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對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關于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范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您的教學有幫助!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范例1
《6.燕子專列》課后反思
一、“閱讀”的層次要清晰
把教學感受深刻、有創(chuàng)意、效果好或失敗的課例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的喜人變化如實準確地記錄下來,并分析、研究這些案例可以幫助教師解決具體教學問題。在教學第三段時,由于是四年級的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狀況,我調整了教學的內容。在充分理解“人們?yōu)檠嘧幼髁耸裁?”這一問題后,進行感情朗讀指導時,大膽地鼓勵學生去正確評價他人。在評價他人和自己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并通過自己的朗讀呈現出來。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課中,由于是四年級的學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層次不夠清晰。應該是“自讀──交流──再讀──展示讀(評價)”的過程,而在實際課堂中,將“學生的交流”與“學生的再讀”進行了兩次,這沒有必要,并且沒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為學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經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讀”的層次顯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閃光點,推動教學進程
俄國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過:“對于我,作曲是一種靈魂的表白。”音樂,是一門心靈的藝術,語文教學,是一門塑造心靈的學科。它們共同打動人心靈的東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語文老師,會使他的語文課堂魅力無窮。當我們在課堂上用心靈去撥動孩子的心靈時,我們的課堂中就會流淌出音樂般美妙的旋律。這是我要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美、美的語文教學。
當然,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死”的,而課堂上的學生是“活”的。有時候,我上課上考慮的只是教案、環(huán)節(jié)、過程。其實,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狀況,應根據課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動教學的進程。視學生的學情,一邊上課,一邊調控、創(chuàng)造、發(fā)展、適應。對學生各方面發(fā)解得越充分,教學的主動性就越大。
這節(jié)課一下,有的老師就對我說:“楊老師,你上課真有激情,整個身心和課堂融進去了。”、“你的過渡語是這樣的自如,對學生的評價很有針對性,具有個性化的語言,讓學生有發(fā)展,讓我們聽得有意思,不疲勞。”其實,這也是我們平時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整合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課改專家的思想轉化為教學實踐,產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里有了豐厚的積累,才能讓一節(jié)語文課上得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師生共長。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范例2
《9.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在學校組織的“雙優(yōu)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tài)贏得了老師們的贊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了致關的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fā)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jié)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fā)事件(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fā)表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了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扎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創(chuàng)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扎實到位。
2、循環(huán)反復,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huán)節(jié),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復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復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節(jié)課環(huán)節(jié)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yǎng)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里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yǎng)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后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于簡單,因此關于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jié):
課后,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fā)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yǎng)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jié)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好老師是如何把握課堂,一節(jié)課上下來感覺行云流水一般舒暢。而自己上課時總是磕磕巴巴的,有時怕漏這個又忘了那個。不過我也并沒有灰心,作為一名新老師,關鍵是如何讓這一堂課順利地按照先前的準備上下來。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范例3
《11.畫楊桃》教后反思
最近我們一直在學習《新課標》,學習之余,我總在想:怎樣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上出“新”意?于是我開始苦苦地思索。對于《畫楊桃》一課,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沒什么可以說的,因為文章內容看上去并不難懂??墒且嬲x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樣設計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學生樂于接受,容易學懂呢?我反復揣摩,終于想了這樣一套教學思路。
一、自讀自悟,初步理解
《新課程標準》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良好的語感,要先靠平時多讀,和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來實現。上《畫楊桃》時,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誦讀課文三次,然后讓學生自由表達質疑。因為我認為:孩子們讀書后,都應該有一種“讀完了就想說一說”的沖動。因此,老師沒有向學生提出任何問題,而是請學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來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心得,甚至感覺、感受和疑問。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問題。這些發(fā)言,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教師了解了學生初讀之后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學情參考。從學生的發(fā)言和質疑看,他們理解的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樣就畫成什么樣”上。至于“認認真真、老老實實”、“一生受用”等學生還沒有意識到。根據這種情況,進入了下一個步驟。
二、親身實踐,思考體驗
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重點,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是各個學科的共同責任。語文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并不亞于一些自然科學的學科。因此,在教學時,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學習方式,把學生從被動壓抑的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讓學生在主動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于是我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使閱讀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實踐的過程。為了上好《畫楊桃》,我特地從水果市場挑選了一只楊桃。并有意將楊桃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去畫自己看到的楊桃。學生興致很高,都轉過身靜靜地畫起來。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老師有意請學生朗讀能夠指導正確作畫的有關課文。這樣邊讀、邊看、邊畫的過程,非常明確地向學生表明了作畫的目的并不是練習繪畫,而是通過“畫”這一手段、這一過程,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并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蘊涵的道理。人們要做到“是什么樣,畫什么樣”,并不像說起來那么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為此,我以為在實際
教學中注意激發(fā)學生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凋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yǎng)實踐的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這對學生的發(fā)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相互評價,深入領悟
在學生作畫過程中,老師收集了幾幅具有典型性的學生作品,并把學生的作品用投影儀放大到屏幕上,讓學生“以作品的作者讀沒讀懂課文”為題,對作品進行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覺得很有效果,經過這一番評價,學生較深刻地領悟了課文中蘊涵著的道理。在整個評價過程中,老師始終堅持聯(lián)系課文語句去評說實踐中的實際事物,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閱讀,提高認識能力。
四、把握重點,跳出課文
在學生基本掌握課文內容后,老師還教給了學生一種普遍有用的閱讀方法。不僅如此,老師還把上課初幾個同學的質疑,回歸給提問題的同學,學生已經能夠回答當初自己提出的問題。老師又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段,并討論“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義。最后還引導學生“跳”出課文,從《畫楊桃》這一特定事件中,把思考引向更廣泛的領域。于是,一篇淺顯的文章,講出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大道理。
語文學科的復雜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改革的復雜性。不同的課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樣找到最適合“本課”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而又符合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讀思結合的基本規(guī)律。《畫楊桃》一課的教學,雖然教師自始至終沒有提出直接指向內容的繁瑣問題,就連過度性、提示性、點撥性、引導性的問題也提得很少,但文中所有的疑難之處都通過學生自主的讀、思、說得到解決,沒有一步一步地去推析文章的情節(jié)細部,但課文的語言、結構、內涵、重點都已一目了然。整個課始終回蕩著學生瑯瑯的讀書聲,醞釀著靜靜的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