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識點總結
中考物理知識點總結
中考是重要的考試,對任課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中考物理該如何復習知識點呢?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中考物理知識點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中考物理知識點:溫度、內能、熱量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一、區(qū)別:
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它是一個狀態(tài)量,所以只能說“物體的溫度是多少”。兩個不同狀態(tài)間可以比較溫度的高低。溫度是不能“傳遞”和“轉移”的,其單位是“攝氏度”。從分子動理論的觀點來看,它跟物體內部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情況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平均速度就越大,分子運動就越劇烈??梢哉f,溫度是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劇烈程度的標志,它是大量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集中體現(xiàn),對于個別分子毫無意義。
內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與勢能的總和。內能和溫度一樣,也是一個狀態(tài)量,通常用“具有”等詞來修飾。
內能大小與物體的質量、體積、溫度及構成物體的物質種類都有關系?,F(xiàn)階段主要掌握與溫度的關系。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時,它的內能增大,溫度降低時,內能減小。切記“溫度不變時,它的內能一定不變”是錯誤的。如晶體熔化、液體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但要吸熱,內能增加。溫度不變時,它的內能也可能減小(想一想為什么?)。同樣,物體放出熱量時,溫度也不一定降低。
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它反映了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數量,是內能轉移多少的量度,是一個過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來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二、聯(lián)系:
(1)溫度與內能
因為溫度越高,物體內的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速度越快,分子的平均動能越大,因此物體的內能越多。但要注意:溫度不是內能變化的惟一標志。物體的狀態(tài)變化也是內能變化的標志(如晶體的熔化、凝固,液體沸騰等)。
(2)溫度與熱量
溫度反映的是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劇烈程度。分子運動越劇烈,物體溫度就越高。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多少。溫度高的物體放出熱量,內能減小,溫度低的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兩物體間不存在溫度差時,物體具有溫度,但沒有熱傳遞,也就談不上“熱量”。
(3)熱量與內能
熱量反映了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數量。物體放出了多少熱量,內能就減小多少;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內能就增加多少。要注意:內能增減并不只與吸收或放出熱量有關,做功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對物體做了多少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多少;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會減小,對外做功多少,物體的內能會減小多少。
(4)內能與機械能
內能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動能與勢能的總和。機械能是指整個物體發(fā)生機械運動時具有的能量。一個物體可以同時具有內能和機械能。因為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無規(guī)則運動,總有分子動能;分子間總是存在著引力和斥力,總有分子勢能,所以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內能,即內能不可能為零。機械能可以為零。
中考物理知識點:探究并聯(lián)電路中電流的規(guī)律
(一)實驗器材
電源(3V)、單刀開關、三個小燈座、三個相同的小燈泡(2.5V)、三個相同的滑動變阻器(0~50)、四個相同的直流電流表、若干根導線、小螺絲刀。
(二)實驗步驟
1.檢查實驗器材。
(1)檢查器材是否齊全、完好。
(2)觀察電流表的兩個量程,了解相應的最小刻度值。
(3)觀察電流表的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如未對準,可用小螺絲刀校正。
(4)觀察電流表接線柱的正負及各量程的不同接法。
(5)檢查電源(或電池盒)接線柱的正、負。
2.按(實驗圖1-1)電路圖組成并聯(lián)電路。
(1)此實驗用直流 3V 電壓,認清電源接線柱的正、負。
(2)斷開開關,按圖連接好電路,并檢查電路是否連接正確。
(3)確認電路無誤后,閉合開關。觀察燈泡是否發(fā)光,若不發(fā)光或出現(xiàn)異常,要立即斷開開關,并檢查排除故障。
3.測干路電流和各個支路電流。
(1)閉合干路上的單刀開關,滑動各個支路上的滑動變阻器至某一個位置。
(2)觀察各元件的工作情況,注意各電流表的示數,不能超過其所連接的最大量程。
(3)讀出電流表的示數,注意視線正對電流表的指針。
(4)斷開開關,記錄電流值,將實驗結果填入下表,注意記錄單位。
(5)重復(1)到(4)的步驟三次。
4.按(實驗圖1-2)電路圖組成并聯(lián)電路。重復實驗步驟,記錄數據。
5.實驗操作完畢,整理器材。將器材恢復到實驗前的狀態(tài)和擺放位置。
中考物理知識點: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
機械效率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準確而迅速地求出機械效率,關鍵在于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正確理解。功的原理告訴我們,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實際上,由于機械本身受到重力作用和機械零件的摩擦,不但不能省功,反而不可避免地要多做一些我們不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的額外功。在實際做功時,額外功雖然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通過改進做功方式、方法,改進機械的性能而盡量減小它。
如何辨別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呢?有幾個詞必須注意,“有用”,“沒有用”、“不得不”。在教學時必須讓學生明白這幾個詞,同時可以從機械做功的目的去分析。我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將一桶水搬起裝到飲水機上進行分析,具體我是這樣引導的:飲水機里的水沒有了,哪位同學能將旁邊這桶“水”裝上去?學生裝上后我又問:“剛才的過程中這位同學做功了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的回答:“做了。”“但他不是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務的。”學生們有些納悶了,我繼續(xù)解釋道:“我的目的是讓這位同學把水搬上去,但他不但搬了水,還把桶也搬上了。”這時同學們急忙解釋道:“水必須要用桶裝著呀。”“對,剛才這位同學做的功中,一部分是對水做的功,一部分是對桶做的功。從做功的目的來看,同學對水做的功是‘有用的’,稱為有用功,而對桶做的功是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做的功,我們稱它為‘額外功’,‘有用功’加上‘額外功’就是這位同學做的‘總功’。”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課本上搬運沙子的例子,提問:
1.在把沙子從一樓運上三樓的過程中,每種方法中各對哪些物體做了功?
2.無論他采取哪種方法都必須做的功是他對什么做的功?
3.在幾種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別是什么?
學生討論、思考、比較、分析得出在上面的活動中,將沙子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是我們的目的,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動力對動滑輪做的功是總功。在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用來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動滑輪提升做的功,對我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額外功。三者之間的關系是:W總=W有+W額。
在剛才所列的三種運沙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哪種方法最差,為什么?結合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動力對機械所做的功是總功,機械對重物所做的有用的功是有用功,機械克服自身重力和摩擦所做的功是額外功。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