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體會5篇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更加豐富的還原了那個時代和人物。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fā)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于總結經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欲望推動的,眾多的欲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為生,后覺得植物也不錯,于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沖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么辦?”“在地上怎么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沖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的時刻,因為那時人常常挨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說,就是人的需求還處于最低層——生理需求。要吃飽飯這統(tǒng)一的欲望就是團結的基石,同一團隊的人必須要相互配合才能獵取到食物。但通常這僅局限于內部,在部落與部落之間,如何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協(xié)作解決的問題,資源爭斗(搶地盤)則成了更能解決問題的手段,戰(zhàn)爭和掠奪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更高層次需求相應而生。得到尊重變成了理所當然的追求。由于得到尊重的主體必然是個人的,這種欲望徹底破壞了團結,成員之間相互沖突,出現(xiàn)了社會等級。
等級制度的確立并沒有徹底解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欲望的沖突,這種用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性力量對沖突進行緩沖,這種沖突急迫地需要解決,同時勝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夠長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實際上就是對欲望的抑制,是對欲望沖突最有效的協(xié)調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義的法律,法律則意味著工具性,這種神秘主義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兩大特性同存。神秘主義是人類思維的黑洞,是超越人類理性思維之外的東西,中間蘊涵著最強大的能量,這就是道德這個工具難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從這個黑洞里舀了一點能量出來便世界大亂,拉登沾了一點就能制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義特點就意味著對道德的理解的多樣性。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如何吃面包都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這讓今天的我們感到好笑;伊斯蘭教的婦女們個個是蒙面大俠,讓漢人望而生畏;縱欲主義和禁欲主義的爭論今天依然激烈,這說明了道德由于其神秘主義特性,無力完成對欲望的徹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秘主義的法律,而不是單純的法律,有時相反成了欲望沖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實上中華帝國從古到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美麗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shù)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著稀有罕見,然后大家都懷著萬分景仰的心態(tài)仰望海瑞,心中卻想著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xiàn)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shù)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茍且之事。
中國古代的德治,畢竟是種境界,全民景仰,只因無法實現(xiàn)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現(xiàn)在的情況是,以國家的名義公然撒謊,在大家都知道是謊言的情況下,搞政治教育,三個代表,事實上連統(tǒng)治者自己也知道是個謊言,公然推行與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實為世界奇觀之最。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歷史滄桑,到頭來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逝在我們目光盡頭。這本書告訴人們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任何人的生活、權力都是沒有保障的。所以我們期望有為萬世開太平的圣者出現(xiàn)改造我們國家的根本問題--“體制”。
整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作者黃仁宇先生由于為了寫一個論文從此結緣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讓讀者對歷史長勝了濃厚的興趣。在書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無奈,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這體現(xiàn)出了皇帝的苦惱。由此,萬歷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團慪氣,但他應該知道,實際上文官集團的力量是一個皇帝難以約束的。我終于知道,一個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萬歷少年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勵精圖治,打算開創(chuàng)一個“萬歷中興”,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于無法忍受。而立儲之事就成了他的一個爆發(fā)。他終于在這件事上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讀到張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態(tài)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后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清算張居正的行動中,凡是和他有關的人都受到牽連,不是流放邊關就是把官回鄉(xiāng),其中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繼光是一個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脫歷史的慣性發(fā)展,它便是犧牲品。戚繼光和張居正一樣是很有作為的,戚繼光發(fā)明的戰(zhàn)法確實令人驚嘆,這讓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發(fā)明了各兵種協(xié)同作戰(zhàn),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將軍炮,在當時也有一定的應用,但是他們哪里知道,西方國家已經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這一年正值西歐歷史上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
