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的學習方法
隨著高考考試的來臨,我們要怎樣學好歷史這門課程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學好高考歷史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倥囵B(yǎng)學習歷史的興趣有些同學歷史沒學好主要是因為對歷史沒有興趣,誤認為學歷史就得死記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其實這是誤解,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地點、時間等當然要背了,但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記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對學習歷史有興趣的人就會主動地去背,理解著去背,就能把握歷史學習的要求。在我們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經常和歷史有關,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現代史,只要我們留心把它和書本的東西結合起來,就能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
?、趯W會把握歷史課的主要內容歷史的學習是有規(guī)律的,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有其發(fā)生的地點、時間、人物、情節(jié)和作用。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掌握了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劢v史知識的網絡體系同學們學歷史是一課一課地學的,學的往往是一些單獨的歷史事件,學完一個單元或一本教材之后,它就是一段很完整的歷史,這時就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的網絡體系,以便逐步達到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這不僅對加強記憶很重要,對加強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軐W會歷史的分析方法我們學習歷史,目的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而且要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這樣就能系統地從歷史事件出發(fā),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能從錯綜復雜的歷史變化中看到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看到歷史發(fā)展的必要性。
?、葜R要經常運用社會在發(fā)展,歷史在前進,我們已經處于21世紀初期,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歷史發(fā)展中也會出現很多相似的事件。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聽到這樣或那樣的社會發(fā)展的信息。我們要用已有的歷史知識去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間,做到學以致用,這樣不僅會強化自己的基礎知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不斷提高自己學習歷史的興趣。
?、拮龊霉P記,善于總結我們在學習中要做好課堂筆記,筆記要記得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能把與整個歷史時間有關的因素都勾畫出來,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消化知識。
?、呖茖W地應對歷史考試在中學學習期間,無論是期中考試還是期末考試,都不要孤立地去背知識點,而要用發(fā)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把學過的知識串聯起來,融會貫通,既要記住重要歷史事件的相關重要知識點,也要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發(fā)展的脈絡。
高考歷史復習策略高考的歷史成績與會不會復習,會不會考試有一定的關系。因此,考生在考試前,特別是在高考前的復習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吃透考試大綱的要求,對考試的內容,范圍,能力要求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第二,仔細看課本,在考試前,特別是高考前要仔細地看課本。很多優(yōu)秀考生,他們不僅看一遍課本,有的還要看三、四遍,每遍有每遍的感受。看得遍數多了,吃透了課本,就能更牢靠地把握基礎知識,運用起來就會更加熟練。
第三,融會貫通,在復習的過程中要把課本知識貫通起來。為了融會貫通,使繁雜的知識變成簡化的知識,最好能用圖表來表示,使這些知識看起來一目了然,便于記憶,運用。這樣就能在頭腦中形成歷史知識的網絡系統。
第四,培養(yǎng)分析、綜合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歷史是古為今用,因此,要善于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待社會中的重大事件、國內外發(fā)生的重要熱點及焦點問題。通過運用,就會把知識學活、學通,在考試時就回得心應手。
高考歷史主觀題的答題技巧推薦:
第一,要認真審“材”,讀懂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從中發(fā)現、判斷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03年高考文綜(全國卷)第37題為例(這是近幾年高考文綜試題中最典型、構思最好、結構最佳的一道歷史學科內綜合問答題),這道題圖文并茂,信息量大,兩段文字材料均為文言文,四幅磚壁畫畫像均標以名稱(“沙漠之舟”、“犁耕”、“龜茲婦女采桑”、“驛使”)。我們在讀題時要抓住材料中關鍵的字、詞、句,重要的文字語言和形象語言,透露出來的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其中,有提示時間的,如“漢武帝時期”、《漢書》、《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鹽澤”、“起居庸(關)至山海(關)”、“長城沿線”;有展示史實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領護”、“筑敵臺三千”、“九邊生齒日繁,……商賈日通……”。所以,在審題和閱讀材料時,一定要做到全盤把握,重點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語”,做到“一切為我所用”。倘能較為清楚地閱讀和正確地理解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就為下一步解題做好了重要鋪墊。
第二,要認真審“問”,即要明確試題所發(fā)諸問之指向、時空界定和程度等。此審至為重要,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仍以上題為例,其第二問是:“嘉峪關魏晉墓磚壁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河西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風貌。透過材料二你獲得了什么重要歷史信息?魏晉時期河西地區(qū)的繁榮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密切關系,參照材料一與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qū)的發(fā)展。”這一問中有兩個小問。第一小問之指向是要檢驗考生觀察、分析材料即魏晉墓磚壁畫,從中發(fā)掘信息以印證歷史的能力,以及把形象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邏輯語言的能力。第二小問之指向則是要考生參照所提供文字材料及所學課本知識,分析漢長城對西北地區(qū)社會發(fā)展所起的歷史作用。因此,在審“問”的時候,要依其“問”構思答案要點。構思答案時,要體現出“三個結合”:一是要結合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如果答案與材料毫無聯系,或者不是從材料中引申、抽象、概括出來的,那么往往就是答非所問;二是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答案不一定是課本中的原文原話,但其精神、其結論、其說明是符合歷史課本主導思想和歷史事實的,如過去有的歷史命題專家所言:“你學的我不一定考,但我考的一定與你學的有關”。不管高考答案如何出乎意料,它總是與我們所學知識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一定不要認為它是虛幻的任意的不可捉摸的,要建立起自己的答題信心;三是要結合自己的個體感受與獨立思考,只要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不妨答出,不要猶豫不決。這些個人的分析和觀點答案,往往成為顯示區(qū)分度的所在。
第三,要認真審“答”,也就是說,要根據自己對材料的消化、對問題的理解,精心組織答案?,F在文綜試題的答案,要求具有簡明、扼要、本質、概括性強的特點。所以,在組織答案時,要突出關鍵,突出重點,不能漫無邊際,信馬由韁,即通常所說的要答在“得分點”上,因為高考評卷就是采點給分。“點”得其所就有分,“點”而不當就無分。如前所舉問題之“點”是:“使用先進農耕技術(或農業(yè)發(fā)達);絲綢之路(或道路)暢通;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擾;實施軍事、政治管理;保護商旅往來;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經濟發(fā)展。”六個答案要點,表述簡練明確,沒有虛言廢語。做這類題目時,考生容易犯的毛病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將某一個要點答得細而繁瑣,其它則不顧及,因而得分低;東扯西拉,言不及義,看似答得洋洋灑灑一大片,但答在得分點上的字句卻很難找到,勞而無功;書寫潦草,惹人生厭??忌鷳Ρ苊鈮牧晳T,表述應有條理,一層一層意思敘述,字跡要清楚,不要犯技術性的錯誤、非智力因素的錯誤。
第四,要認真審“變”,題“變”我“變”,題“新”我“新”,不要被重組過、化妝過的新材料、新情景、新問題所迷惑,產生恐懼畏難心理?,F在中學教育提倡研究性學習,高考題既注意檢驗基礎知識,也注意檢驗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那種死板、毫無活氣的主觀性試題多半不會出現??忌枷肷蠎羞@種準備,從而鎮(zhèn)定自若應考?;卮疬@樣的“變化題”,實際上就是要依據自己所學知識,加以重組,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作答。題目雖變,但其要求依托的基本歷史知識、基本史學原理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