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三學習方法>高三歷史>

清朝歷史有哪些有趣的事

時間: 淑娟0 分享

歷史敘述過去,但是這個過去乃是現(xiàn)在的歷史。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清朝歷史,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歷史(一)

清朝男子的辮子多久洗一次眾所周知,在我國史上一直有著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說法,所以在古代無論是女子還是男子都保留著自己的頭發(fā),清朝的男人就有著很長的辮子。事實上清軍初入中原時,曾頒發(fā)了剃發(fā)令,命令所有占領區(qū)的平民都要剃掉一部分頭發(fā),只留一個長辮,若有人不遵從法令,就處以死刑。也就是說那些選擇投降的明朝人也必須要剃掉頭發(fā)來證明自己臣服。然而在那個年代剃發(fā)可是不孝的象征,而不孝是古人最難以接受的事情。

清朝入關已成必然,所以人們也不得不從,但根據(jù)清朝頒布的剃發(fā)令頭頂部分的頭發(fā)是不允許剃掉的,那么經年累月之后可想而知他們的辮子有多么的長。而且我們可以很輕易的想到背著那么長的頭發(fā)非常的不方便,要知道那時的人們幾乎每天都是需要勞作的,頭發(fā)一甩一甩的肯定很耽誤事。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一些影視劇中了解到,因為影視劇中經常出現(xiàn)農人把頭發(fā)纏在脖子上的畫面。

那么問題來了,清朝男子的辮子該多久才洗?他們的辮子到底有多臟?關于清朝人的頭發(fā)曾一度引起西方人的興趣,甚至還有一個來自英國的傳教士專門記載過關于清人頭發(fā)的事情。事實上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很多清人已經認識到了清朝的落后,所以很多出外游學的清人都把自己的長發(fā)給剪了,在穿著方面也在向西方靠攏,但是那些一直生活中清朝統(tǒng)治下的百姓仍然沒有拋掉那些迂腐的觀念,甚至在他們看來這是不道德的,是對祖先的背叛。

英國傳教士的比喻令人作嘔,根據(jù)傳教士的記載,當時的清朝極度落后,女人裹腳纏足、男人留著特別長的辮子,那些達官顯貴的頭發(fā)看著還沒什么,整齊干凈,但那些地位低下的百姓的頭發(fā)卻大多滿是污垢,稍微一靠近就能聞到特別強烈的惡心氣味,如同老鼠窩的味道那樣。對于富人處理頭發(fā)自然是很輕易的事情,但那些家境貧寒的人能夠保證一家溫飽問題就已經很難了,又怎么會有心思去處理自己的頭發(fā)呢?再加上他們都要為了生計勞碌奔波,每天流出的汗水何其之多,時間久了肯定就會有很大的氣味。

而且到了冬天的時候,天氣寒冷,他們幾乎不會在這個時候洗發(fā),那他們多久才洗一次頭發(fā)呢?一年中他們幾乎只有在天氣暖和的那很短的時間洗洗頭發(fā)。當然了,如今的社會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發(fā)型也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男人留長發(fā)已經成為了歷史,相反對于現(xiàn)時代的人來說若是碰到有一些男人留長發(fā),反而會覺得非常的奇怪。不得不說世間風云變化,真的是奇幻莫測啊。

清朝歷史(二)

清朝之前的漢人是什么發(fā)型

最近各種宮廷劇層出不窮,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清朝的故事作為素材。比如最近紅遍大江南北的延禧攻略,以及如懿傳,這兩部劇說的都是清朝的故事。清朝這個朝代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的服飾和頭型都極其有特點。就說女人吧,無論是皇后,嬪妃,還是宮女,她們的頭型都是辮發(fā)盤頭或是包頭,穿的都是樸素大方的旗袍。

我們再來看一下男人,無論是皇帝,阿哥,還是大臣,他們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后面那一條長長的辮子,而且他們的辮子只在腦袋的后面,除此之外整個前面都是沒有頭發(fā)的。那么我們不禁想,難道清朝之前,漢族人都是這樣的發(fā)型嗎?說出來你或許不相信,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當然不是這樣,我們也看過其他的古裝電視劇,比如隋唐時期的,兩宋時期的,那時候古代男人的頭型也不是這樣的,為什么只有清朝是這樣的呢。我們都知道,清朝并不是一個漢族統(tǒng)治的王朝,他們的政權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著,這個時候為了約束漢族人,所以才特意規(guī)定了男人要留這樣的頭型。那么在清朝以前男人都留什么樣的的發(fā)型呢?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此之前,男人和女人一樣留著長長的的頭發(fā)。只不過每個朝代都有統(tǒng)一的發(fā)型,并不像女人那樣可以有多種花樣的頭型。

