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
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
文言文教學(xué)一直是語文教學(xué)中的難點,而文言文語法教學(xué)又是文言文教學(xué)中的難點,接下來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判斷句
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
現(xiàn)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判斷。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dāng)作判斷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如: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4.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謂之間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如:劉備,天下梟雄。
6.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如: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鴻門宴》)
7.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诖藙t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8.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xiàn)較晚并且少見。如:巨是凡人,偏在遠郡。(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于……”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觸龍說趙太后》)
2.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gòu)成“見+謂語”的形式。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司馬遷《屈原列傳》)
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后加介詞“于”,構(gòu)成“見+謂語+于”的形式。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3.在動詞前用“受”字來表示被動,構(gòu)成“受+謂語”的形式。如:
(1)有罪受貳。
這種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詞“于”,主動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進主動者,就構(gòu)成了“受+謂語+于”的形式。如: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4.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gòu)成“為+動詞”的形式。
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5.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gòu)成“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為……所……”,自產(chǎn)生后,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xiàn),或被承前省略了,變?yōu)?ldquo;……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6.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gòu)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高中語文文言文語法: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xiàn)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xiàn)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jīng)常被省略。
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文言文中更為常見。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fù)前邊的詞語又羅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huán)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蒙后省”“對話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倭H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谟乐葜爱a(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2)蒙后省
?、倥婀^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爾)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3)對話省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诜畤堅唬?ldquo;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這事)甚急。”(司馬遷《鴻門宴》)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省略謂語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xiàn)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有時省略的謂語需要根據(jù)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意思的表達。
(1)承上文謂語而省略,如: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司馬遷《鴻門宴》)
(2)蒙下文謂語而省略,如: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據(jù)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偌白蠊聫S獄,史朝夕(俟)獄門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诤蠊?任)兩廣,太監(jiān)泣別,贈大珠四枚。
3.省略賓語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
(1)省略動詞后的賓語,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詞后的賓語,如:
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
4.省略兼語
“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F(xiàn)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
5.省略介詞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于”,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當(dāng)這個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詞“于”,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勢耳。(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省略介詞”以”,如: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
另外,介詞“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自)白帝,暮到江陵。(酈道元《三峽》)
猜你感興趣的:
2.高中語文古文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