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
文言虛詞是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一個常見考點,文言虛詞數量雖然比實詞少,但用法靈活,使用頻率高,發(fā)展變化快,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一)
一、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荀子《勸學》)
?、趧﹂w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郾本融w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倬硬W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诔淹踟澏艔垉x,遂絕齊。(司馬遷《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姚鼐《登泰山記》)
?、芤云淝笏贾疃鵁o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李密《陳情表》)
?、谥弥兀蝿ψ捕浦?。(司馬遷《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偾啵≈谒{,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谟腥绱酥畡?,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坌乓玻嵝种⒌露财渌煤?(李密《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谒蓝兄鋷缀坞x(韓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
?、傥釃L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谔钊还闹?,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垌椡醢磩Χ赵唬?ldquo;客何為者?”(司馬遷《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儆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司馬遷《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蒲松齡《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歸有光《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佘婓@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傥磶锥鴵u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诼劦烙邢群?,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畚覜Q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莊子《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出師表》)
?、谌露蟪伞?/p>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俳褚早婍嘀盟?,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诩冀浛萧熘磭L,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偌榷詤敲裰畞y請于朝,按誅五人。(張溥《五人墓碑記》)
?、诩榷闷涫诰?,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蒲松齡《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李朝威《柳毅傳》)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俸握?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谟鑷L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
?、埤R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蘇洵《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诖笸鮼砗尾?(司馬遷《鴻門宴》)
?、垡坏┥搅瓯?,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倨溟g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谌粍t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谛旃文芗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僦劣谑奶鞌喟l(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傩懦季潢惱l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賈誼《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張溥《五人墓碑記》)
?、叟婀篌@,曰:“為之奈何?”(司馬遷《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僖坏┥搅瓯?,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畚嵬跏鼛谉o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贀彳姴煌?,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蒲松齡《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賻缀?欲食乎?(歸有光《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
?、塾菜鶜w乎?(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谖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韓愈《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偻踔脴飞?,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谑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韓愈《師說》)
?、廴帐筹嫷脽o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芙裢鲆嗨溃e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司馬遷《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屈原《離騷》)
?、畚魍目?,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蘇軾《赤壁賦》)
?、荛L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儆谑呛鯐?/p>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醉翁亭記》)(乎:于)
?、诮耠m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柳宗元《捕蛇者說》)(乎:在)
?、凵跷崆?,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芪釃L疑乎是。(乎:對。)
?、菥硬W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乎:對。)
?、抟酂o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呱w進乎技矣。(《庖丁解?!?(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僖詿o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
?、诤坪坪跞珩T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二)
四、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僭O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谙な官摬萏钪?,騎乃得過。(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鄱任抑淋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賳柦袷呛问?,乃不知不漢。(陶淵明《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韓愈《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蘇軾《石鐘山記》)
?、芊蜈w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夙椡跄藦鸵鴸|,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谫艘拈T抱關者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蹮o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偻鯉煴倍ㄖ性?,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俜蛭夷诵兄?,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俳窬跫葪跁?,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跓o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劢裆偾淠私桃酝瀑t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司馬遷《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俪紡钠溆?,大王亦幸赦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偾赝蹩制淦票?。(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谄渎劦酪补滔群跷?。(韓愈《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俳衩C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诙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劾铣家詪嫗殚L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诮癫俚们G州,奄有其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儆惺Y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诮翊嫫浔静蝗虖U。(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儆趤y石間擇其一二扣之。(蘇軾《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俟讶擞晕灏倮镏匾装擦辏擦昃湓S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诠ブ豢耍瑖焕^,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叟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偈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韓愈《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诒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倨湔鏌o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趩韬?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韓愈《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倨錁I(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谂嫒幌掠?,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屈原《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六、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并且。例:
?、偾伊⑹谄淠怪T(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司馬遷《陳涉世家》)
?、谇覍④姶髣菘梢跃懿僬?,長江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六國論》)
3.讓步關系,尚且,還。
?、俪妓狼也槐埽淳瓢沧戕o!(司馬遷《鴻門宴》)
?、诠手ト耍涑鋈艘策h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韓愈《師說》)
4.并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偈沮w弱且怯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诿缒仙绞?,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蘇軾《石鐘山記》)
?、芊菜姆街繜o有不過而拜且泣者。(張溥《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儆械《稣?,曰:“不出,火且盡”(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谇覟橹魏?司馬遷《鴻門宴》)
?、廴魧俳郧覟樗?司馬遷《鴻門宴》)
?、芮涞珪哼€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
?、谑牟幌喔羟洌視哼€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偾曳蛱煜路切∪跻?,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賈誼《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蘇軾《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司馬遷《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偾胰缃衲甓?,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高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三)
七、若
(一)動詞,像,好像。
?、僖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蒲松齡《促織》)
?、谖岵蝗唐潇馋ⅲ魺o罪而就死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燮淙羰?,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二)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偃羧肭盀閴?,壽畢,請以劍舞。(司馬遷《鴻門宴》)
?、诓徽撸魧俳郧覟樗?。(司馬遷《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柳宗元《捕蛇者說》)(若:你的)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僖匀羲鶠榍笕羲q緣木而求魚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谌魝渑c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偃裘?,則無恒產,因無恒心。(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偃舴蛞牿?,連月不開。(范仲淹《岳陽樓記》)
?、谌舴虺颂斓刂?,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僦笓]若定。(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zhàn)》)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
八、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司馬遷《陳涉世家》)
?、诔煞磸妥阅?,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蒲松齡《促織》)
?、勰乘?,而母立于茲。(歸有光《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贂鞔倏?,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蒲松齡《促織》)
?、诘乐?,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圻^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李密《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僖箘t以兵圍所寓舍。(文天祥《〈指南錄〉后序》)
?、诔妓^屠者朱亥。(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儋勅缂Ц笧槿怂鶜?。(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谄鸵钥谡Z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司馬遷《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傥崴源钌邆湟?,天下莫不聞。(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趲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俪妓匀ビH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鬯郧矊⑹仃P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司馬遷《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俅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诜俏崴^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湯顯祖《閨塾》)
?、诩壁呏?,折過墻隅,迷其所在。(蒲松齡《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賈誼《過秦論》)
?、谌缓笠粤蠟榧?,崤函為宮。(賈誼《過秦論》)
?、圩湎嗯c歡,為刎頸之交。(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鼙?,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葳w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吣先“僭街?,以為(劃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
?、酁?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司馬遷《鴻門宴》)
?、趦尚盒υ唬?ldquo;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诜菫榭椬鬟t,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傥釋俳駷橹斠?。(司馬遷《鴻門宴》)
?、谒鞛榛銏蟪淅镎邸?蒲松齡《促織》)
?、凵硭廊耸?,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懿徽?,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葙鵀槿笋R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跒閷m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魚我所欲也》)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儆谑乔赝醪粦?,為一擊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鄢颊垶橥跹詷?。(《莊暴見孟子》)
4.對,向。
?、贋橹魏?(司馬遷《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谑巧琊⒅家?。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酆喂蕬谚砧ざ粤钜姺艦?(司馬遷《屈原列傳》)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