我們在看隋唐時期的電視劇時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作為孩童還是成年之后,古代男人都是在頭上有個高高的發(fā)髻,然后用簪子插住。只不過是根據(jù)地位以及官位的不同所佩戴簪子的材質和款式不一樣罷了。而且在古代,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都要行成年之禮,對于女子來說意味著她已成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可以婚配了。

對于男子來說除了可以婚配之外,還意味著他已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并且在這時候男人的頭發(fā)被高高盤起,以后無論什么原因,都不可以散著頭發(fā)見人,也不可以對頭發(fā)進行修剪。因為古人崇尚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這種思想,所以必然會對自己的頭發(fā),身體倍加愛惜,自然也不會修剪頭發(fā),否則視為不孝。

這時候如果有人觸犯了法律,對他的一項懲罰就是解開他的發(fā)髻,讓他散發(fā),然后在臉上刺青。這對人來說是一項極大的侮辱。直到男子去世后,頭發(fā)才會被散開,我們可以想象,他們成年之后便沒有修剪過頭發(fā),那么他們的頭發(fā)肯定不只到腰際。

我們常說長發(fā)及腰,現(xiàn)在很難看到有那么長頭發(fā)的人,在古代不要說女子了,就連男子都能達到這個標準。不過這種頭型還是很美的,若是男子本就生的形貌昳麗,再穿上工工整整的長衫,加上打理的一絲不茍的發(fā)髻,遠遠望去風度翩翩,光是看著就覺得賞心悅目。相信大家聽了小編的講解,也都知道在清朝以前,漢族人的發(fā)型了吧,你們是怎么看待的呢?

清朝歷史(三)

揭秘清朝官員上朝前為什么不能吃喝清朝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有很多習慣跟漢人不一樣,其中清朝的官員餓肚子上朝這個習慣,和我們現(xiàn)在每天要吃早飯的習慣截然不同。

那么在非常注重養(yǎng)生的古代,為什么上朝的官員要餓著肚子呢?吃飽了上朝不行嗎?

首先來看看上朝的時間吧,在清朝不是每天都要上朝的,一般大朝會如元旦,萬壽節(jié),冬至等節(jié)日,在京官員全部要參加,而常朝就是五天或者十天一次,一般的上朝就是指的常朝,參加的有三位一品大學士,二品的六部尚書,三品的六部侍郎,作為督察的御史和六部給事中,加起來在京城的也就有三四十人夠資格上朝。

而其余的每天都會召見一些比較重要的大臣叫做御門聽政,康熙時期以大學士為主,到了雍正后,主要的大臣是軍機大臣,具體的上朝時間是每天五更上朝,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5點到七點之間。

有時候家住的比較遠或者皇帝跑到京城外的頤和園居住了,許多官員為了能在上朝時間之前到達,必須要半夜起床,皇帝到達之后,朝會開始。

當時在大殿里的只有地位比較高的親王和重臣,其余的都在殿外。

而且上朝的時候,從穿衣到站立的位置舉手投足之間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如果有不合規(guī)矩的行為,也就是交頭接耳,咳嗽,吐痰等都會被言官給記下來,受到一番彈劾。

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科學研究,人體的消化系統(tǒng),在上朝的這段時間,剛好是人有三急的時間。在清朝宮女身上有異味尚且是大不敬之罪,更別提在上朝的時候想要去上廁所了。因此再急也要憋著,這其中的難受滋味可想而知。

實在憋不住不是尿褲子就是拉肚子,皇帝不治你大不敬之罪,在讀書人看來也是有辱斯文,難免被人鄙視,不但會受到言官的彈劾影響升遷,傳出去也會成為很多人的笑柄。再說了,皇宮內也沒有公共廁所。

因此,清朝的大臣寧可餓著肚子上朝。

在《清史稿》就曾經記載過,清朝的大臣上朝之前不但不能吃東西喝水,還要排空屎尿。

而為了可以有體力堅持過上朝時間,不會突然因為餓肚子暈倒,一般都會口含人參。其余的像是口渴,肚子餓等都可以在上朝之后再解決問題。

清朝歷史(四)

清末地圖學家鄒代鈞生平經歷 鄒代鈞著作有哪些?清末地圖學家鄒代鈞簡介:鄒代鈞生平經歷是怎樣的?鄒代鈞著作有哪些?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清末地圖學家鄒代鈞簡介

鄒代鈞,(1854~1908年4月8日)字沅帆,又字甄伯,湖南新化人(今湖南隆回境內)。生于咸豐四年(1854),卒于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六日(1908年4月8日)。

