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練習試題
高一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練習試題
在學生們復習語文過程中,往往要做好哪些試題卷的復習準備呢?讓我們來看看這套語文試題卷能不能幫助到你!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練習試題,歡迎閱讀!
高一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練習試題答案解析
第Ⅰ卷(選擇題 共33分)
一、(18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槁暴(pù) 靛青(diàn) 孝悌(tì) 生非異也(xìnɡ)
B.庠序(yínɡ) 徑流(jīnɡ) 曳兵(yè) 金石可鏤(lóu)
C.比及(bì) 喟然(kuì) 跬步(kuí) 狗彘之畜(xù)
D.哂笑(shěn) 參省(cān) 數(shù)罟(cù) 千乘之國(chénɡ)
【解析】此題考查現(xiàn)代漢語常見字音的辨識能力。B項,“庠序”中的“庠”應讀為“xiánɡ”,“金石可鏤”中的“鏤”應讀為“lòu”;C項
“跬步”中的“跬”應讀為“kuǐ”;D項,“千乘之國”中的“乘”應讀為“shènɡ”。
【答案】A
2.下面句子中,文字上與課文不一致的一項是( )
A.河伯于是欣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解析】此題考查對課文的背誦和積累材料的能力。A項,原文應該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
?、俜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 與:贊成
?、谟袊屑艺?國:天子的土地叫“國”,家:諸侯的封地叫家。
?、酆觾葍?兇:災荒、荒年
?、茑弴癫患由?加:增加、增多
⑤金就礪則利 就:靠近、接近
?、抻谑茄珊硬夹涿?旋:掉轉
?、邽閲Y,其言不讓 讓:責備
?、嘧勇仿薁柖鴮υ?率爾:坦率、直率
A.①③⑤⑦ B.②④⑦⑧ C.①②③⑧ D.①③⑤⑥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文中實詞含義的理解能力。第②句,“國”應解釋為“諸侯的封地叫國”,“家”應解釋為“卿大夫的封地叫家”;第
④句,“加”應解釋為“副詞,更”;第⑦句,“讓”應解釋為“謙讓”;第⑧句,“率爾”應解釋為“未認真思索,輕率急忙回答的樣子”
【答案】D
4.選出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歸類正確的一項( )
?、偕僦倌嶂劇?/p>
?、诩僦坶?,非能水也。
?、埏L乎舞雩,詠而歸。
④填然鼓之。
?、萆鲜嘲M?,下飲黃泉。
?、藜葋碇瑒t安之。
?、呔硬W而日參省乎己。
?、噍p伯夷之義。
?、徇h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⑦⑨/⑥⑧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活用現(xiàn)象的辨析能力。第①⑧句中的“少”“輕”是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第②③④句中的“水”“軍風“鼓”
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第⑤⑦句中的“上”“下”“日”是名詞活用為副詞,在句中作狀語;第⑥⑨句中的“來”是動詞的使動用法。
【答案】 A
5.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一個縱橫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來治理這個國家,等到過了三
年,可以讓這個國家的百姓富足。
B.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這和把人刺傷并且致他于死地有什么區(qū)別呢?
