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錄讀后感范文5篇
《隨想錄》是巴金晚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雜文集,作者在歷史反思與自我省思中重新確認知識分子的啟蒙身份,高揚思想解放的啟蒙大旗,以“講真話”這一獨特的生命存在方式為當代知識分子樹立了典范。
隨想錄讀后感1
從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時間里陸續(xù)讀完了巴金先生664頁的《隨想錄》。他以病弱之軀寫得艱難,我則懶散地讀得拖沓。放下書卷,心里不禁有些對不起老人的感覺?,F(xiàn)在老人已經(jīng)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應為絕唱。
認識巴老是從讀小說《家》《春》《秋》開始的。時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下被覺新們的命運所吸引,一口氣就要讀完一本書,讀完了這本就想著另外一本。在那幾天中,思想完全地被溶化進小說的情節(jié)里不能自拔。時間雖然過去二十多年,但是這一景況還是清晰地浮現(xiàn)。中國有許多大文學家,他們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在我的認識里,好的作品就應當是用平淡的語言,老百姓常說的話,表達出一個時代的精神,讓人們從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現(xiàn)在有些作品,看過像一場風刮過,什么也沒有了;且不說有些文字實在讓人不知所云。
我讀過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魯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孫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紅巖》《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這樣的好作品。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處就在于,讓人覺著平實,簡樸,有意義。從巴老的《家》中,讓人看到了一個罪惡的吃人的舊世界的腐朽,自然地產(chǎn)生了向往推翻這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社會的思想。作品的偉大,不在于教導人什么,而在于讓人自然地領悟到什么。這就是巴老這類大文學家的功力之所在。
《隨想錄》中讓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對自己的反思解剖。甚至于看上來老人就是把自己的靈魂示眾,讓人們指點。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而在心靈上受到的煎熬。他曾無實在根據(jù)地批判過人,他跟風而上發(fā)過言。但他跟別人不一樣,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虛偽,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虛偽,但他又沒有辦法糾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著,也受時代煎熬著。直到十年動亂結束,他才從這種煎熬中走了出來。想不出一個文字老人,一個體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顛倒這劑毒藥后,是怎樣地掙扎著過來的。但是從他幾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樣地耐受著歲月的浸蝕,怎樣地步履蹣跚地熬過了那個時代。
《隨想錄》里讓我時時聽到回聲的話是關于說真話的。說真話,幾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講的。這讓人更深地明白,一個百歲老人用自己少有的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顫抖的筆寫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談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會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過無數(shù)的假,領受過各式的假把式,遭受過種.種假的殘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遺余力地揭露假的東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話來向讀者表達真實的情感,說明真實的情況,告訴真實的道理。我感覺到,這些似乎有些??嗦的關于說真話的真話,就是他從自己經(jīng)歷中得來的最重大、最關切、最刻骨銘心的人生經(jīng)驗教訓。所以他要反復告誡人們,就是因為過去的假的教訓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吸取,假的事例還在不斷涌現(xiàn),他擔憂假的東西會為害人們的生活,會損害我們的民族國家。事實證明了老人的擔心不是多余。當我們看到今天處處呈現(xiàn)的由非真實的思想指導下產(chǎn)生的假冒偽劣事例的時候,當我們面對不斷整治不斷出現(xiàn)變著花樣的虛假問題的局面的時候,不能不對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擔憂感到欽佩。只是這種欽佩也是苦澀的。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憶了故人,回憶了不堪回首的十年歲月。他說這是“還債”。我看到,他所說的“債”,一方面是說了錯話的虧欠,一方面是對故人的懷念,更主要的是為讀者的所表達的歉意他為他幾十年里沒有好的作品,為他這樣一個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沒能更堅強一點作出表率,也為曾經(jīng)言不由衷說過的錯話身不由己做過的錯事。由此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良心,他的可愛可敬的幼稚,他的童真。在這里,我知道一個人民作家的責任,一個人民作家的道義在那里。這和我認識的一些作家截然不同,他們能編,他們不要真實地向讀者匯報,他們只負責讓文字成為名利的符號,從來不想對讀者有什么影響,對社會有什么責任。這時候,我想起曾經(jīng)學過的一句話,為什么人的問題,還真是一個做人的原則問題。一個為人民利益的人,與一個為了自己私利的人,實在是沒有相比的地方。無論是作家,還是讀者;無論是領導,還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面前的態(tài)度,將決定這個人是一個高尚的人,還是一個卑鄙的人。