鄒代鈞是中國清末地圖學家,中國近代地圖學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外彩色地圖銅版印刷的創(chuàng)史人。曾教過光緒、宣統(tǒng)兩代皇帝的書;祖父漢勛學問廣博,擅長地理沿革,他受其影響,自幼愛好史地。

鄒代鈞生平經歷

一、幼年生活

光緒十一年(1885)秋以隨員身份出訪英、俄,歸國后于1896年在湖北武昌創(chuàng)立輿地學會,從事地圖譯繪工作。編繪地圖多用圓錐投影法,并標明比例尺。

輿地學會共譯繪中外輿圖700多幅,推動了中國近代地圖事業(yè)的發(fā)展。還在學校教授地理課程,著有《西征紀程》、《湖北地記》、《中國海岸記》等。

鄒代鈞自幼受家風熏陶, 精研史地, 通測繪學。光緒五年〈1879年〉補縣博士弟子員。謹遵父鄒世繇之命,蒐輯乃祖鄒漢勛之遺著, 千里迢迢,謁左宗棠于甘肅酒泉軍次,求為校訂。

宗棠以代鈞為故人之后,“ 喜甚, 畀以剞劂之資, 飭代鈞還山???。訖事,代鈞仍以父命奉遺書來金陵, 乞余為敘。”〈左宗棠 :《鄒叔子遺書序》〉

二、出訪英俄

光緒十一年(1885年),經兩江總督曾國荃推薦,隨太常寺卿劉瑞芬出使英俄。正逢英帝國欲爭哲孟雄〈即錫金〉為印屬小國,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郵資劉瑞芬與英人交涉,劉召集隨員商議,諸人相顧無語,獨代鈞引古證今, 論述哲孟雄與西藏的歷史的淵源,證其不屬印度,使館參贊英人馬格里支持代鈞的意見,”代鈞系地理學家, 其言鑿鑿,如據(jù)以譯復英外部, 保證萬無一失。"

劉瑞芬采納了馬格里的意見,英外部果無詞以對。但清庭昏瞶,喪權辱國,結果還是英國侵占了哲孟雄。代鈞在公余之暇,遍購歐美諸國地理圖冊書籍,潛心研究,發(fā)現(xiàn)了我國地圖的經緯度與地球上的實際里數(shù)不相符 (即"度里相差")的原因,是因為當時中國地圖測繪上所用的尺不準確的緣故。

他認為要糾正這個問題, 必須象西方一樣以地定尺,有了準確的尺,才會有準確的故。從而確定以法國的邁特〈米突尺〉來制造出一種在中國專門用于測繪地圖的尺。

根據(jù)他的計算,中國輿地尺為邁特的一百萬分之三十萬八千六百四十二,即0.308642邁特。從此, 我國繪制地圖,才有了標準尺寸。

代鈞隨使英俄歸國,被薦為會典館纂修。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又電調他兼任湖北全省地圖測繪事宜。

三、輿地學會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在陳立三、汪康年、吳德瀟等維新派人士的贊助下, 獨資在武昌巡道嶺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地理學會——輿地學會。 后張之洞開譯書局, 仍留代鈞負責海國地圖的編輯,,1898年1月,湖南維新派人士熊希 齡、譚嗣同、唐才常等在六堆子教廉堂聚會,成立政治學術團體南學會。

學會推皮錫瑞、黃 遵憲、譚嗣同、鄒代鈞等主講,并創(chuàng)辦《湘報》。清末著名思想家郭嵩燾的公館養(yǎng)知書屋也在六堆子,其房屋現(xiàn)均不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管學大臣張百熙奏以代鈞任編書局總纂兼學務處提調官。次年任《欽定書經圖說》纂修兼校對官、書成,開任分省補用直隸州知州。

張之洞辦兩湖書院,聘代鈞為地理教席。后張之洞調任軍機大臣,兼管學部,代鈞補員外郎,遷參事廳行走,均以病辭。后又被薦為京師大學堂地理總教習。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編繪《江蘇全省輿圖》,甫脫稿,即病逝于武昌。

四、突出貢獻

代鈞創(chuàng)辦輿地學會,克盡篳路藍縷之功。后雖往來京滬湘漢,服官四方,仍以圖局自隨,編繪中外總圖分圖千余幅。所繪地圖, 由于取材于中外名圖或實測地圖,又采用新法編繪。

同時,對于制圖所依據(jù)的資料,包括中外名圖,均進行了審核、修訂、選譯。印刷則用新式的爛銅版法,此法據(jù)說是代鈞派其族弟鄒繼篤假裝啞巴, 在日本印刷所秘密學來的。

