共和 |
1939年5月,為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毛澤東撰文指出:“二十年前的五四運動,表現中國
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毛澤東所說的“新階段”的含義不包括
A.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
B.革命的對象開始由清政府轉變?yōu)楸毖笳?/td> |
C.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并起了領導作用 |
D.馬克思主義開始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
根據1871年開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國憲法文本,這個新的民族國家稱為“德意志聯邦”,其最高
首腦為“聯邦主席”。而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稱為“德國皇帝”,但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亞國王和符滕堡國
王反對,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國不適合建立聯邦制 | B.德意志帝國仍是封建專制政體 |
C.德意志帝國分裂割據局面仍沒有消除 | D.德意志帝國存在集權與分權主義之爭 |
“(它)是共和主義與君主主義妥協的產物。它雖然承認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陰影處處可見……
這樣一部不倫不類、伸縮性很大的憲法既能適應君主制也能適應共和制。”“它”是指
A.英國《權利法案》 | B.美國1787年憲法 |
C.《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 D.《德意志帝國憲法》 |
費城會議召開前,華盛頓說:“事實已經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強制力量的干預,哪怕是為人們
的利益而設計的最好的制度,也難以得到很好的采納和執(zhí)行。”這表明他主張
A.維護邦聯制 | B.加強中央權力 | C.鞏固聯邦制 | D.保障各州的權利 |
西周時期,有“刑不上大夫”的原則,那么對大夫的行為具有約束作用的是
A.禪讓制 | B.禮樂制 | C.九品中正制 | D.察舉制 |
從圖一到圖二的變化,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圖一 圖二
A.分封現象至此不復出現 |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
C.地方對中央威脅已經消除 | D.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加強 |
某史學家認為:“后世官制,變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軍、監(jiān)察官吏三者之外;
此亦可見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設也。”以下相關評述正確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權分立與制衡 |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體現此“原理” |
C.作者對“原理”長期不變感到不滿 | D.作者對“后世”官制持否定態(tài)度 |
自秦朝建立以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體制演進過程中的重
要問題,其實質是
A.權力分配和權力結構調整 | B.不同集團和階層的利益之爭 |
C.強化職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鞏固國家統(tǒng)一 |
史載:“丞相進,天子御坐為起,在輿為下。丞相有病,皇帝法駕親至問疾。丞相府門無欄,不設鈴,
不警鼓,言其深大闊遠,無節(jié)限也。”這種現象最有可能出現在
A.西漢 | B.隋朝 | C.宋朝 | D.元朝 |
我國古代某種制度“引導老百姓想的是如何加入既得利益集團,成為其中的利益者,而不是如
何推翻既得利益集團。”這項制度是
A.征辟察舉制 | B.九品中正制 | C.三省六部制 | D.科舉制度 |
明制,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
示,稱為“批紅”。按照規(guī)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jiān)的太監(jiān)按照皇帝的意思代
筆。以往,太監(jiān)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guī)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里還成立了
專門的太監(jiān)學堂。明宣宗這一作法當時最可能是
A.提高官員素質 | B.牽制內閣權力 |
C.減少決策失誤 | D.完善辦事程序 |
馬克思曾說:“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利克里時代。”但在體制上,雅典的民主政治也留有一
個“漏洞”,這個“漏洞”就是
A.公民大會 | B.五百人議事會 | C.十將軍委員會 | D.陪審法庭 |
美國1787年憲法第一條第二款:“……眾議院人數和直接稅稅額均應按本聯邦所轄各州的人口
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數目指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人口的實際統(tǒng)計應于合眾國國
會第一次會議3年內,以及此后每10年內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方式進行。”憲法中關予人口統(tǒng)計的規(guī)定
A.協調各州之間的矛盾 | B.改選眾議員每十年進行 |
C.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平等 | D.體現三權分立的原則 |
“英國‘光榮革命’在一個有長期專制傳統(tǒng)的國家找到了一個擺脫革命與專制的循環(huán),能有效
地控制‘控制者’的辦法。”這里的“辦法”具體是指
A.發(fā)動宮廷政變 | B.確立“法律至上”原則 |
C.實行民主共和制 | D.實行責任內閣制 |
英國“光榮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規(guī)定了國王不得違反某些法規(guī),但對國王可以行使的權力
卻未明確規(guī)定。結合所學,國王仍保留的權力是
A.籌集稅款 | B.干預立法 | C.招募軍隊 | D.任命大臣 |
“如果一個剪枝工人扔下樹枝,將一路過的奴隸砸死,那么當他把樹枝扔到公共通行的路上而
沒有事先警告以避免事故時才負責任。”這則材料主要說明羅馬法
A.遵循“無過失便無責任”原則 | B.具有典型的形式主義特征 |
C.強調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 D.注重法律證據的運用 |
“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是古代西方的一句俗語,中文一般翻譯為“入鄉(xiāng)隨俗”。
從這一俗語的最初來源來看,語境中的“do”最有可能是指
A.信奉天主教 | B.尊重各國風俗 | C.為榮譽而戰(zhàn) | D.遵守法律制度 |
約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寫道:“我們不清楚會議成員是如何選出的,但似乎是由三個上流
階層的表組成,顯然,會議握有相當實權,尤其在監(jiān)督國家官員和制訂公民大會議程時,更是一言九鼎。”“三
個上流階層的代表組成”的是
A.梭倫時期的元老院 | B.梭倫時期的四百人會議 |
