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9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9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9課《自然之道》告訴我們如果違背自然規(guī)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反而容易干壞事。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四年級下冊語文第9課《自然之道》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9課《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僅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能“煥發(fā)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讓學生在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夠的營養(yǎng),盡情展現個性魅力,教師必須下足“工夫”。這“工夫”要求教師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認真鉆研教材,寫備課筆記,既課前預設;還要求教師有一顆敏感的心,一雙發(fā)現的眼睛,及時捕捉師生對話中出現的即興創(chuàng)造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體驗有一個交流和爭辯的機會,從而超越預先設定的目標,既課堂生成。
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總是會出現兩種極端:預設太多,課堂像是一場戲,一切竟在”掌握”中;或是一味追求動態(tài)生成,腳踩西瓜皮……的現象,尤其是在公開課的執(zhí)教過程中,老師們都想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思路走,這樣就無法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在一次執(zhí)教《自然之道》一課過程中,我就犯了上面所說的錯誤,對次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教學難點在于品味向導的語言,理解他的行為。我在設計教案時準備利用近一刻鐘的時間來突破難點,力求使學生的理解不停留在泛泛地理解“人類不能破壞自然規(guī)律”這個再明顯不過的道理上,而是引導學生在感悟了“我和伙伴們”由焦急到高興,最后到懊悔、震驚的情感積淀后,討論向導的所說所做。在進入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中,我發(fā)現學生僅僅游離于課文的表面在空泛地談論,感覺在隔靴搔癢。為了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文章內涵的領悟達到超越文本的大語文觀的境界。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在學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時,我順勢提取了他們在課下搜集的信息,引導學生從中可以選取對思考這個問題有幫助的信息。沒想到有些學生的思維是開闊了,但不能正確地理解資料中的信息,如有一位學生說:“向導知道小海龜成活的幾率很低,所以他想能救一只小海龜就救一只。”還有的學生不能運用信息幫助自己思考,還是停留在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如一位學生回答:“向導就是為了讓他們看看破壞了小海龜生活規(guī)律的后果。” 或是說:“向導是在我和伙伴呼喊聲中被逼無奈才救那只海龜的。”而這些情況出現時,老師的主導性就應該發(fā)揮出來,有效地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下去??捎捎谖医涷炆陷p,又加上情緒緊張,并沒能很好地因勢利導,更深刻地理解向導的話。其實,我在課后進行了反思,當時的我如果這樣引導:“作為一位生物學家向導,他對小海龜的知識了解不只這些,在他知道這些情況下,把小海龜抱向了大海,肯定有科學家的道理,是什么呢?”這樣,就能很好地把課文內容和課外資料有效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從而既突破教學的難點,又豐富了學生的見識。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9課《自然之道》教學反思2
小學生普遍對動物感興趣,并且大多數都很珍愛小動物,每當學習關于動物的文章時總是興趣很濃,有說不完的話。他們也愛探索,喜歡問上一大堆的為什么。在上《自然之道》這篇融趣味性和科學性于一身的課文前,我就料到學生會問個沒完沒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一開課,學生就問:什么是自然之道?知道的同學自豪地解釋著:就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唄。
這堂課就這樣從課題入手開始學習課文來。學生在初讀課文后,很快說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
看到隨意點的幾個孩子都能較準確地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我不禁偷著樂,看來預習很到位。“一路上”學生互問互答,理解了詞義,也分析了句意。理解“向導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這句話時,學生能緊扣文章中心回答向導怎么會是這樣的態(tài)度?(即: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是太平洋綠龜防護天敵,自我保護的手段。)讀向導說的這句話時那種平淡的語調也把握較到位。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向導、作者以及學生們的心情都在變化。向導由心平氣和到悲嘆,作者由焦急到后悔,同學們由開始很理解向導和作者,到后來反倒不理解他們,似乎是越讀越糊涂。當讀到課文最后一句“向導悲嘆地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時,學生七嘴八舌地問開了:“向導既然知道結果會是這樣,為什么還要抱起那只小海龜,朝大海走去?他為什么不直接告訴作者后面可能發(fā)生的事?”還沒等我做出反應,大家就爭論起來。汪洪說:“向導可能不能確定那一定是只偵察龜。”孫奡說:“我也覺得向導不能確定那只海龜是不是偵察龜,因為課文寫了幼龜“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還寫了幼龜“躊躇不前。”
聽到學生有理有據的回答,看到他們能從文中找證據闡明自己的觀點,我不由得為他們的表現而高興??墒歉钗乙馔獾氖?,他們的爭論并沒有停止,魏靈志高高地舉起了他的手說:“我認為向導故意抱走幼龜的,他想讓作者他們看到事情的真相。”聽到他與眾不同的見解,我連忙追問:“怎么會這樣,那不是太殘忍了嗎?”沒想到他振振有詞地說:“向導是生物學家,他肯定知道那是偵察龜,他想給作者親身經歷的機會,外國人教人方法和我們不一樣。”
聽著他那有點崇洋媚外的回答,我看到了一個尊重事實的孩子,一個相信親身體驗而不愿接受現存答案的孩子。我沒有否定他的分析,馬上聯想到我們的教育是否給了太多的現存的、標準的答案給學生。當然,作為語文老師,我還是在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人物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我讓學生反復讀句子 “向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喊。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體會向導當時的處境:面對的是“焦急”、是責怪──“不能見死不救”、情況十分緊急。理解向導是因為聽從了大多數人的意見才極不情愿地這樣做的。此時我再讓學生讀最后一句話:“向導悲嘆地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學生語調低沉,悔意不言而喻,文章揭示的道理如水到渠成,不講自明。
此時已臨近下課,我問學生:讀完課文你明白了什么?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好心會辦成壞事。”