《隨想錄》讓我久久思索的,還有巴金老人寫作的艱辛。由于嚴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穩(wěn)筆,又幾次住院。但他“還債”的愿望強烈,向讀者說心里話的決心不曾動搖。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斷斷續(xù)續(xù)要寫幾個月,有時候一天只能寫出幾十個字??吹竭@些,我常常會在眼前浮現(xiàn)出老人艱難地坐在病床上拼盡全力寫下一個字的景象,不禁生出驚嘆。還是一個責任,還是在向人民,向讀者負責啊!用自己的經(jīng)歷,用自己的教訓,用自己吃過的苦,嘗過的難,從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訴讀者,告訴人民,告訴民族,告訴國家,告訴未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認識,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著書頁最后老人坐在輪椅上極目遠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著我們,注視著我們每天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他似乎在問,今天,你說真話了么;你做的事,是向著你所代表的人民負責任的么?!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將不能視事之前為我們寫下了這本《隨想錄》,特別是寫下他一生的感悟來,這樣一本書,珍貴二字,怎么著也配得上了。
讀了此書,讓我能記憶一生的也許只有一個字:真。從說真話開始,辦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責任心和良心。
隨想錄讀后感2
從1979年開始,巴金已是古稀之年,卻持續(xù)不斷,歷時8年時間完成了42萬字、累計150篇的被稱為“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的“講真話”的大書《隨想錄》五卷本的創(chuàng)作?!峨S想錄》從藝術成就上屬于一般性的日常生活感性思考和追憶性的散文隨筆,但從思想深度上具有劃時代燈塔的意義,它的高度超過建國以來任何一部巨作。
在《隨想錄》中,巴金提倡和號召人們講真話,他說:“所謂的講真話不過是講自己心里的話,講自己相信的話,講自己思考過的話。”巴金的《隨想錄》提倡人們講真話,說實話。這是因為經(jīng)歷了夢魘,一代人喪失了講真話的能力,再也不敢說真話了。十年的的教訓,講真話只能給一個人帶來數(shù)不清的麻煩,甚至是死亡的威脅,但不講真話,甚至講一些違背良心的話,卻反而能帶給一時的利益和好處。正如魯迅在《立論》中所講的,“人家孩子過滿月,大家都說祝福話,有堅持真理者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結果這個說真話的人遭來一頓痛打。”如今,我們每天都在提倡講真話,說實話,可見我們離真話已經(jīng)太遠了??档抡f,“世界上最使人敬畏的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可今天呢?我們再也不敢聽從內(nèi)心道德的呼喚——講真話,我們察言觀色,講人家愛聽和喜歡聽的話。
因為不講真話,說實話,所以我們也是健忘的。今天還有幾個人知道林昭、遇羅克以及張志新是誰呢?還有幾個人能記得她們就因為講了幾句真話而慘遭毒手呢?改革開放三十年了,可離我們也就三十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的悲劇呢?在一代人的記憶腦海中,只是歷史的一瞬間,過去的永遠過去了,凡事要一切要向前看。可我們忘記了,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一個沒有歷史的民族是可憐的,可一個健忘的民族那是可悲的。正如德國神父馬丁所說,“起初他們追殺共-產(chǎn)主義者,我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者,我沒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沒說話;然后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沒說話;最后他們奔我而來,這個時候,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一個健忘的民族,一個不懂懺悔的民族,我們很難說,十年、二十年以后,類似悲劇將不在我們身上重演。
巴金在《隨想錄》中說,“建立現(xiàn)代文學館和博物館是他的兩大心愿”。他大聲疾呼,“全社會都應記住這歷史悲劇,要講真話。”他有一個夢想,“我愿每個人都有住房,每個人都有飽飯,每顆心都得到溫暖。我要揩干每個人的眼淚,不讓任何人落掉別人的一根頭發(fā)。”這是作為“知識分子良心”老人的最美好的夢想。愿這位世紀末老人的夢想能夠實現(xiàn),愿悲劇永遠成為歷史。
隨想錄讀后感3
巴老在也被迫害過,他的愛人蕭珊也在頻繁被中病逝??伤€是“活了下來,而且還健康,頭腦也不糊涂".是他對正義的堅信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支撐著他熬過艱難的歲月,使他沒有被壓垮。
在那個時代,外國的文化和藝術大多被認為是腐朽的資本主義文化,是毒草,禁止在國內(nèi)傳播,國外突飛猛進的技術進步中國人也全然不知,中國人在一個禁錮的牢籠里做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建設世界第一的自我陶醉。