黃仁宇先生認為;國家如是等等的問題,其癥結到底何在,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認真考慮的。筆者以為,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本書力圖使歷史專題的研究大眾化,因而采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書中所敘,不妨稱為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因為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歷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可以功德圓滿。即使是側面提及的人物,如馮保、高拱、張鯨、鄭貴妃、福王常洵、俞大猷、盧鏜、劉廷,也統(tǒng)統(tǒng)沒有好結果。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黃仁宇先生是一位我很喜歡的歷史學家,喜歡他細致冷靜的筆觸,喜歡他顯微鏡下的大歷史觀,喜歡他對歷史技術性的剖析,喜歡他描述時理性、同時又富有人情味的操作?!度f歷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我只是他萬千讀者中普通的一員。王朔先生在他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中開篇就提到“說來慚愧,《萬歷十五年》這本寫于1978年、1982年即在大陸發(fā)行并引起強烈反響的書,我在93年、94年才知其名,95年才得于一觀?!倍沂?000年時得聞其名,真正與其結緣已是六年之后的事,屆時《萬歷十五年》已經再版21次。三年之后,提筆想寫點什么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它真的是好評如潮。面對如此多名家的書評,我真正感覺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了,好在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萬歷黃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皇帝生涯的前10年里,他只是一個象征性的權威,凡事依大學士張居正而行。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處于統(tǒng)治危機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現(xiàn)了短暫的復蘇和繁榮,當時太倉的積糧可支用10年,國庫錢財多達400余萬。20歲親政以后,萬歷皇帝也曾有一段時間勤于政務,曾經組織三次大征。但后期他怠于政事,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以至于“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數(shù)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怠政是萬歷皇帝對朝野上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黃仁宇先生說:“他(即萬歷皇帝)身上的巨大變化發(fā)生在什么時候,沒有人可以做出確切的答復。但是追溯皇位繼承問題的發(fā)生,以及一連串使皇帝感到大為不快的問題的出現(xiàn),那么1587年丁亥,即萬歷十五年,可以作為一條界線。這一年表面上并無重大的動蕩,但是對本朝的歷史卻有它特別重要之處?!?/p>
《萬歷十五年》分七個章節(jié),敘及六個主要人物:萬歷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有的身敗兼名裂。這種情形實不是某個人性情能力導致的成敗得失,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成為了其的犧牲品?!度f歷十五年》文末總結,“1587年,是為萬歷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萬歷十五年》采取傳記體的鋪敘方式,以人物為中心,選取不同的角色來代表當時社會的不同階級,濃縮了明代中晚期社會結構,也濃縮了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這種描述方式使歷史專題的研究變得大眾化,讓原本枯燥、單一、專業(yè)性極強的學術專著成為每一個人都能讀懂的文章,每一個人都為之吸引的故事。六個主要人物,七個章節(jié),看似個各各獨立卻有一條主線一脈相承。而作者對明代社會及社會制度的分析,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及社會制度的分析緊緊圍繞這條主線,在每個章節(jié)中緩緩展開、娓娓道來,潛移默化中打動著讀者。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4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先生并非如傳統(tǒng)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而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后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于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我不是學歷史的,所謂“門內看行道,門外看熱鬧”,在熱鬧之余,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一時感慨萬分,以求一吐為快。
一 歷史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為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fā)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于總結經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欲望推動的,眾多的欲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為生,后覺得植物也不錯,于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沖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么辦?”“在地上怎么睡啊?……,這些反對和贊成沖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的時刻,因為那時人常常挨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說,就是人的需求還處于最低層——生理需求。
