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識點
一切知識都源于無知,一切無知都源于對知識的認知。最根深蒂固的無知,不是對知識的無知,而是對自己無知的無知。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識點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體性: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表現(xiàn):
①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發(fā)展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
③某一要素的變化,對其他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松表層。
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成土母質:
成土母質是指巖石經(jīng)過風化作用后形成的風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yǎng)分的最初來源。
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有重要影響(繼承關系)。
氣候:
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如: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最多。
(溫帶半濕潤環(huán)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過影響巖石的風化過程、地貌形態(tài)以及生物的活動)
間接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
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最厚,土壤層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也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沒有生物的參與(生物循環(huán)),就不會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帶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難發(fā)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穩(wěn)定的氣候生物條件發(fā)育深厚的土壤。
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fā)旺,水分較差,陰坡反之。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
消極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4、環(huán)境的整體性要求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因為,
⑴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其實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統(tǒng)中的某些要素,從而對地理環(huán)境產生影響。
⑵某種單項資源,甚至單項資源的某一部分,都與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整體系統(tǒng)。
⑶各地區(qū)之間的自然資源是相互影響的。
⑷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資源的配合,也影響其他環(huán)境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識點相關文章: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識點
上一篇:自然災害地理知識點自救與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