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設計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么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采集到采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設計一
教材來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內容來源: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主題: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
課時: 1課時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
目標確定的依據(jù):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發(fā)現(xiàn)是了解史前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證據(jù)
2.教材分析:
距今約七千年,我國開始進入原始農耕時代,典型是距今約七千年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約五六千年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們都具備了原始農耕的特征:從事農業(yè)生產、使用磨制石器、過定居生活、飼養(yǎng)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學情分析
七年級歷史主要講的是中國古代的史,第一單元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距今歷史較為久遠學生不易理解,運用通俗的方式講解是教師主要考慮的問題。通過第一節(jié)的課的學習,學生對于中華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本節(jié)的學習做了一定積淀。
目標:
1.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區(qū)域、距今年代、房屋特點、種植作物品種、飼養(yǎng)的禽畜品種、使用生產工具、手工業(yè)情況。
2.通過比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產生活方面與前人的不同,了解他們所取得的進步。
3、知道原始農業(yè)的發(fā)展對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的作用
評價任務:
1.依據(jù)評價標準自主完成預習單,并根據(jù)預習單抽查學生完成情況,并做以評價
2.通過課堂小組合作討論、教師講述解疑、檢測單的完成等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評價
3.按照評價標準說一說自己的學完本節(jié)課的收獲
教學過程:
導入:
中國是農業(yè)大國,中國農業(yè)起源于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提問:什么是新石器時代),那同學們能夠想象出原始社會的人類是怎樣生活的嗎?我們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會,體驗他們的農耕生活吧。
師:我們的地點位于黃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帶和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們分為兩組,分頭出發(fā),一組穿越到半坡村,一組穿越到河姆渡。同學們先結合滿分卷預習課本5分鐘,然后由小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詳細越好,可以分類別講述。比如生活的時代,住房,生活工具,生產技術,家禽家畜,種植作物等等。
生:對照課本和滿分卷預習基礎知識。
半坡組
初一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設計二
課 題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課 標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yè)的產生。知道考古發(fā)現(xiàn)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jù)。
教學目標
通過親身體驗、觀察地圖、分析考古圖片,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概況,理解農耕產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邁進,學習識讀歷史圖片、列表歸納的方法,提升分析歷史資料、進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體會祖先智慧,增強民族自信心,認同中華文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農耕文明逐步產生的進程和相關歷史概念。
教材學情分析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講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農耕,是新石器時代中期、晚期原始農耕的不同典型。 初一學生剛接觸歷史,偏重感性認識,可以較多利用考古圖片和活動體驗激發(fā)興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行基礎的識圖指導。
教學內容和過程
【導入】
回顧上節(jié)課講過的原始人采摘、采集維持生存,模擬品嘗菜葉,引出神農氏、農業(yè)的產生。
【講授新課】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介紹河姆渡的農耕生活】
出示《河姆渡水稻圖》
教師介紹:中國是重要的農業(yè)發(fā)源地之一,教材引《白虎通》作為文獻記錄。輔以考古發(fā)現(xiàn)佐證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yōu)槭澄锏摹吧a”者。
出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
介紹河姆渡遺址的位置、年代、環(huán)境,指導學生進行列表梳理。
出示河姆渡骨耜、水牛頭骨、磨制石器、稻穗紋斂口缽、豬紋黑陶盆圖片,進一步認識河姆渡農業(yè)的發(fā)展。
教師總結考古圖片識讀的簡單方法。
運用考古圖片識讀方法,探究分析河姆渡水井,認識干欄式房屋、母系氏族社會的家庭。
【介紹半坡農耕生活】
初一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設計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通過本課學習,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堂討論、交流、表演和課后動手制作、實踐活動,感知遠古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農耕知識,加深對早期人類生產、生活狀況的理解,體驗勞動人民勇于創(chuàng)造的精神。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fā)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xiàn)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xiàn)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探究導入】
教師出示探究問題一: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jié)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的認識。
探究問題二:推測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現(xiàn)象可能促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引導學生聯(lián)系“引言”中神農氏揀墜落地上的谷粒,種在田里的神話傳說,進行合理的分析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fā)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yè)于是便開始出現(xiàn)了。大家想不想了解原始農業(yè)時代我們的祖先生產、生活狀況?(生:想)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他們的世界。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知新過程】(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師:同學們,課文講了哪幾個原始居民代表?