C.克里斯提尼時期的五百人會議 | D.伯里克利時期的五百人會議 |
綜合題
(14分)中國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核心是君主專制。但是在這種制度下也出現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產生了對世界貢獻巨大的四大發(fā)明。這使我們不得不用另類眼光來看待中國古代政治文明。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戰(zhàn)國之際,以‘道’自任的知識分子出現以后,首先便面臨著如何對待政治權威的問題……從知識分子一方面說,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已分,而它們正是道的承擔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領袖更高的權威——道德權威”。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
材料二 唐太宗認為:“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wěn)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
——《貞觀政要·政體》
材料三 文彥博(注:宋神宗時三朝元老、樞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豈盡以更張為非,亦自有以為當更張者。”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士”在商周時期指哪一類人?(1分)春秋戰(zhàn)國之際,“士”的含義又是什么?(1分)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何在?(2分)
(2)依據材料二概括唐太宗關于權力結構的主張和目的。(4分)
(3)結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約皇權的除了相權,還有什么力量?(3分)分別說明其為何能夠制約皇權。(3分)
(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華夏國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國,下同)而形成的國家形態(tài)。……但是,隨著封建制賴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漸敗壞的時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國家的企圖,就難以實現了。……隨著世代的交替,親族間維持忠誠的紐帶日益松弛,諸侯與周室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必須再一次重新尋找制度建構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構的征程,這就是從華夏國家到
官僚制國家的嬗變。
——劉建軍編著《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
材料二 中國古代行政權力的運行機制以君主權力獨占基礎上的分權輔政為基本特征。君主集權于上、行政體制分權于下的權力制衡體制,①或是實行集體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
——摘編自趙沛主編《中國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三
第四條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
第十六條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第三十條 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條 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
第五十一條 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第五十二條 法官在任中不得減俸或轉職。非依法律受刑罰宣告或應免職之懲戒處分,不得解職。懲戒條規(guī)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依據材料分析春秋時期政治制度變革的趨勢及其原因。依據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說明“制度的重新建構”。(5分)
(2)依據材料,概括君主專制背景下分權輔政的兩種模式。結合史實,說明材料中兩種模式 (7分)
(3)依據材料分析中華民國政治體制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體制與中國古代的權力制衡體制有何不同?(6分)
(20分)民主取代專制,法制取代人治是近代社會的必然選擇。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v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tǒng)有一番融合鑄造,方能真實發(fā)生相當的作用。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要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絕不該忽略中國傳統(tǒng)政治。……其實中國歷史上以往一切制度傳統(tǒng),只要已經沿襲到一百兩百年的,也何嘗不與當時人事相配合,又何嘗是專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專制黑暗四字來抹殺?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1832 年,議會下院中土地利益的代表489人次,而工業(yè)、商業(yè)和金融業(yè)利益的代表248人次,工業(yè)企業(yè)家的代表只有44人次。1852 年,下院中土地所有者和工礦主雙方代表各為442人次和122人次。 ——沈漢《英國近代國家是怎樣形成的》
材料三 對美國《獨立宣言》的介紹,在辛亥革命時期外國史的介紹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期間,《獨立宣言》曾五次全文發(fā)表,在國內廣為流傳。1901年5月10日,中國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國民報》,創(chuàng)刊號刊發(fā)《美國獨立檄文》,這是在中國最早全文介紹美國《獨立宣言》。……1911年11月21日,由上海一些革命派學者創(chuàng)辦的《民國報》創(chuàng)刊號,刊發(fā)了《美利堅民主國獨立文》。1912年1月11日,《民國報》再次發(fā)表《北美合眾國宣告獨立檄文》。
——摘自《北方論叢》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試圖用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改造中國沒能“真實發(fā)生相當作用“的原因。并聯系明清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一中君主專制的強化不能簡單地用”專制黑暗來抹殺”,而是“利澤長久”。(8分)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光榮革命后至19世紀中前,英國議會出現了哪些新變化?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8分)
(3)結合近代中國的社會狀況分析材料三種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獨立宣言》在二十世紀早期的中國引起強烈反響的原因?(4分)
看了"高一上學期第二學段質檢歷史試卷"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