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實用類閱讀專題復習試題
到了接近語文考試的時候,我們要做好試題的練習。其中語文試題卷的練習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你準備好了嗎?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2017年高考語文實用類閱讀專題復習試題,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2017年高考語文實用類閱讀專題復習試題
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12分)
要求創(chuàng)立于兩千多年前的二十四節(jié)氣,至今依舊能與各地氣候一一對應,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當時中原地區(qū)的氣候比現(xiàn)在溫暖濕潤得多;其次,不同緯度、高度,沿海還是內陸等等,都是造成氣候差異的因素。所以詩人白居易游廬山大林寺,才會寫下這樣的詩句:“____【甲】____。”
二十四節(jié)氣的確立,有天文、氣象、物候的根據。所謂天文,即依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將太陽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設為起點,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jié)氣。運行一周360度,一回歸年,正好為24個節(jié)氣。因此24個節(jié)氣,準確反映了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也準確反映了四季的變化。其中8個節(jié)氣的名稱,春秋“兩分”,冬夏“兩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這樣確立的。而其余節(jié)氣,則圍繞如何指導農事而定。當時的農業(yè)生產主要是看天吃飯,于是二十四節(jié)氣反映了氣溫變化,如大暑、小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況,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時機,如小滿、芒種;還反映了物候現(xiàn)象,如驚蟄。當基本的氣候現(xiàn)象、規(guī)律被二十四節(jié)氣描繪、總結出來、成為陰歷的補充后,農民即可依歷而行。不過中國地域廣大,南北有差異,東西各不同,根據什么調整呢?物候。動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師,它們會隨氣候、氣溫的變化,而有相應表現(xiàn)?;ㄩ_、燕來、蟬蛻殼,都有時間表。陸游詩里對此有點睛之句:“____【乙】____”。
二十四節(jié)氣是大自然的語言,中國人善于遵從自然之令,來調整生產生活。日久天長,這些經驗被沉淀、總結下來后,就形成了紛繁多樣的月令、農諺、民俗、民諺,世代傳承,規(guī)范、指導著中國人的生活。如“__【丙】___”。柿子有潤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說,并非無稽之談。只是傳到后來,被神話了。其實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節(jié)吃相應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不違背天時,是中國人順應自然的哲學觀的體現(xiàn)。與此相似的習俗,可謂林林總總。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貼秋膘。
一年365天,因為有了二十四節(jié)氣,也不再是機械、冰冷的阿拉伯數字,每過15天,生活這個舞臺的背景就會被更換一回,那是鳥飛魚躍,綠滿窗前,天心月圓。我想起杜甫的詩:“____【丁】____”。倘若沒有二十四節(jié)氣,杜甫也就無感而生了吧。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二十四節(jié)氣的特征已不很明顯,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二十四節(jié)氣?是相信它是靈丹妙藥,還是視其為糟粕?
(取材于《中華遺產》2010年第12期,有刪改)
【小題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二十四節(jié)氣都是圍繞如何指導農事確定的。
B.二十四節(jié)氣的命名依據是基本的物候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
C.遵循二十四節(jié)氣來規(guī)范、指導生活已成為一種文化。
D.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人認識自然進而改造自然的體現(xiàn)。
【小題2】根據下列各句內容,請分別選擇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處。(4分)
?、俅悍钟杏昙壹颐?,先種瓜豆后插秧。
②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正盛開。
?、勐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
?、芤叭藷o歷日,鳥啼知四時。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對于二十四節(jié)氣,文中結尾提到“是相信它是靈丹妙藥,還是視其為糟粕”的思考,請根據文章內容,概括出作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12分)
?、僦袊湃讼騺碜鹬刈匀?,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這種思想認為人類與自然合為一體,人類社會是自然這個大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這樣的認識已經觸及了生態(tài)倫理的根本實質,折射出古人的生態(tài)智慧。
?、诩热灰?ldquo;以人合天”,人類就不能違反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而要“順應天時”。“天時”即四季變化、晝夜長短、作物生長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種種規(guī)律,人們根據“天時”來安排農業(yè)生產、生活節(jié)律、社會事務,就叫作“奉天時”。
?、壑袊糯袑iT記載天時規(guī)律的文獻,例如《禮記·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詳述了正月的日月星辰變化、動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們在這個月應當做什么、禁忌做什么。在今天看來,其中不乏迷信的內容,但也有許多合理的成分。比如,為了不影響動植物的繁殖,春天禁止獵殺幼小動物、雌性動物,禁止采伐林木、大興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以防瘟疫傳染等等。
?、堋稘h書·貨殖傳》謂: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獺未祭,罝網不布于野澤。這是要求人們“順時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環(huán)規(guī)律和動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加以采獲。
?、菸覀冞€可從種種記載中看到:儒家強調“使民以時”,道家提倡“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墨家主張“順四時而行”,陰陽家講求“順時而發(fā)”……
⑥總之,古人十分重視時令變化,統(tǒng)治者還將根據時令變化而形成的生產生活節(jié)律納入其統(tǒng)治方略之中,作為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運長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滲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禮制規(guī)定,飲食、輿服、宮室、車旗等須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負面作用是阻礙了個人平等、個人自由,但用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限制人們的私欲膨脹,也就在客觀上限制了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無限浪費。更何況,儒家“禮尚質”,以少為尊、以素為貴的主張,也在有意識地引導人們崇儉去奢。追求奢侈、鋪張浪費被認為是違禮的行為,會受到輿論譴責和禮法懲處。齊相管仲雖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偉業(yè),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譴責。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鳥之羽織成毛裙,又集百獸之毛做成韉面。此后,“百官之家多效之,江嶺奇禽異獸毛羽,采之殆盡”。開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屢次進諫,批評這種奢靡之風,“玄宗悉命宮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許士庶服錦繡珠翠之服”,漸漸改變了采捕珍禽異獸的惡習。
?、噙@種崇儉去奢的觀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吨熳又渭腋裱浴分械?ldquo;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成為了中國民間婦孺皆知的生活信條。這樣的生活觀念,客觀上減少了物質資源的浪費性消耗,保護了生態(tài)平衡。
(取材于《走進古人的生態(tài)智慧》)
【小題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推斷合理的一項是( )
A.《禮記·月令》和《漢書·貨殖傳》都是中國古人專門記載天時的重要文獻。
B.儒家、道家、墨家等學派都十分重視時令變化,將“順應天時”作為治國方略。
C.儒家提倡的嚴格禮制,維護了等級制度,客觀上也限制了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
D.現(xiàn)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態(tài)智慧,就能夠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緩解生態(tài)危機。
【小題2】“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樣的生態(tài)智慧?請根據文意分條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舉措對限制當今中國的“三公”消費有借鑒意義?(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了高考語文實用類閱讀專題復習試題的人還看:
高考語文實用類閱讀專題復習試題
上一篇:高考語文微寫作練習試題
下一篇:高考語文語言表達訓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