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
文言文是語文的重點考查內(nèi)容,你知道語文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見的固定結(jié)構(gòu)嗎?接下來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了語文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以為”、“以……為”
文言中的“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相當。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鐘山”的原因,還自以為得到了它的實情。
然而,在更多的場合,“以為”卻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
第一,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如:
2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老虎看見驢子,是個龐大的家伙,把它當作神怪。
3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一定要把長安君當作人質(zhì),才肯出兵。
4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把銅板當作鏡子,可使衣冠端莊。
5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到了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啊。
第二,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于“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認為(覺得)……是……”。如:
6(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滿座的賓客)認為它(口技)奇妙極了。(按:“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
語文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何”是動詞“有”的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何……之有”可譯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傳》)——這好比是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一樣,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滿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么罪過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時變化,壓縮為“何有”,成為一個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對前文所敘述的內(nèi)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敵人,瞧著力量去辦,我有什么舍不得(殺)呢?
有時,在“何……之有”的壓縮式“何有”的前邊加“于”字,或在后邊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的格式來對譯。如:
6王曰:“六國之后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于我何有?”(《孔叢子》)——(陳)王說:“六國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們?yōu)橹T侯的。那些遠世的國君,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7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子貢通達事理,對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難處呢?
8勞之不圖,報于何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沒有想盡什么勞力,對報答來說,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孔子說:“口里不說而心里記住它,學(xué)習(xí)而不滿足,教導(dǎo)別人而不知疲倦,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呢?”
語文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jié)構(gòu):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乎”字與前面的“不亦”呼應(yīng),構(gòu)成反問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現(xiàn)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孔子說:“學(xué)到了知識,再按一定的時間溫習(xí)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道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嗎?”
2外內(nèi)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五蠹》)——(他們)在國內(nèi)外呼應(yīng)配合干壞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去對付強大的敵人,不也是很危險嗎?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而彭祖是今天獨以長壽聞名于世,眾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嗎?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魚論戰(zhàn)》)——(利用敵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機會向他們發(fā)動進攻,豈不是很好嗎?
5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淝水之戰(zhàn)》)——如果秦軍從淝水岸邊稍向后撤,使晉軍得以渡過淝水與秦軍決一勝負,這豈不是很好嗎?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