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三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期末練習試卷及答案(2)
新人教版初三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期末練習試卷及答案
(三)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shù)哪繕?,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shù)人關鍵性的發(fā)現(xiàn)。
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xiàn)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傥矣X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③現(xiàn)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④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⑤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⑥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⑦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⑧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9.作者主要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國的經歷為例,主要是為了證明什么觀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劃分最后一段的結構層次,并概括層意。(4分)
?、佗冖邰堍茛蔻撷?/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義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讀了這篇文章,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培養(yǎng)格物致知的精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文章,完成下列習題。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儆幸痪渲母裱裕?ldquo;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們總是很尊敬發(fā)現(xiàn)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其實,要發(fā)現(xiàn)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fā)現(xiàn)它,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③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xiàn)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就能找到了真理。
?、芫湍孟丛鑱碚f,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fā)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臺風所以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莫大興趣,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⑤無獨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qū)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這個疑問,引起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洋起源問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這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y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了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yī)生想,眼珠子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寫出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shù)、轉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shù)、夢的長短。
⑦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布、做夢,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
?、嘣诳茖W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么,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必能發(fā)現(xiàn)真理。
24.對于上面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人們總是很尊重發(fā)現(xiàn)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
B.要發(fā)現(xiàn)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D.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
25.下面是對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層次結構的圖示,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結構)
B.③→④⑤⑥→⑦(層進結構)
C.③④‖⑤⑥│⑦(分—總結構)
D.③│④‖⑤‖⑥│⑦(總分總結構)
26.本文運用的兩種主要論證方法是(3分) ( )
A.舉例論證 B.道理論證 C.對比論證 D.比喻論證
27.本文談到的發(fā)現(xiàn)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在白駒過隙的彈指一瞬,我們便由少不更事懵懂少年走進了花一般的青春年華我們背起行囊,邁著矯健的步伐,走向未來。當我們打開行囊,清點著自己的收獲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囊里,既有理想、憧憬、成功、責任,也有失敗、憂愁、煩惱……
請以“十五歲,我多了一份_______”為題,寫一篇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要求:(1)在橫線上填入恰當?shù)脑~語,使題目完整;
(2)文體不限 ;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
新人教版初三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期末練習試卷答案
一積累與運用
1.B. 2.C 3.B 4.C 5.C 6.B 7(略)
.8.有淵博的學識,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活用新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有持之以恒的毅力。9.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10.因為只有不滿足于一個答案,才會不放棄探求,才會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11.設問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12.一個人只有具備了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同樣,一個民族,只有具備了創(chuàng)新精神,才是一個有活力的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具備了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夠長盛不衰,興旺發(fā)達。
13.表示對正史的否定 14.①“這一類”指“埋頭苦干的人”等 ②“中國的脊梁”就是現(xiàn)在也未嘗少?!?15.支柱(中堅、棟梁、支撐) “狀無宰相”指喻當時能“公開的”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6.a一小撮中國反動派 b全體中國人 17.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18..
19.從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實驗的過程、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弱點這幾個方面來論述說明的。20.舉自己的例子是為了證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踐,偏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這一觀點。.21.第一層是第①句,第二層是②③句,第三層是④—⑦句,第四層是第⑧句 第一層承上啟下,點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義;第二層從研究學術和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兩方面來具體論述其意義;第三層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義;第四層得出結論,提出希望。22.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23.示例:應克服只空想只動腦而不動手的學習習慣;克服想當然的毛病,培養(yǎng)“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24.C 25.D 26.A、B
27.(1)有一雙敏銳的眼睛。(2)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3)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看了新人教版初三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期末練習試卷及答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