要吃飽飯這統(tǒng)一的欲望就是團結的基石,同一團隊的人必須要相互配合才能獵取到食物。但通常這僅局限于內部,在部落與部落之間,如何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協(xié)作解決的問題,資源爭斗(搶地盤)則成了更能解決問題的手段,戰(zhàn)爭和掠奪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更高層次需求相應而生。得到尊重變成了理所當然的追求。由于得到尊重的主體必然是個人的,這種欲望徹底破壞了團結,成員之間相互沖突,出現(xiàn)了社會等級。
二 道德
等級制度的確立并沒有徹底解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欲望的沖突,這種用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性力量對沖突進行緩沖,這種沖突急迫地需要解決,同時勝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夠長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實際上就是對欲望的抑制,是對欲望沖突最有效的協(xié)調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義的法律,法律則意味著工具性,這種神秘主義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兩大特性同存。神秘主義是人類思維的黑洞,是超越人類理性思維之外的東西,中間蘊涵著最強大的能量,這就是道德這個工具難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從這個黑洞里舀了一點能量出來便世界大亂,拉登沾了一點就能制造“9.11“。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義特點就意味著對道德的理解的多樣性。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如何吃面包都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這讓今天的我們感到好笑;伊斯蘭教的婦女們個個是蒙面大俠,讓漢人望而生畏;縱欲主義和禁欲主義的爭論今天依然激烈,這說明了道德由于其神秘主義特性,無力完成對欲望的徹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秘主義的法律,而不是單純的法律,有時相反成了欲望沖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實上中華帝國從古到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美麗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shù)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欲。
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著稀有罕見,然后大家都懷著萬分景仰的心態(tài)仰望海瑞,心中卻想著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xiàn)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shù)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茍且之事。
中國古代的德治,畢竟是種境界,全民景仰,只因無法實現(xiàn)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現(xiàn)在的情況是,以國家的名義公然撒謊,在大家都知道是謊言的情況下,搞政治教育,三個代表,事實上連統(tǒng)治者自己也知道是個謊言,公然推行與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實為世界奇觀之最。
總結:當?shù)赖伦兂芍e言的時候,對欲望的抑制無能為力的時候,何不撕掉這層厚厚的包袱,以獲新生?欲望是動力,過分地抑制欲望,也讓一切都變得死氣沉沉,自春秋戰(zhàn)國之后,中國從此敗落,蓋為此。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5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就不僅僅是超出我自身能力的30%了,在此之前除了唐太宗本紀宋美齡全紀錄之外我就基本沒有讀過任何與歷史相關的書籍,中國的沒有,外國的就更沒有了。我是個外文盲,外文音譯過來的名詞記起來特別困難,所以看得很少很少。
神奇的是這本《萬歷十五年》雖然閱讀周期間隔較長,但真正集中看下來的時間加起來應該還算比較短的。當然,這個“快速閱讀”的感覺讓我在翻完最后一章看到其他學者所寫的評論后有些許不安——我是不是看漏了什么?有哪些信息是我在閱讀當下沒有提煉到的?
可一時半會兒我還不太想看第二遍。于是讀后感的梳理工作就從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寫起。
這本書選取了公元1587年中國明朝的七個人物——皇帝、首輔、官僚、將領以及一個思想家?并以這七個人物為引子從上至下的描述了明代社會各個領域所存在的各種現(xiàn)象,并于其中闡述了作者自己對于政治、經濟及軍事等等領域的思考。
史學家,見微知著。人物相,眾生相。
作者仿佛先知般的展現(xiàn)了我們這個年代從未見過卻又似曾相識的一個處在某種社會制度盡頭的國家究竟是何種模樣——百足之蟲,未死先僵。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關于海瑞的描寫。需要說明的是我雖明白歷史絕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論調,但仍多年深受“贏家抒寫歷史”版本的荼毒。比如像海瑞這樣一個以清廉嚴政著稱的正面官員形象,作者給予了“傳統(tǒng)”教材中鮮有的評價——“古怪”。這令在我初次看到時感到十分的訝異。
“古怪”在放在這里主要意味著——“不合時宜”。也就是書中所寫——“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是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為什么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海瑞之所以能夠做到“嚴格”,根本原因是在他心目中所秉承的“律例準則“極為清晰,但這個”履歷準則“基本皆是出自于”四書“的訓示,及其所延伸的個人對于善、惡的”直覺“。而他“這種服務于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實際作用至為微薄”也正是因其”個人道德職場,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所以,這種幾乎全權依靠個人自覺修養(yǎng)的做法,沒有一個標準統(tǒng)一且更為強大的約束力加持他人誰能習得?而又如何習得?
回過頭來說,何謂“時宜”?拆解一下即為個人所處的時代,當前時代的社會制度,當前制度下的組織技術乃至物質文化需要。海瑞“將洪武皇帝提倡的原則奉為金科玉律”,為官期間又慣以綱常善惡代替“成約”行事——“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的力量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笨吹竭@里有沒有覺得有種熟悉的感覺?號召女性回歸家庭,鼓勵生育二胎,以及前不久央視那個“彩衣娛親”的公益廣告......歷史往往都有著驚人的相似,而這樣看來以史為鑒真心不是憑空說說而已。
說到家庭,海瑞曾結過三次婚,前兩位夫人皆因與“婆婆不和”被休身出戶,第三位夫人早逝。按照心理學中原生家庭的理論挖掘挖掘這其中的悲劇根源應該很有意思。結合其官場上“膠柱鼓瑟”般的履行職責甚至犯言直諫的表現(xiàn),你能肯定說這不是另一只中國古代版俄狄浦斯的化身?