因而,鄒氏地圖精審、清晰、美觀,享譽于一時,為中外各方所重視。當時參加輿地學會工作的有鄒世可〈伯宗〉、永良〈易卿〉、永?!礋ㄍァ档热?。

鄒代鈞死后,其學生周震鱗(字道腴)以老師身后蕭條,遂出面與清政府交涉,由學部價購輿地學會地圖圖片和測繪儀器。

輿地學會亦改為陸軍輿地學會,即湖北軍事測量局之前身。所得價款作回鄉(xiāng)安葬代鈞和遺屬贍養(yǎng)的費用。代鈞族侄鄒永暄慨鄒氏地學頓衰,鄒氏地圖不復見于世,乃憤而繼之。

鄒代鈞著作有哪些?

1903年出版了由鄒代鈞主編的《中外輿地全圖》,它是我國公開出版的最早的一本(教學)地圖集。清末,由鄒代鈞任總編纂的“大清會典館”,1898年出版有全套《大清會典圖》44冊,及鄒收藏的1851年(咸豐七年)由譚光榘、李兆洛編的《皇朝一統(tǒng)輿地全圖》、1863年(同治二年)編的《皇朝一統(tǒng)輿圖》等是清末名著。

鄒代鈞有關地理學的論著《上會典館書》、《湖北地圖測繪章程》, 對測天度、測地面和繪圖都有詳盡而慎密的論述, 提出了當時適用的測繪地圖的準則。

代鈞既發(fā)揚了乃祖漢勛的地學思想, 又善于嘗習和吸收西方地學理論和繪圖經驗熔中西于一爐, 把我國地圖繪制的實踐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代鈞勤于著述,有《光緒湖北地紀》二十四卷;《京師大學堂中國地理講義》六卷, 《直隸水道記》二卷 ;《中國海岸記》四卷 ;《會城道里記》二卷 ;《中俄界記》三卷 ;《蒙古地記》二卷 ;《日本地記》四卷;《西域沿革考》二卷 ;《西圖譯略》十二卷; 《英國大地志》十卷;《西征紀程》四卷; 《中外輿圖》六十八幅; 《湖北全省分圖》(1908)、《湖南全省分圖》;《西藏全圖》、《皇朝直省圖 [輿圖]》(1903)(1907)、《西征紀程》等。

清朝歷史(五)

清朝鐵帽子王發(fā)展歷史鐵帽子王都有誰?清朝鐵帽子王簡介:鐵帽子王發(fā)展歷史是怎樣的?鐵帽子王都有誰?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清朝鐵帽子王簡介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yōu)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zhàn)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于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穩(wěn)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鐵帽子王發(fā)展歷史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后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努爾哈赤時期,視八旗為私產,以嫡出子孫如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岳托、豪格等分領各旗,其弟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濟爾哈朗也先后領有一旗,稱為大貝勒、和碩貝勒、旗主貝勒等。貝勒即“王”的意思,當時,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貝勒稱呼、待遇也尚不明確和統(tǒng)一。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正式頒行封爵制度。這年四月,皇太極下旨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岳托為和碩成親王(后坐事降為貝勒,崇德四年去世,追封克勤郡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貝勒。

這次分封有親王、郡王7人,貝勒2人。另外,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原為貝勒,此前一直臥病,當時未能封王。就在皇太極分封諸王后一個月有余,薩哈廉病逝,皇太極前往祭奠,“入哭者四,悲慟不已”,隨后追封他為穎親王。此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后來所謂“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

順治元年(1644)十月,順治帝登基,冊封多爾袞、濟爾哈朗輔政叔王,復豪格親王爵位,冊封先前坐事降級為郡王的阿濟格和多鐸為親王,封岳托之子、多羅貝勒羅洛宏為多羅衍禧郡王,封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這次分封中新增加的是碩塞,順治八年又以軍功被晉封親王。碩塞死后,其爵位由子博果鐸承襲,改稱莊親王。

即使有了這兩次正式封爵,但清朝也仍未明確這些宗室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以后各王爺貝勒的爵位或黜或降或改,其級別、名稱還多有變更。所以,清初諸王的爵位在傳承過程中,變動不居,沒有制度化。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之機會,乾隆皇帝恢復諸王最初封號,并將爵位世襲罔替的制度明確頒行。

乾隆此次恢復清初諸王爵位名號的原則,一是凡有爵位名稱變遷者,以各王去世時的爵位名號為準;二是后世子孫偶有錯誤以致降爵者,仍恢復原來爵位;三是凡生前犯謀逆一類的嚴重錯誤而被削爵、降爵、處死者,或后人因嚴重錯誤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復。

也就是說在乾隆之前,各“鐵帽子王”的爵位或降或削,并沒有同時存在過。直到乾隆帝給他們厘清世系,恢復爵位名號,清初八大宗室王爵世襲罔替之制終于明確,“八大鐵帽子王” 的俗稱也才終于形成。

鐵帽子王都有誰?