是的,人是萬物之靈。然而,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旅行者出于同情,幫助弱者,卻不知“自然之道”是不可違背的。美國阿拉斯加天然動物園的管理者,為了幫助鹿而捕殺鹿的天敵狼,結果呢?狼少了,鹿缺少了憂患意識,導致了種群的退化。最后又引進一批狼,鹿群才又恢復昔日的矯健。自然之道是不可違的,誰違反自然規(guī)律,最終將會危及自身。我們何嘗不是也像那位向導一樣礙于面子,可能會辦一些明知道不對,最終可能導致因小失大的事。我們的教育不是也存在違背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成長規(guī)律干著揠苗助長的現象嗎?希望大家“不要抱走小海龜。”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9課《自然之道》教學反思3
《自然之道》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家向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后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現對自己本課教學設計評析如下:
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自己力圖合理利用教材和層層深入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教學過程中力圖使知識和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得以整體落實,因此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朋w會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義。
⑵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
?、桥囵B(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磐ㄟ^多種形式的讀,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⑵體會文中重點詞語,感受自然之道的含義。
?、峭ㄟ^對文本空白處的想象,使自己的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得以提高。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要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
一、由情景進入文本
為了突出重點,充分展開學生的自主探究,從根本上擺脫冗長的情節(jié)分析和煩瑣的提問應答。我從談話導入:
我和七個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結伴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旅游,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那我們在島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歸納并隨機板書:
嘲鶇幼龜救食肉鳥群龜
然后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我們”在島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語言文字的感悟
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相統(tǒng)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以及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的方式方法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整體感知和領悟。其中“感”是對語言的直接接觸和感受,整體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閱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的深層把握和領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必然會經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與體察過程。課文中有這樣一段:
我和同伴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對向導說:“你得想想辦法啊!”向導卻若無其事地答到:“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向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喊。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鶇眼見到手的美食丟掉,只好頹喪地飛走了。
其中向導的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我從引導學生理解“若無其事”的詞義入手,進而體會向導所說的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是哪樣的呢?初步體會向導說這番話的意思。當課文學習到后面的內容,即向導和作者以及同伴們奮力拯救幼龜后,帶著震驚與深深地自責再回讀向導說的話,相信此時學生的感悟會更加深刻,從而更好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學習到課文第7自然段時,在統(tǒng)領問題“面對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我和同伴以及向導有是怎樣表現的?”提出后,學生很自然地就進入到“我們奮力拯救幼龜”的情景中去,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摘”、“抓”、“放”、“奔”“奔跑”等一系列動詞,隨后又運用對比句,即:
我們的向導趕緊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幾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我們的向導摘下棒球帽,抓起十幾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引導學生理解“我們”當時那種萬分焦急的心情,為學生想象做好鋪墊。
三、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
文本有限而想象無限,許多文本會留下較多的空白,給讀者以盡可能多的想象空間。在閱讀教學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開想象的超文本閱讀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課文的第7自然段中有這樣的內容:
“天啊!”我聽見同伴說,“看我們做了些什么!”這時,數十只幼龜已成了嘲鶇、海鷗、鰹鳥的口中之食。……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用想象拓展課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結隊的幼龜從巢穴爬出的視頻后,畫面定格在眾多幼龜爬向大海,這時,我引導學生想象:接下來,我們會看到怎樣的情景?學生成功地對文本進行補充,使得群鳥叼食龜群的畫面在學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讓人感受到違背自然規(guī)律帶來的惡果是無法彌補的。從這個教學設計中我們不難發(fā)現,課文的空白處成了學生馳騁想象的空間;而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中,實現了對文本的更深刻的認識。
教學是一門藝術,要上好一節(jié)課,就要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設計進行“精雕細刻”,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將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鍛煉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