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數(shù)學整冊的知識點總結
在平時聽課時,一個明知的學生,應該聽老師對該題目的分析和歸納。但還有不少學生,不注意教師的分析,往往沉靜在老師講解的每一步計算、每一步推證過程。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級數(shù)學整冊的知識點總結,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年級數(shù)學整冊的知識點總結1
一.隨機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義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條件S下,一定會發(fā)生的事件,叫相對于條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條件S下,一定不會發(fā)生的事件,叫相對于條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確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統(tǒng)稱為相對于條件S的確定事件;
(4)隨機事件:在條件S下可能發(fā)生也可能不發(fā)生的事件,叫相對于條件S的隨機事件;
(5)頻數(shù)與頻率:在相同的條件S下重復n次試驗,觀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現(xiàn),稱n次試驗中事件A出現(xiàn)的次數(shù)nA為事件A出現(xiàn)的頻數(shù);對于給定的隨機事件A,如果隨著試驗次數(shù)的增加,事件A發(fā)生的頻率fn(A)穩(wěn)定在某個常數(shù)上,把這個常數(shù)記作P(A),稱為事件A的概率。
(6)頻率與概率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隨機事件的頻率,指此事件發(fā)生的次數(shù)nA與試驗總次數(shù)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總在某個常數(shù)附近擺動,且隨著試驗次數(shù)的不斷增多,這種擺動幅度越來越小。我們把這個常數(shù)叫做隨機事件的概率,概率從數(shù)量上反映了隨機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頻率在大量重復試驗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為這個事件的概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質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稱事件A與事件B互斥;
(3)若A∩B為不可能事件,A∪B為必然事件,那么稱事件A與事件B互為對立事件;
(4)當事件A與B互斥時,滿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與B為對立事件,則A∪B為必然事件,所以
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質:
1)必然事件概率為1,不可能事件概率為0,因此0≤P(A)≤1;
2)當事件A與B互斥時,滿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與B為對立事件,則A∪B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與對立事件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與事件B在一次試驗中不會同時發(fā)生,其具體包括三種不同的情形:(1)事件A發(fā)生且事件B不發(fā)生;
(2)事件A不發(fā)生且事件B發(fā)生;
(3)事件A與事件B同時不發(fā)生,而對立事件是指事件A與事件B有且僅有一個發(fā)生,其包括兩種情形;
(1)事件A發(fā)生B不發(fā)生;
(2)事件B發(fā)生事件A不發(fā)生,對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三.古典概型及隨機數(shù)的產(chǎn)生
(1)古典概型的使用條件:試驗結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結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題步驟;①求出總的基本事件數(shù);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數(shù),然后利用公式P(A)=
四.幾何概型及均勻隨機數(shù)的產(chǎn)生
基本概念:(1)幾何概率模型:如果每個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只與構成該事件區(qū)域的長度(面積或體積)成比例,則稱這樣的概率模型為幾何概率模型;
(2)幾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3)幾何概型的特點:1)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基本事件)有無限多個;
2)每個基本事件出現(xiàn)的可能性相等.
高二年級數(shù)學整冊的知識點總結2
1.向量的基本概念
(1)向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物理學中又叫做矢量.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就是向量.
向量可以用一條有向線段(帶有方向的線段)來表示,用有向線段的長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用箭頭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向量也可以用一個小寫字母a,b,c表示,或用兩個大寫字母加表示(其中前面的字母為起點,后面的字母為終點)
(5)平行向量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平行向量也叫做共線向量.
若向量a、b平行,記作a∥b.
規(guī)定:0與任一向量平行.
(6)相等向量
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①向量相等有兩個要素:一是長度相等,二是方向相同,二者缺一不可.
②向量a,b相等記作a=b.
③零向量都相等.
④任何兩個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同一有向線段表示,但特別要注意向量相等與有向線段的起點無關.
2.對于向量概念需注意
(1)向量是區(qū)別于數(shù)量的一種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任意兩個向量不能比較大小,只可以判斷它們是否相等,但向量的??梢员容^大小.
(2)向量共線與表示它們的有向線段共線不同.向量共線時,表示向量的有向線段可以是平行的,不一定在同一條直線上;而有向線段共線則是指線段必須在同一條直線上.
(3)由向量相等的定義可知,對于一個向量,只要不改變它的大小和方向,它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動的,因此用有向線段表示向量時,可以任意選取有向線段的起點,由此也可得到:任意一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條直線上.
3.向量的運算律
(1)交換律:α+β=β+α
(2)結合律:(α+β)+γ=α+(β+γ)
(3)數(shù)量加法的分配律:(λ+μ)α=λα+μα
(4)向量加法的分配律:γ(α+β)=γα+γβ
高二年級數(shù)學整冊的知識點總結3
判斷充分與必要條件
一、定義法
對于“?圯”,可以簡單的記為箭頭所指為必要,箭尾所指為充分。在解答此類題目時,利用定義直接推導,一定要抓住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的四種關系的定義。
例1已知p:-2
分析條件p確定了m,n的范圍,結論q則明確了方程的根的特點,且m,n作為系數(shù),因此理應聯(lián)想到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然后再進一步化簡。
解設x1,x2是方程x2+mx+n=0的兩個小于1的正根,即0
而對于滿足條件p的m=-1,n=,方程x2-x+=0并無實根,所以pq。
綜上,可知p是q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
點評解決條件判斷問題時,務必分清誰是條件,誰是結論,然后既要嘗試由條件能否推出結論,也要嘗試由結論能否推出條件,這樣才能明確做出充分性與必要性的判斷。
二、集合法
如果將命題p,q分別看作兩個集合A與B,用集合意識解釋條件,則有:①若A?哿B,則x∈A是x∈B的充分條件,x∈B是x∈A的必要條件;②若A?芴B,則x∈A是x∈B的充分不必要條件,x∈B是x∈A的必要不充分條件;③若A=B,則x∈A和x∈B互為充要條件;④若A?芫B且A?蕓B,則x∈A和x∈B互為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三、逆否法
利用互為逆否命題的等價關系,應用“正難則反”的數(shù)學思想,將判斷“p?圯q”轉化為判斷“非q非p”的真假。
例3(1)判斷p:x≠3且y≠2是q:x+y≠5的什么條件;
(2)判斷p:x≠3或y≠2是q:x+y≠5的什么條件。
解(1)原命題等價于判斷非q:x+y=5是非p:x=3或y=2的什么條件。
顯然非p非q,非q非p,故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
(2)原命題等價于判斷非q:x+y=5是非p:x=3且y=2的什么條件。
因為非p?圯非q,但非q非p,故p是q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點評當命題含有否定詞時,可考慮通過逆否命題等價轉化判斷。
高二年級數(shù)學整冊的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