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輔國將軍以上還分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

一般情況下,因為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也就是俗話說的“鐵帽子王”。因為恩封爵位者則多屬世襲遞降,但在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

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

惟有12大“鐵帽子王”因為其祖先功勛卓著,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后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zhàn)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另外四位屬于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后期在穩(wěn)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如何評價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好是壞,需要將其置于中國歷史和清朝歷史的具體環(huán)境中去分析。

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tǒng)政治。

《清文獻通考》將宗室爵位之封列入“封建”條目,意味著將其類比為中國傳統(tǒng)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周代以來,分封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但受封者封藩就國,往往擁兵自重,形成對抗中央的勢力,更多是扮演一個造成割據(jù)戰(zhàn)亂的消極因素。

與以往相比,清朝的封爵制度對諸王的約束顯得簡約而嚴厲。宗室諸王有封號而無封地,亦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不得隨意離開,他們不能到地方任職,無法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宗室王公的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wèi)等全部納入國家統(tǒng)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guī)定給予。

而且,清代宗室封爵,除非有特旨可以世襲罔替者,一般其爵位都只能逐代遞減,待遇逐漸降低,使國家財政負擔不致過重,也徹底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勢力的各種潛在因素。

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清初宗室諸王對中央的威脅不在于裂土分封,割據(jù)一方,而在于對八旗各旗當作私產加以控制,各擁旗眾,可與中央分庭抗禮。

在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隨著部眾日繁,努爾哈赤將投附和征服的女真人逐漸整編成旗。隨著諸子侄、孫子長大成人,努爾哈赤像分家產一樣將八旗分給諸子孫。

當時后金所有軍國政務全由努爾哈赤與八旗旗主討論決定。努爾哈赤之所以這樣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死后諸子相爭,同室操戈,兄弟屠戮,希望用這種家產均分、八王共治的格局來維持政治平衡,防止個人專權。

然而,這種格局使后來繼位的皇太極受到很大掣肘,不但每天上朝處理政務時要與其他三大貝勒一起“南面而坐”,而且要先給幾位兄長施禮。

皇太極曾抱怨自己“不過一黃旗貝勒而已”。更嚴重的是,幾大貝勒各擁本旗重兵,相互間矛盾日漸尖銳,使新興的滿洲力量時常面臨分裂危機。

由此,從皇太極繼位到多爾袞攝政,再到順治皇帝親政,清初皇帝集權政治發(fā)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就是提高皇室在八旗中的地位,削弱、阻斷宗室旗主們的勢力。

不僅如此,清朝中央還極力弱化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的關系,借鑒明朝的內閣、六部等官僚制度治理國家,取代八旗旗主政治。八旗管理被納入到國家的官僚體制中,八旗不再是宗室旗主私產,宗室諸王的利益也用封爵制度規(guī)范下來。

所以,仔細梳理會發(fā)現(xiàn),乾隆時期確認的八大鐵帽子王,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豪格、岳托六人本身就是當初的旗主貝勒,至于后來分封的莊親王碩塞是皇太極之子,帝室后裔,而薩哈廉、勒克德渾一系,也是皇室的忠實追隨者。

總之,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guī)范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然而,這種封爵制度畢竟是以保證滿洲宗室貴族世襲特權為目的的,其落后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fā),民國肇建,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清朝歷史有哪些有趣的事相關文章

清朝歷史有哪些有趣的事

歷史敘述過去,但是這個過去乃是現(xiàn)在的歷史。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清朝歷史,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清朝歷史(一)清朝男子的辮子多久洗一次眾所周知,在我國史上一直有著身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大全
    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大全

    辛亥革命,是指發(fā)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tǒng)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

  • 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設計
    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設計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那么怎么設計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設計5篇范

  • 歷史故事的成語10個
    歷史故事的成語10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中國的特有的,一般都出自歷史故事,那有哪些歷史故事的成語呢?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歷史故事成語及其解釋_歷史故事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套路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套路

    高考就要到來了,很多高三學子們現(xiàn)在應該在抓破腦袋地在學習跟復習,那么關于高考歷史答題技巧及套路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考歷

47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