想起某次課堂上的爭辯,導師引出世人皆凡人,都擁有善惡兩面。臺下立刻有人不服舉出孔子海瑞甘地等等古今中外的先賢做例子,導師耐心解釋道,這些“圣人”把“善”留給了大多數(shù)人,而把“惡”留給了身邊最親近的人。于是眾人低頭默默思忖間四座啞然無聲......
事后再想想,我們膠著于人性深處一定擁有“惡”的一面與執(zhí)著于尋找的“圣人”時的那種心態(tài)其實并無二致,但凡陷入“絕對”圈圈中的同時,我們也就等于框死了自己。執(zhí)惡如何?執(zhí)善又如何?一個人活在世,終究擺脫不了他所誕生的社會,所成長的環(huán)境,所“被傳承“的思想和意識,正所謂”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人性的復雜程度又豈可是為善與作惡這么簡單的標簽可以概括的。而在現(xiàn)實中與人交往,彼此合力構筑默契與信任,那又需要經年累月花費多少抽絲剝繭般的細膩、耐性與熱忱。也不知是否正因如此才有佛家出來將世人于這繁雜繚繞的虛妄表象中度化,將世間的眾生百態(tài)剝離的只留下一個個單純的內核以及無數(shù)的”善行“與”惡行“......
海瑞一生清貧無子,牢牢守住了“忠孝廉儉”的聲名。——古人對于“聲名”的追求,卻又是令我感到驚詫的另一處。書中描寫過當朝官員會因力諫天子被批判為“嘩眾取寵”。即在那樣的年代里人們竟然甘愿冒著失去性命的風險去掙得一個在歷史上的聲名。這點的確令我有些難以想象。但若換個角度想想,千年大國,假借儒術的維穩(wěn),這些忠臣飛蛾撲火般的做法,也很難說是不是對一個泯滅掉個性的民族一種極致的反抗。
海瑞的廉儉和自制在當今社會仍然是被用于宣傳和歌頌的品質,但回歸現(xiàn)實生活,作為一個擁有著血肉之軀的個體,他有著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思維局限。當然,這也幾乎是每一個存活在世的個體所同樣需要面對的現(xiàn)狀。我們在為其所處時代的沒落感到惋惜的同時,也應冷靜反觀自己所處的社會當下走到了哪里?而未來又將要走向哪里?
寫到這里想起前幾期《奇葩說》,黃執(zhí)中帶有人本主義價值體系的辯詞引得觀眾垂青卻令高曉松在內一部分參演者感到恐慌。但即使拋卻辯論者被賦予的立場,其實也真的大可不必如此敏感。借用心理學反向成型的觀點——“過度的禁止等于提倡。”對于某一件事情感到恐慌,其實往往是因為在內心里已經將這件事情進行過逼真的預演,同時對于這件事發(fā)生的可能性也給予過相當分量的肯定。那么既然都是真實的可能,為什么我們不能攤開了說明白,思考過后再來做選擇呢?比如超級英雄那一期,“偉大”這件事本身也可以被“討論”,這本身就是一個時代成熟的標志。現(xiàn)場的高票并非簡單蒙昧或是跟風,是對過度宣揚的一方觀念習以為常的麻木,也是對壓抑過久的另一種真實觀點新鮮出爐的欲渴。但需要相信的是,在這種.種之后,一定會有思辨,一定會有選擇。所以,沒有必要在現(xiàn)實還沒邁開腳步的之前就擔憂前路二次元的陷阱。
我們說進步,正是源于對于自身局限的時時覺察,以及對于現(xiàn)有的和未來的可能性永不休止問詰。
而在這一切之后又是什么?我想,應該是全然明了的一種釋然。重新審視這些歷史人物,我們不會因其情懷與修養(yǎng)被時代辜負而陷入長久扼腕,也不會再譏誚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愚勇。寬容和原諒的基礎是理解,但其實理解到了,也就不所謂寬容和原諒了。這些歷史上的人和事,終究成為了可有可無的一種存在,而曾經因其所起的種.種情緒就如同窗欞間的一抹薄塵,你知它來自于空氣,拂去與否,已然無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