巴老一針見血地提問,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的落后,還是關起門來做“世界第一”。這是他對國家和民族前途的關注。
巴老“不為個人命運擔心”,可以忘記自己的苦難,但是他不能忘記民族的苦難和對苦難的深刻思考。
他說,40年代的納粹集中營,那些折磨人的殘酷設施還在,而有的年輕人還懷疑那曾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如果一點實物都不保留,人們就會遺忘。這是他對國家民族前途的擔憂和關注,是中國人中間的優(yōu)秀者。
在《隨想錄》中,巴老不僅反思國家和民族,反思別人,還反思自己,懺悔自己。
相對于其他人的不懺悔和部分懺悔,巴老的懺悔是徹底的懺悔,這是巴老過人的胸懷和情操。巴老在中國文壇享有數(shù)十年的榮譽,但是他謙虛隨和。他的自我介紹只有十個字:
一個小老頭,名字叫巴金。
初次接觸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個多么成熟的年齡,只是進入初中時,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他的《隨想錄》。當然大多是無法讀懂的,所以對于僅少明白的幾篇,記憶是不敢模糊的,
感動、啟示自然不必多說,然而令我吃驚的卻是當初讀《隨想錄》時的成就感和一點一滴的感悟,還是沒有絲毫的褪色。
整本書的文章我大致都過了一遍,這本書我不敢說他寫的很好,但題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錯的,尤其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稇涯铘斞赶壬愤@篇文章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魯迅在生前他的為人、做人的原則以及人品和寫作時的態(tài)度。文中說道: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小小老頭子,一個沒有派頭、沒有架子、沒有官氣的普通人。雖然魯迅先生已離開人世,可是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巴金對他的崇拜、仰慕、敬愛之情。因為魯迅先生為他樹立了一個榜樣。魯迅一生寫的全是關于真話的書,他不斷探索真理,追求進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點是他不怕承認錯誤,更不怕改正錯誤,他寫的每篇文章其實都是把心交給讀者,這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表現(xiàn)!就因為如此,巴金也同樣愿意投入并獻身于寫作,不僅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更是為了真切地來打動每個讀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靈魂、敢于承認錯誤。在整本書的后記中巴金也說自己的確欺騙過自己的感情,而且還犯過許多錯。從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對于自己犯的錯時他真誠、謙虛、質樸的態(tài)度。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魯迅先生那兒學來的,這使巴金對待人生有了一種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來的寫作上敢于敞開自己的心扉與讀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其實他是在還“心靈上的債務”,為了洗清罪過,他的傷口在流血!懷著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隨想錄》中痛苦的回憶,直到一步步逐漸深入地獨立思考。這是一個怎樣艱難的過程!
如今進入21世紀,我們同樣應該為了真理而去奮斗,不應該虛構,更不能弄虛作假??雌饋砟氵@樣做并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人,其實你已經(jīng)在無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們應該像魯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樣,學習他們敢說、敢做、敢追求的品質!在此,我還想多說一句:人死不能復生。雖然魯迅和巴金已離開了人世,但我想我會永遠記住并懷念他們的,因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就像《隨想錄》帶給了我們希望和勇氣,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卻留有余香!
隨想錄讀后感4
《隨想錄》是老舍先生的暮年之作。在這本書里,積蓄了他一生的感悟,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綿延的感染力,使自己的心境漸漸升華。以下是我讀完《隨想錄》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寫得沉重、真誠、深刻,被文學界譽為‚一部說真話的大書?。巴金因此被譽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