C.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將長久地被修養(yǎng)很高,明白事理的人所恥笑。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不可以,他只是沒有步行百步罷了,但他也步行了啊。
【解析】此題考查淺近文言文的翻譯能力。所給的四個句子內部都包含了固定句式。在翻譯時候要注意它們各自的特點。D項,翻譯有誤,應該
譯為:不行。只不過沒有逃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答案】D
6.下列對作家作品的介紹,選出有誤的一項是( )
A.《論語》是孔子弟子根據(jù)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寫下來的,主要是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
的經典著作。
B.《孟子》是記錄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由孟軻及其弟子編成?!豆讶酥趪病愤x自《孟子•梁惠王上》。
C.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中絕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門人的著作。內容涉及廣泛,其文邏輯性強。
D.《莊子》共33篇,為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莊周所著,全面反映了莊周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是道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其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
而奇幻,具有浪漫主義風格。
【解析】此題考查名家名篇有關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D項,《莊子》是莊周及其門人與后學所著,而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答案】D
二、(15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題。
楊業(yè),并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業(yè)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于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弱冠事劉崇,為保衛(wèi)指揮使,以驍勇聞。累遷至健雄軍節(jié)度使,屢立戰(zhàn)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yè)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繼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見業(yè),大喜,以為右領軍衛(wèi)大將軍。師還,授鄭州刺史。帝以業(yè)老于邊事,復遷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屬。會契丹入雁門,業(yè)領麾下數(shù)千騎自西徑而出,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
向背擊之,契丹大敗。以功遷云州觀察使,仍判并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見業(yè)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節(jié)度使潘美為云、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yè)副之,然失利。未幾,詔遷四州之民于內地,令美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余萬,復陷寰州。耶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zhàn)。”監(jiān)軍王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zhàn),得非有他志乎?”業(yè)曰:“業(yè)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yè)以不死,當為諸公先。”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于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yè)轉戰(zhàn)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yè)敗,即麾兵卻走。業(yè)力戰(zhàn),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zhàn)。身披數(shù)十創(chuàng),士卒殆盡,業(yè)猶手刃數(shù)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yè)因太息曰:“上遇我厚,其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業(yè)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 倜儻:不拘于俗。
B.業(yè)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 生聚:百姓。
C.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 南向:由南向北。
D.望見無人,即撫膺大慟 撫膺:拍著胸脯。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的辨析能力。C項,“南向背擊之”中的“南向”不能解釋為“由南向北”,應解釋為“由北向南”。
【答案】C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解析】此題考查常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項,兩個“為”字都是“被”的意思;B項,兩個“于”字都是“對,對于”的意思;D
項,兩個“乃”字都是“于是,就”;C項,兩個“以”字的意義和用法不同,分別解釋為“用,率領”“因為”。
【答案】C
9.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稱代內容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
B.業(yè)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
C.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
D.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余萬。
【解析】此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的指代內容的辨析能力。根據(jù)上下文,ABC三項的“其”字,均指代“楊業(yè)”,D項的“其”字指代“契丹國母
蕭氏”。
【答案】D
10.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楊業(yè)善于用兵的一項是( )
?、偕乞T射,好畋獵,所獲倍于人 ②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 ③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zhàn) ④今君責業(yè)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⑤
俟業(yè)轉戰(zhàn)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 ⑥望見無人,即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zhàn)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與把握能力。題干中的“善于用兵”是楊業(yè)當將軍后的事:①這時楊業(yè)還未當上將軍;④是楊業(yè)不堪忍受
王侁的猜忌侮辱而說的話,表現(xiàn)其報國忠心;⑥是楊業(yè)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拼死作戰(zhàn),體現(xiàn)他的愛國與勇敢,與善于用兵無關。
【答案】C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楊業(yè)年輕的時候就喜歡騎馬射箭,暗用兵法運用鷹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獵所獲得的獵物總要比同伴多一倍。
B.楊業(yè)為了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而勸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北宋,而并非貪生怕死。
C.楊業(yè)不主張正面與遼軍作戰(zhàn),但是王侁懷疑他另有圖謀,楊業(yè)為了表示清白和勇敢,決定首先出戰(zhàn)。
D.楊業(yè)敗至谷口,卻不見埋伏的援軍,自知必死無疑,卻仍不投降,力戰(zhàn)至被俘,絕食而死。
【解析】此題考查對整體內容與主題的理解、把握和分析能力。A項,原文“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一句,是拿以后用兵和現(xiàn)
在用鷹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現(xiàn)自己的報國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暗用兵法運用鷹犬逐雉兔”的分析與原文有出入。
【答案】A
第Ⅱ卷(共67分)
三、(8分,每小題4分)
1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
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1)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2)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
【解析】此題考查淺近文言文的翻譯能力。(1)主要考查“讓”“擇”“卻”,根據(jù)上下文,分別翻譯為“拒絕”“舍棄”“排斥”;(2)主要
考查“資”“卻”“業(yè)”,根據(jù)上下文,分別翻譯為“幫助”“拒絕”“成就霸業(yè)”。
【答案】(1)因此,泰山不拒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長江、大海不舍棄細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國君不排斥民眾,所以才使
他的德政更加明顯。
(2)現(xiàn)在卻拋棄百姓而來幫助敵國,拒絕賓客而使諸侯成就霸業(yè)。
13.根據(jù)上下句的提示,完成下面的空白處。
(1)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4)君子生非異也,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名句名篇的識記能力。
【答案】(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2)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3)吾嘗跂而望矣
(4)善假于物也
下一頁更多有關“高一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練習試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