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
所謂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你們喜歡歷史嗎?小編為大家整理歸納了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yǎng)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huán)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
書上的導言,當科學考隊員,來考察一下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生活情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觀察《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地區(qū)圖》,設計考察的線路(按一定的時間順序)。 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經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fā)現,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發(fā)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huán)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舊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觀察書上的石器,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如何獲取食物?依據是什么?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名錄?!?/p>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fā)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 北京人 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 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后“學習測評”。
【教學后記】
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2
課程標準】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yǎng)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yè)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業(yè)及農業(yè)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余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該遺址是何地發(fā)現的?發(fā)現了些什么?這些發(fā)現能說明什么問題?能畫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嗎?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條件怎么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么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fā)現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象
學生看書,然后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么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fā)現。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fā)興趣。
【教學后記】
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3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qū)別。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yè)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yè)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農業(yè)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zhí)摌嫛5簧賯髡f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
上一課時,我們從考古發(fā)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纯茨切┝鱾骶眠h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聽,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fā)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fā)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給他們提供表現的平臺,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fā)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P16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講其他的傳說故事,要說出傳說的名稱、點出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學生講。
【教學后記】
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4
【課程標準】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yǎng)概括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yǎng)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地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志;國家的含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談話導入新課
禪讓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誰?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后又是怎么演變的呢?
導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嗎?知道皇位是如何繼承的嗎?你又知道這種稱為“世襲“的制度開始于何時嗎?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數學上的“數軸“解釋”公元“紀年法。
本目理論性強,又缺乏相應的歷史物證,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這與禪讓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的繼承方法?②要求學生談啟是如何鞏固其統治地位的?并提醒學生注意“奴隸“兩個字。③為什么把禹開始這個政權稱為國家呢?它與前面的部落聯盟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后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的問題“說說夏桀是一個怎樣的君主?你認為成湯滅夏的戰(zhàn)爭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2、商朝的遷都:原因、情況、影響。
進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認識是非善惡,戰(zhàn)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為下一目的學習鋪墊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地圖,說說。
2、經濟的發(fā)展:觀察插圖說明了什么?然后閱讀教材,說說商朝表現?并要求學生來概括。
3、商朝的滅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 培養(yǎng)讀圖能力。
學生閱讀教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對比、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認識到國家興亡與暴政的關系
五、小結:學生:講了哪些問題,有何啟示。 培養(yǎng)綜合、概括的能力
【教學后記】
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5
【課程標準】: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zhàn)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 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fā)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zhàn),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zhàn)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zhàn)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 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yǎng)、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yè):心得與疑問。
【教學后記】
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6
【課程標準】:
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zhàn)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fā)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zhàn),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zhàn)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zhàn)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yǎng)、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yè):心得與疑問。
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fā)感想,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__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__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zhàn),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fā)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jié)假日,搜集自己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__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fā)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xiāng)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fā)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tài)。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jié)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yè)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飼養(yǎng)業(yè)、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fā)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yè)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yè):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yè):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篇8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由同學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小說、電視劇導入到歷史上的三國: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小說《三國演義》,電視劇有沒有看過?你對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諸葛亮、曹操)
教師講述:《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它反映了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歷史,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英雄造時勢,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2、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走進1800年前的東漢、三國時代。
新課探究
一、群雄逐鹿說戰(zhàn)爭
(一)官渡之戰(zhàn)
分析官渡之戰(zhàn)前東漢末年的社會背景,曹操力量的發(fā)展壯大,視頻展示官渡之戰(zhàn)的經過,說明戰(zhàn)爭的影響。探討官渡之戰(zhàn)曹操勝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戰(zhàn)前的形勢: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結合曹操的《蒿里行》進行闡述。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黃巾起義,軍閥割據,戰(zhàn)爭不斷,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戰(zhàn)
曹操的勢力發(fā)展壯大起來之后,與黃河以北袁紹發(fā)生了沖突,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公元200年,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曹操只有3、4萬軍隊,敵強我弱,曹操該怎么打呢?他采納了誰的策略?
(1)讓學生帶著以上的問題觀看視頻《官渡之戰(zhàn)》,請學生簡單復述官渡之戰(zhàn)的歷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讓學生歸納官渡之戰(zhàn)的經過、結果和影響
200年,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曹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軍只有三四萬人,雙方交戰(zhàn)互有勝負。后來,曹操采納降將許攸的計策,襲擊袁軍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軍趁機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帶領數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3)探討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少勝多原因
曹操招賢納士,善聽正確意見;袁紹驕傲輕敵
(4)探討曹操實力壯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挾天子以令諸侯”
(2)重視人才,招賢納士
經濟上:(1)招募流亡農民墾荒
(2)組織兵士耕田(屯田)
過渡:統一北方→統一天下(課件展示《觀滄?!?
師生互動:曹操寫過一首詩《觀滄海》,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一起來欣賞《觀滄海》,并跟隨它一起朗讀。
1、從詩中體現出曹操在統一北方后,還有怎樣的雄心壯志?(這首詩是曹操追趕袁紹的殘余力量,來到渤海之濱寫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遠,面對茫茫大海,有感而發(fā)。它表現了曹操胸懷天下的英雄氣概)
2、要實現他的雄心壯志,有什么障礙嗎?(劉備、孫權)
(二)赤壁之戰(zhàn)
1赤壁之戰(zhàn)前的形勢。
公元__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當時南方的劉備與孫權,敵強我弱,該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戰(zhàn)的經過
播放視頻《赤壁之戰(zhàn)》,讓學生感受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并結合《赤壁之戰(zhàn)》的動畫講解,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赤壁之戰(zhàn)的基本史實(時間、地點、交戰(zhàn)雙方、結果、特點、影響)
師生互動:請學生分享有關赤壁之戰(zhàn)的歷史典故,教師引導總結。
3、探討:赤壁之戰(zhàn),曹操為什么失敗?
孫劉聯軍:組成聯軍,戰(zhàn)略得當;采用火攻,戰(zhàn)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
曹操:客觀,官兵來自北方;主觀,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松懈、輕敵;戰(zhàn)術失誤
4、歸納、比較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
5、以史為鑒:不要驕傲,善于借鑒和采納別人的`建議,做事要有恰當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話三國
赤壁之戰(zhàn),曹操打敗,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東漢滅亡,魏國建立,都城在洛陽。
1、三國鼎立的形成
動畫展示三國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強調魏國代漢,曹操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的。
2、三國的經濟發(fā)展
通過圖片展示三國經濟的發(fā)展狀況,幫助學生區(qū)分三國發(fā)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的混戰(zhàn)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雖是三分天下,但卻實現了局部的統一,有利于當地的經濟恢復與發(fā)展,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相對于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zhàn),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來說,是歷史的進步。
三、浪花淘盡論英雄
以曹操為例,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jié)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分辨能力。
1、從《三國演義》里對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師總結。幫助學生辨別歷史事實和文學創(chuàng)作。
2、學生自由發(fā)揮,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國人物進行評價。
課后小結
以板書梳理本課內容,作為小結。
板書
2022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