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綜合性學習論文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全新的一種課程形態(tài),它的實施是新課程下語文課堂的熱點、亮點,更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難點。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語文綜合性學習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綜合性學習論文篇一: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策略教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表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分別在第一單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單元“燦爛的中華文化”兩個專題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一個是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一個是了解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語文綜合性學習首次在教材中以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得到完整的呈現,綜合性學習首次正式地全面進入語文教學的視野,成為語文教學一個新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在更自由的氛圍中感受語文的情趣和魁力。
一、目標的確定要強調綜合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應該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這四個方面的學習目標的綜合,如:用口頭、書面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自己的見聞或感想;還應該包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緯度目標的綜合,要特別重視綜合性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并能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第一單元的綜合學習“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之前,我們應該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應該是綜合的,只有這樣綜合性學習才會有實效。一方面教材中已經有提示“……可以用文字敘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畫圖畫……和同學交流”,這就要求教學目標必須涵蓋語文知識和能力,能夠發(fā)展學生各方面的語文能力,具體的可以概括為:能運用合適的書面表達形式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并能和同學交流。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明白這一次綜合性學習并不僅僅只是為了一份學生課余生活的紀錄,更主要的是能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和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體驗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感受到相互交流的樂趣。而在這一個層面上學生將獲得更長遠的發(fā)展,語文課程的目標將獲得更全面的實現。
二、過程的展開要強調實踐性
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而言,實踐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現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實際應用,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綜合性學習的目的。
一是實踐的文化性。即所開展的語文綜合性活動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內涵。如第五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燦爛的中華文化”,就不僅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華文化的圖片和資料,還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種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了解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以及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和心理等。這樣,“中華燦爛文化” 的文化昧就更濃,當然,這也得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以及當地的教學資源進行選擇。
二是實踐的自主性。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可以“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教師可以以個別指導的形式在學生商量分組、確定內容、制定活動方案時提出參考性的建議。
三是實踐的體驗性。語文學習本身十分注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綜合性學習更是如此,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重視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和牽引,把情感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獨特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在“中華燦爛文化”的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學一學剪紙,對比一下剪紙作品和其他的美術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導學生聽一出京劇,品味其中的韻味,甚至可以學唱幾句。在一系列的體驗活動中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燦爛。
三、方式的選擇要強調自由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把整個世界作為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注重讓學生在真實的、具體的現實中去學語文,是一種自由的學習實踐,而不是刪除許多復雜的因素,把語文從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抽取出來,進行“純粹”的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自由的學習,除其學習的對象、內容和環(huán)境是自由的以外,主要表現在學習形式、學習方法、學習手段也是自由的。學生不僅僅是靜靜地看書,還要調查、走訪、表演等,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語文,學習語文;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和學習內容,環(huán)境的特點選擇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甚至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走進網絡虛擬世界討論、交流等,走進人們的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
第五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燦爛的中華文化”,要求學生“用多種方式了解傳統(tǒng)文化”,提示了學習方式的自由性,教學中要深刻領會這一點,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在學生分組討論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開拓視野,敢于學習。比如,了解“端午節(jié)” 的民間習俗,當然需要查看有關的資料,了解端午節(jié)的淵源和相關的知識;同時可以去收集一些端午節(jié)時人們開展各種活動的照片;還可以去訪問附近的老人,聽他們講講屈原的故事,說說端午節(jié)民間習俗的變化;還可以學著包粽子,做香袋;最后可以綜合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做一次匯報。當然,作為三年級的學生要求不能過高,要注重學習活動中的感受。
四、學習的組織要強調合作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學生群體的合作學習。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既要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又要群策群力,發(fā)揚合作精神,通過綜合性學習的策劃、實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協作精神和組織、協調的能力。人際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態(tài),也是語言交流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合作,它指出“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比如,在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工合作,有的提供活動照片,有的了解課余活動內容,有的負責撰寫簡單的報告,有的進行簡單的統(tǒng)計等。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組織是一個人員分工、協調、合作的過程。每一個參與學習的成員都應該明確工作的任務、工作的方法以及預期的成果,同時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協調和修正。比較理想的組織狀態(tài)是能從學習小組構成人員的知識面、特長、性格、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考慮,在組內形成相對固定的分工。
語文綜合性學習論文篇二:淺淡如何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
內容提要: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是當前課改中的一個新課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師生開發(fā)學習資源,豐富學習內容。二、多方面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以此實現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綜合性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并把“綜合性學習”列入基礎教育的各個學段,成為語文課程目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①有位教育家說:“在我國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但學校教育將要產生和遭遇的問題、難題也是空前的。”所以,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實驗中,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倡導。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呢?
