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音樂之都維也納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音樂之都維也納》課文語言簡潔、優(yōu)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明快,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音樂之都維也納》,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音樂之都維也納》課文原文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它坐落在阿爾卑斯山北麓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過。
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18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都在這里度過大部分音樂生涯,譜寫了許多優(yōu)美的樂章。維也納的博物館里,至今還陳列著他們的樂譜和手跡。
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在這兒,到處可以看到大音樂家們的銅像或大理石像。為了紀念樂壇大師,維也納的許多街道、公園、禮堂、劇院、會議大廳等,也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王宮花園的草坪上,也用鮮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音樂符號作為裝飾。
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人們在漫步時,隨時可以聽到那優(yōu)雅輕快的華爾茲圓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園里還舉行露天音樂演奏會,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回蕩。維也納的許多家庭有著室內演奏的傳統(tǒng),尤其在合家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番,優(yōu)美的旋律傳遍街頭巷尾。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會議時,會前會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慣例。
在維也納,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布,其中以創(chuàng)建于1869年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最為著名,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它造型美觀大方,色彩和諧,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設計最獨特的是移動舞臺,縱深46米,由幾層平臺組成,可隨意升高、降低或轉動。樂池可以容納一個110人的樂隊。舞臺的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配備有現代化的照明設備。觀眾席位于劇場中央,共6層,可容納2200人。
被稱為“金色大廳”的音樂之友協(xié)會大廈,裝飾精美,金碧輝煌。正廳兩邊的金色墻壁前,豎立著16尊大理石雕刻的音樂女神像。樓上兩翼包廂后的金色大門口,放置著歷代音樂大師的金色胸像。大廳頂上金色鏤花梁柱間,畫著音樂女神的彩像。在巨大的吊燈照射下,到處金光閃閃。
每到新年,在“金色大廳”里都要舉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樂會,奧地利總統(tǒng)和維也納各界著名的音樂家也在這里登場。他們的精彩表演,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觀眾。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札記
《音樂之都維也納》用優(yōu)美的筆觸講述了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淵源,生動地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贊美和向往。全文語言簡潔、優(yōu)美,對維也納的介紹層次清晰,有詳有略。理解“維也納為什么會被稱為音樂之都?”是課文教學的重點。為此,我建構了《音樂之都維也納》的專題學習網站,用生動的文字(維也納特色介紹、音樂家簡介等)、豐富的圖片資料(內容涉及維也納城市風景、音樂家像、演奏場景、歌劇院、“金色大廳”內景等)、精彩的視頻播放(新年音樂會等),配合名曲欣賞(《藍色的多瑙河》等)補充更多關于維也納被稱為音樂之都的信息,促進學生對課文的閱讀理解。采用活動式、啟發(fā)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認識維也納,全方位地感受音樂之都的魅力。
一、關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
關于維也納的網絡資源數不勝數,這些資源的選擇和組織,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融合起來,才能真正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在組織信息資源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情感基礎,對網絡資源進行重組。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時,我本著“學科教學目標為先”觀念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把維也納的美麗畫卷根據課文內容,通過專題網站展示出來,使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和體會,整堂課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利用較少的時間,突破了教學難點,激起了喜愛音樂的情趣。
教學起始,我利用維也納風光動畫,使學生整體感知維也納“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特點,激發(fā)學生進一步了解維也納的學習興趣,為學習課文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在學習“音樂城市”這一部分時,學生借助專題網站“漫步維也納”,從眾多的音樂家塑像、許多用音樂家名字命名的城市建筑和巨大的音樂符號中感受到維也納濃郁的音樂氛圍,帶著深入的感受通過朗讀真正表現出“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
在教學中,一幅幅維也納的迷人圖片,一段段優(yōu)美的音樂,創(chuàng)設了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的情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下,學生閱讀課文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語言文字所傳達的內涵。
二、抓住感情朗讀和豐富想象扎實訓練
語文教學要使學生能“讀得進”、“用得出”,要訓練得扎實、到位,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本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和豐富的想象,使學生在充分感悟課文的基礎上,朗讀和想象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在教學“音樂搖籃”這一部分時,我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網站的補充資料了解音樂家的偉大成就,欣賞具有特色的“優(yōu)美的樂章”,想象“從兩段名曲中你聽出了什么?”學生聯系已有經驗,在學習《二泉映月》的基礎上,感受到了樂曲表達的情感,體會到了音樂家的鮮明個性和樂曲的“優(yōu)美、不朽”。從而進一步理解“搖籃”的意思,深入感受“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發(fā)源地”。
在教學“音樂城市”這部分時,我設計了這兩個環(huán)節(jié):(1)看音樂家的塑像展開想象“你看,這是貝多芬石像,他靜坐沉思,仿佛在思考什么?這是施特勞斯銅像,他手拉提琴,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學生想象回答:“貝多芬靜坐沉思,仿佛在思考著新樂曲的創(chuàng)作。”“施特勞斯手中的提琴,傳出了悠揚的《藍色的多瑙河》樂曲。”……(2)創(chuàng)設情境,采訪游客“這位游客,你看到這么鮮紅而又巨大的高音譜號,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想法?……”學生交流:“我感受到了濃郁的音樂氛圍!”“我覺得維也納人民特別愛音樂,就連草坪也要用音樂來裝飾,其它的就更不用說了。”……從學生的想象中不難看出,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是深層次的。由“音樂塑像”“音樂符號”展開想象,能緊密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不但訓練了學生的語感能力,發(fā)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而且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出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魅力。
三、借助網絡平臺拓展學習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提出了“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課堂教學是有限的,借助網絡平臺,可以拓展學習空間。在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利用網絡向學生展現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盛況。學生欣賞著這歡樂的樂章,沉浸在優(yōu)美的音樂之中,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幸福和快樂。錄像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深入地體會到了“金碧輝煌的金色大廳,給維也納戴上了璀璨的光環(huán),讓音樂之都維也納聲名遠揚。”
在教過《音樂之都維也納》之后,及時組織相應的語文課外活動“我們的維也納之旅還沒有結束。課后,你可以再找找關于維也納的其它資料,進一步了解這座文化古都,在博客上交流你的學習收獲。也可以搜集有特色的世界名城資料,與同學共享。”讓學生借助博客進行后續(xù)專題學習,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鍛煉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真正實現大語文教學觀。
但是,網絡探究學習是一種高級智慧型學習,不僅受學生思維、想象等學習習慣的影響,而且受到網絡操作技能的影響,課堂教學中的“在線留言”,迫于時間限制,學生交流得還不夠充分。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音樂之都維也納》練習題
一、詞語擴展(先抄寫一遍,再擴詞)
卑 ( )( )雅 ( )( )尊 ( )( )
飾 ( )( )巷 ( )( )諧 ( )( )
二、巧手連線(將能搭配的詞語用線連接起來)
波光粼粼的 圓舞曲 譜寫 音樂會
優(yōu)雅輕快的 多瑙河 陳列 樂章
美觀大方的 協(xié)會大廈 放置 樂譜
金碧輝煌的 歌劇院 舉行 胸像
三、聯詞語廣角(聯系上下文,寫寫帶點詞的意思)
(1)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2)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單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回蕩。
(3)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
四、課文傳真(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并回答問題)
(1)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 之者,是歐洲的搖監(jiān),是一座 的城市。
(2)18世紀以來,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都在這里度過 ,譜寫了 。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