我認為,巴金之所以被譽為‚當代知識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對讀者的負責,另一方面是對他自身而言。 經(jīng)過十年浩劫,他開始在寫作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逐漸認識自己,開始對自己進行剖析,進行反省。他發(fā)覺自己在建國以來,沒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順,他曾無實在根據(jù)地批判過人,而在心靈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體內(nèi)的膿血,勢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在呼喚著自己的良心,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他視筆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劇痛,但他沒有放棄,于是每片每頁滿是血跡,但更多的卻是十年創(chuàng)傷的膿血。 我不禁驚嘆,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顛倒的一劑毒藥之后,是怎樣的掙扎過來的?面對自己的虛偽,他沒有選擇繼續(xù),而是選擇了自己的良心,真誠地懺悔著,仿佛在將自己的靈魂示眾,耐心地聽取世人的指點。因此,對他自身而言,他是對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說:‚一方面源于他對讀者的負責。?是我在讀《隨想錄》時自始至終最強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讀的前30篇沒有一篇是不提‚讀者?二字的。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這并不是說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說明,巴老把一切獻給了讀者,難到我會選擇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對讀者的歉意。《隨想錄》后記中有這樣幾句話,‚我覺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讀者們講真話。?‚雖然收在這里面的是‘隨想’,它們卻都是自己‘想過’之后寫出來的,我愿意為它們負責。?多么可愛的世紀老人,他在為自己的過去還債,多么慈祥的世紀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顫抖的筆尖書寫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紀老人啊! 無論是對讀者負責,還是對自己負責,巴老無疑是每個人的榜樣,敢于正對歷史敢于正對自己,正是我們要不懈努力追求的方向。
隨想錄讀后感5
巴金先生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電視臺在播放一個巴金專題節(jié)目時,出了一道征答題,問:(1)《家》、《春》、《秋》,(2)《寒夜》,(3)《隨想錄》,觀眾印象最深(或最喜歡讀)的是哪一種?那節(jié)目結束之前,熒屏右下方顯示出觀眾反饋的統(tǒng)計結果:《家》、《春》、《秋》占了百分之六十幾,而《隨想錄》僅得百分之十幾。這可以理解?!都摇贰ⅰ洞骸?、《秋》問世最早,又得戲劇、影視劇演播之利,早已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無怪乎在這項征答中,要“遙遙領先”于《隨想錄》以及《寒夜》了。 近日,91歲的賈植芳先生給出的卻是另一種答案,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個人最推崇的還是《隨想錄》,“很多人都將期間所發(fā)生的錯誤推在別人身上,李先生(即巴金)沒有,他體現(xiàn)了自己的真誠,這本書的價值很大,將傳諸后世。”
賈老的這個答案,正與巴金先生自己的想法相似,1998年巴金曾對新華社記者說過,他一生沒寫什么東西,只寫了《隨想錄》這一部作品。 筆者的第一選擇與賈老相同,也是《隨想錄》。理由能說出幾條,其中的一條是:《隨想錄》中一以貫之的“真誠”——說真話的真誠,反思的真誠,自我解剖的真誠,自我懺悔的真誠。 十年中,巴金歷盡種.種劫難,這種“受難者”的身份,能用來作為一種自我標榜的資格,甚至當作利益索取的資本;——事實上,這種“資格”和“資本”,確有不少人相當充分地利用了;——而對巴金而言,如果要說“利用”的話,他是作了相反的“利用”,用他自己在十年浩劫中的切身經(jīng)歷,來反復地反躬自問、自責、自省。他不只一次說,在“中自己“中了催眠術”,“喝了迷魂湯”,是個“奴在心者”。
”在《解剖自己》一文中,他甚至作了如此犀利的解剖—— “在那個時期我不曾登臺批判別人,只是因為我沒有得到機會,倘使我能夠上臺亮相,我會看作莫大的幸運。我常常這樣想,也常常這樣說,萬一在‘早請示、晚匯報’搞得最起勁的時期,我得到了解放和重用,那么我也會做出不少的蠢事,甚至不少的壞事。當時大家都以‘緊跟’為榮,我因為沒有‘效忠’的資格,參加運動不久就被勒令靠邊站,才容易保持了個人的‘清白’。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個時候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情況,沒有掉進深淵,確實是萬幸,清夜捫心自問,還有點毛骨悚然。” 這種“清夜捫心”的自我解剖和靈魂拷問,筆者讀之不禁怦然心動,而且也為之汗顏。巴金本來似乎無須也不該來做“懺悔者”的,然而恰恰是這位飽嘗苦難的老人,在世人面前敞開心扉,做了最為真誠、痛切的懺悔!
結果是:真誠的巴金贏得了世人的敬意,被人們視為“知識分子的良心和良知”。巴金是一面“鏡子”。面對這面“鏡子”,會照出我們自己的行狀乃至隱秘的靈魂,就看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以及像他那樣的真誠。 數(shù)月前的一個深夜,筆者無意間摁到某地衛(wèi)視的頻道,正在播一檔談話節(jié)目,兩位學者嘉賓侃侃而談,語詞慷慨激烈,其談說的內(nèi)容,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最愚蠢,最無恥的”(筆者在其中一位學者的某本書里,還看到另一個斷語:“最下流”)。這種“所向披靡”的批判,是對中國知識分子整體性的“宣判”,那么兩位學者閣下自己又置身于何處?令人稱賞的是,年輕的女主持人在節(jié)目最后也問了這樣意思的問題:假如中國知識分子都是這樣的,那么您二位呢?筆者連忙豎起耳朵,恭聽學者如何應答。學者的答詞有點“繞”,但意思還算明白:他們是不在其中的。
相關文章:
2.正能量的工作文章
隨想錄讀后感范文5篇
上一篇:丑陋的中國人讀書心得感悟5篇
下一篇:隨想錄讀書心得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