一、師生開發(fā)學習資源,豐富學習內容。
1、適當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選擇教學策略。
教材中的每一次綜合性學習都是與課文、習作或閱讀內容相銜接的,它們不但與閱讀訓練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這是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導的延伸和拓展。同時它又將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有機地集合在一起,為聽、說、寫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體現了課內外的銜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根據教材在綜合性學習編寫上的特點,鑒于不同年級的不同內容的安排,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目標上的差異,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如《走進春天》,在低年級可以安排找春天,畫春天,唱春天,說春天……目標定位在感受春天的美好,積累描繪春天的詞句;在高年級則可以安排寫春天的美景,聽春天的音樂,讀春天的詩歌,編春天的故事……目標定位在應用語文,陶冶高尚情操。
2、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素材,優(yōu)化學習資源。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素材,拓展課本內容。如秋天到了,落葉紛飛,這時指導學生進行《葉貼畫》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收集材料,發(fā)揮想象,和美術學科相整合,進行樹葉拼圖,并把自己的作品設計說給大家聽,使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在綜合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3、貼近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習興趣。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成功的搖籃。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學生感興趣,愿意去探究,去學習的,特別是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傾注全部的熱情,興致勃勃地去學習。如我校教師上的《誰不夸俺家鄉(xiāng)好》,因為我縣是一個旅游縣,并享有“詩詞之鄉(xiāng)”“碰柑之鄉(xiāng)”“娃娃魚之鄉(xiāng)”等的美譽,學生深感家鄉(xiāng)的美好,由衷地為家鄉(xiāng)感到驕傲自豪,因此在上課時夸家鄉(xiāng)、寫家鄉(xiāng)等,學生非常積極地投入進去。
4、注重學生個體差異,自主選擇內容。
學生是有差異性的,活動的內容要滿足于不同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認知要求及興趣愛好。在活動中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可以讓他們更積極地參與,獲得各得其所的相應發(fā)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學,學得好。仍然是《誰不夸俺家鄉(xiāng)好》一課,在夸家鄉(xiāng)一環(huán)節(jié)中,喜歡唱歌的可以唱贊美家鄉(xiāng)的歌,畫畫好的可以畫家鄉(xiāng)的美景,對詩詞感興趣的可以朗誦甚至自己寫贊美家鄉(xiāng)的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采取各種形式,極大地發(fā)展了學生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
二、多方面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1、共同參與,多些實踐體驗。
學生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綜合性學習的課程目標一般不是指向知識和能力的達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學習的活動及其要求,主要指向“過程”。要關注學生對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參與及參與程度。人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選擇、判斷、闡釋、運用,從而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方法,有利于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如我校老師在《靖安空氣質量調查》活動中,讓學生查找有關靖安空氣的資料,老師帶著學生親自到街道口、廣場、工業(yè)園區(qū)調查空氣質量,現場訪問周圍居民,調查空氣污染給社區(qū)居民帶來的危害,發(fā)布信息,撰寫報告。學生在積極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和多方面的能力。
2、重視指導,點撥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是能張揚學生個性,激發(fā)學生多向思維,發(fā)掘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展示學生才智、獲得多樣結論的方法,是能開拓學生視野,打開學生思路,充分開掘語文學習資源的方法”。 ③教師的指導,在綜合性學習中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自己提高學習質量的潛能,更重要的是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其舉一反三,學會遷移,舉三反一,悟出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我在《廣告ABC》這一活動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品析廣告詞”,我并不是放任學生自由分析,而是先列舉一則廣告詞,指導學生從它的設計、遣詞造句及它的廣告效應等等來分析。學生學會了方法后,對其它幾則廣告詞的品析就容易得多了。
3、重視合作,多向溝通互補。
合作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綜合性學習的“合作”,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寬容,進行信息交流,精神溝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補。因此,“語文課標”特別強調合作,它指出“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在具體實踐中,可讓幾個同學共同完成某一項綜合性學習,如,一起辦板報、手抄報,一起開展社會調查,一起組織詩歌寫作及朗誦會,等等。 仍然舉例《廣告ABC》活動,在“我為家鄉(xiāng)出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組合成小組,在一個小組里,有的為家鄉(xiāng)設計廣告詞,有的把設計好的廣告詞寫在卡片上,有的為廣告詞配畫,有的設計邊念廣告詞邊走模特步動作,大家發(fā)揮所長,共同努力把家鄉(xiāng)的真、美、好展示出來,宣揚出來。
4、運用網絡,開展綜合性學習。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在綜合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要積極運用網絡技術等手段,以拓展綜合性學習的時空范圍,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水平。比如在《我能為學校做什么》的綜合性學習中,可讓學生實地采訪、網上采集,經加工、存儲后成文,最后在網上傳送,根據需要進行現場交流。在《美味瓜果奇異會》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讓學生自由挑選一種水果作為研究對象,然后通過互聯網查找資料,并在電腦中畫出自己喜歡的水果,旁邊可配上簡短的文字,介紹這種水果的樣子、顏色、味道、產地等。我曾聽過一節(jié)以“走進三國”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網上搜集、整理的有關三國方面的資料進行展示,實現資源共享,并讓學生分類成立展示小組,有關于三國典故的,有關于三國人物介紹的,有關于三國著名戰(zhàn)役的,還有關于三國的成語及歇后語的……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不時旁征博引,妙語連珠,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綜合性學習是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它的出現是對學生更是對教師的一次重大挑戰(zhàn)??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和實施,要遵循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和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聽說讀寫的整體發(fā)展,以及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整合和課內外學習的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
?、賴医逃浚骸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趪医逃浚骸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蹢钤偎澹骸缎W語文教學的新走向》、《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