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師:課件展示中國氏族主要遺址圖 ,讓學生對農耕時代原始居民的遺址形成地理空間的直觀印象。
師:首先我們來學習第一個問題: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同學們看課本7-8頁內容,完成導學案的第一標題知識結構空白處的填寫。(教師強調注意動手動腦洞口和標志疑難點)
師:巡視指導學生填寫、把握時間。
生:交換學案互相檢查。交流。
師:組織學生展示,同時指點,適當評價、播放課件圖片。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1和2.分組討論論形成總結,展示。
師:河姆渡原始居民展現(xiàn)了長江流域的農耕生產生活狀況,接著我們看一看黃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二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師:模仿導學案第一標題的知識結構圖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8-9頁,“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內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內容要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生:看書、思考、設計。填寫。
師:巡視、指導、把握時間。
生:交換學案,相互檢查,交流討論
師:讓兩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知識結構。教師評價、補充。學生完善。
師: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3比一比。(見課件)
師:我們了解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境,他們的進步再現(xiàn)了我國遠古居民戰(zhàn)勝自然的毅力,下面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那個時代的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經濟又有了哪些更大的進步?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師:同學們看課本9-10頁。完成自主探究3.(巡視、指導、把握時間)
生:完成展示。聽師的評價,觀看多媒體展示的圖片。
師: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4、5
【鞏固小結】
師:原始農耕的出現(xiàn)是人類歷史一件時代的大事,我們的祖先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發(fā)展。為了便于同學們記憶,我把這節(jié)課的內容歸納成歌謠;(多媒體展示)
原始居民有農耕,磨制石器已實行。河姆渡人種水稻,干欄房屋挖水井。
半坡居民普植粟,地穴溫暖有灶坑。生產發(fā)展大汶口,貧富分化不平等。
生:完成導學案上的歸納整理部分。
【測一測】(見課件)
【板書設計】
初一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設計四
教案序號 2 課時 1 課型 新授 課 題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一單元第2課,是在第一課舊石器時代的基礎上,講述新石器時代我國原始的農耕生活。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中國是世界上原始農業(yè)產生最早的地區(qū)之一。因此,學好這一課,有利于學生認識農耕時代的文化特征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并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學情分析 本課所講授的對象是初一學生,初一歷史的學習是學生學習歷史的第一步,初一學生可能對歷史這門課程比較陌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多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教學中傳授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熱愛歷史這門學科。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農業(yè)的產生,使學生知道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偻ㄟ^展示出土文物圖片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尋找知識,逐步積累對原始農耕生活的認識,最終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趯W會應用觀察法、比較法,并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夠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xiàn)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重點、難點 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理解農業(yè)的發(fā)展標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投影、小黑板 教學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及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及問題處理 二次備課 導入新知
看題目《原始農耕生活》什么是農耕?種植 第1節(jié)課中我國早期人類講了元謀人和北京人,他們如何獲取食物?打獵、采集 方便么?生:不方便 顛沛流離、居無定所 而有了農業(yè)后,人們會過著定居生活。是進步還是倒退了?進步
看大標題,找出農耕時代的代表:河姆渡人,半坡人,讓學生說一遍。并播發(fā)圖片,讓學生知道地域范圍,
自主學習
(一)閱讀課本P6-P9,完成下列表格
(二)原始農業(yè)的發(fā)展
1.表現(xiàn)
2.興起區(qū)域
3.標志
4.意義
三、合作探究
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處于統(tǒng)一時代,有人說“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過著同樣的生活”,你同意這樣的結論嗎?為什么?
異:時間、地域、農作物、房屋
同:1.會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會種植莊稼和飼養(yǎng)家畜
3.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生活
四、小結
原始農業(yè)的出現(xiàn),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yōu)槭澄锏摹吧a”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鞏固練習
1.下圖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貝貝的頭部紋飾,借鑒了我國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魚紋裝飾圖案。這種魚紋裝飾彩陶的制作者是: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西安半坡博物館青少年互動體驗活動——“史前工場”的開設,使孩子們回到了 6 000 年前的氏族社會, 在“史前工場”里體驗了一把原始生活。下列生產活動符合史實的是
A.建造木結構水井 B.制作豬紋陶缽
C.制作樂器陶塤 D.制作象牙雕刻
3.在半坡人的飯桌上不可能出現(xiàn)的飯菜是
A 粟 B 豬肉 C 大米飯 D 魚肉 E 白菜
4.彩陶的出現(xiàn),反映了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審美情趣的提高。下面哪個原始人類能夠制造彩陶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5.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都地處大河流域,這主要是因為大河流域
初一歷史《原始的農耕生活》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5.初一歷史復習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