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現代史紅軍的長征知識點
紅軍長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qū)向陜甘蘇區(qū)的戰(zhàn)略撤退和轉移。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中國近代現代史紅軍的長征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近代現代史紅軍的長征知識點: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1.九一八事變以后,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從東北到南方的福建,到處都有抗日的旗幟。各界愛國人士憤怒譴責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無法繼續(xù)進行。為了維護反動統(tǒng)治,蔣介石又拋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2.表面上看蔣介石是以抗日為最終目的,“安內”是為了“攘外”;然而以蔣介石害怕共產黨革命甚于害怕日本侵華,不難看出,這是其為維護反動統(tǒng)治,以先“安內”為借口,集中力量“圍剿”紅軍,壓制抗日民主運動。“安內”是真,“攘外”在當時是掩人耳目而已。“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與“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實質是一致的。
中國近代現代史紅軍的長征知識點: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1.列表學習第四、第五次反“圍剿”斗爭
名稱 | 時間 | 國民黨軍隊 | 中央紅軍 | 結果 |
第四次反“圍剿” | 1932.2~1933.春 | 50萬多 | 7萬多 | 取得反“圍剿”勝利 |
第五次反“圍剿” | 1933.10~1934.10 | 100萬多 | 8萬多 | 反“圍剿”失敗 |
思考:紅軍為什么能夠基本上粉碎敵人的第四次“圍剿”而沒能取得第五次反“圍剿”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方針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第四次反“圍剿”時,王明“左”傾錯誤雖在黨內占統(tǒng)治地位,但周恩來、朱德抵制錯誤指令,采用毛澤東軍事思想,取得反“圍剿”勝利。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如果中共中央能夠執(zhí)行毛澤東的符合中國國情和根據地特點的正確軍事主張,是可以取勝的。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執(zhí)行王明的“左”傾錯誤,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
中國近代現代史紅軍的長征知識點: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1.中央紅軍長征開始于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初期由于繼續(xù)執(zhí)行王明“左”傾錯誤損失慘重。
2.遵義會議
1)會議召開的背景:大多數黨的干部和紅軍指戰(zhàn)員對王明“左”傾錯誤導致中國革命處于極端危險境地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并從實踐中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指揮的正確。轉兵貴州避免了紅軍覆滅,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創(chuàng)造了前提。
2)會議的內容。會議議題為兩方面:一是軍事問題,明辨紅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面的是非;二是組織問題,改組中央領導機構,特別是解決軍事最高指揮權問題。
3)會議的意義。
第一,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梢詮膬蓚€方面理解:首先,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也就從指導思想、方針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其次,長征途中紅軍的中心任務是軍事斗爭,毛澤東進入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軍事行動,從而確立了其在全黨和全軍的領導地位。
第二,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可以從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這次會議集中解決的是軍事和組織問題等來分析。黨成立以來,一直得到共產國際多方面指導(有益幫助、錯誤指示),這次會議在雙方中斷關系的情況下,中共第一次獨立自立地解決了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獨立解決了黨中央領導機關改組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已從幼稚走向成熟。
第三,是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悠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力量極度削弱,中國革命幾乎陷于絕境的危急關頭召開的。它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會后長征勝利及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充分說明了這點。
3.長征的勝利。遵義會議后紅軍精神面貌和作戰(zhàn)情況發(fā)生了變化。結合教材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掌握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的主要情況:四渡赤水、打亂敵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穿過大草地→陜北吳起鎮(zhèn)會師(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結束)→甘肅會寧三軍大會師(1936年10月)長征結束。
4.長征勝利的意義??梢詮能娛律稀⒔M織上和政治上理解長征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猜你感興趣的:
1.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簡單漂亮手抄報圖片文字資料內容大全
4.紅軍長征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