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成語是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一)
太公釣魚
商朝末年,紂(zhòu)王荒淫(yín)無度,殘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艱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紂王的胡作非為,就躲到渭水河邊過著隱居的日子。
渭河一帶是諸侯姬(jī)昌的管轄范圍,姬昌胸懷大志,很愛惜人才。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邊釣魚。他的魚鉤是直的,沒有魚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一邊說:“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人好意地告訴他這樣釣不到魚,姜子牙只是笑著說:“魚兒自己會上鉤的?!比藗兂靶λ?,他也不理會。結(jié)果這件事傳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個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請。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還繼續(xù)釣魚,嘴里念著:“釣、釣、釣,魚兒不上鉤,蝦米來搗亂!”士兵只好回去報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請,姜子牙看見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著:“釣、釣、釣,大魚不上鉤,小魚來搗亂!”大臣也只好回去報告。最后,姬昌就準備了豐厚的禮品,親自拜訪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確是一心想要尋找賢能的人,就答應(yīng)輔佐(zuǒ)他。姬昌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就封他為太公。后來姜子牙連續(xù)輔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統(tǒng)治,建立中國歷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二)
驚弓之鳥
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與魏王在京臺之下,看見有一只鳥從頭頂上飛過。更羸對魏王說:"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飛著的鳥射下來。""射箭能達到這樣的功夫?"魏王問。更羸說道:"可以。"說話間,有雁從東方飛來。當雁飛近時,只見更羸舉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隨著"咚"的一聲響,正飛著的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驚,連聲說:"真有這樣的事情!"于是,好奇地問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將空中飛著的雁射下來的'。更羸對魏王解釋說:"其實也沒什么,我猜測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你怎么知道這只大雁受過箭傷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繼續(xù)對魏王說:"這只大雁飛得慢,叫得悲。"魏王還是一臉茫然。
更羸接著講:"飛得慢是因為它身上的箭傷在作痛,叫得悲是因為它離開同伴已很久了。傷口在作痛,還沒有好,它心里又害怕。當聽到弓弦聲響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處飛。一使勁,本來未愈的傷口又裂開了,疼痛難忍,再也飛不動了,就從空中掉了下來。"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三)
七步之才
曹植是曹操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有非凡的文學才華。曹操曾幾次打算把他立為魏世子,繼承自己的事業(yè)。
曹操第二個兒子曹丕一心想當魏世子,一些擁護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說他的好話,最后終于促使曹操改變主意,立曹丕為魏世子。
為了穩(wěn)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盡方法使曹操對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隨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幾次遭到曹操處罰,從而沒有機會使曹操改變對他的看法。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繼任丞相。就在這一年,曹丕廢獻帝自立為帝(即魏文帝) 。
曹丕稱帝后,借口曹植在父喪期間禮儀不當,把他拿下問罪。這罪犯得很重,當時要被處死。在審問的時候,曹丕指責他仗自己有才學,故意蔑視禮法,接著說:“父親在世時,??淠愕脑娢模乙恢睉岩捎腥藶槟愦P。今天限你六步成詩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問你死罪!”
曹植點點頭,說:“請皇上賜題。”
“就以兄弟為題,但不許出現(xiàn)兄弟二字?!?/p>
曹植略一思付,便邁開腳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為計?;诟氯迹乖诟衅?。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來豆梗當柴燒。豆梗在鍋下呼呼燃燒,豆子在鍋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倆都是一條根上長出來的,為什么這樣狠心地煮我不輕饒?”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四)
完璧歸趙
戰(zhàn)國時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質(zhì)地優(yōu)良,因此揚名天下,成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寶。后來,這塊寶玉被趙惠文王所擁有。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聽說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機欺辱趙王。于是,秦王提起筆來給趙王寫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
趙王接到這封信件,明知這是秦王使詐,想將美玉騙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給他,他又會把此事當做借口,攻打趙國。而當時秦強趙弱,一打起仗來,趙國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趙王對此事無法決斷,因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愁得不行。
這時,有人對趙王說,平民藺相如是個飽學之士,經(jīng)常幫人解決難題,如果請他到宮殿上商議,或許能出個好主意。趙王聽說趙國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興,忙派人宣藺相如來見。
藺相如見到趙王后,就請求由他帶著和氏璧去秦國走一趟。他說:“假如秦國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那么這筆買賣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國;如果他們沒有獻城的誠意,我再把玉完整無缺地送回我邦?!?/p>
趙王雖然覺得這樣做也太冒險了,但又想不出別的主意,只好拜藺相如為使者,命他到秦國去獻和氏璧。
藺相如到了秦國,來到秦王宮中,把和氏璧雙手奉上。秦王將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勝,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換的事情。
藺相如看秦王并無獻城之意,便賠著笑臉對秦王說:“這塊美玉上有一塊瑕疵,不注意看還真看不出來,待小臣指給您看一看?!?/p>
秦王雖然狡詐,也中了藺相如之計。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處,就把美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氣沖沖地說:“依我看來,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給趙邦,只想欺辱我國,讓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話!所以我用計調(diào)回寶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腦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塊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損壞,急忙從旁勸阻。他一面表示絕不食言,一面答應(yīng)齋戒幾日后舉行迎璧大典,讓藺相如將和氏璧正式獻上。
藺相如根本信不過秦王,回到住處后就將和氏璧交給隨從,讓他將璧送回趙國。
到了秦王舉行典禮的那天,藺相如嚴肅地對秦王說:“我已派人將和氏璧送回我國,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獻與我國,我國大王一定會將和氏璧給您送來。如果不這樣,您即使把我殺死也無濟于事。因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義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只得放藺相如回國。
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蓋世奇功,趙王就將他由一介平民封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專門為君王出謀劃策。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五)
退避三舍
公元前637年。當時重耳到流亡到楚國,看到晉國公子來自己的國家,就盛情款待他。在喝酒的時候,楚成王因為開心喝得有點多,就跟重耳開玩笑,“我今天盛情款待你,等你哪天當上了晉國的國君,你會怎么報答我今天的盛情呢?”重耳聽到便說,“哈哈哈,楚成王您不是開我玩笑嗎?你們楚國地大物博,什么東西都不缺,什么寶貝君王您都見過。我都不知道該用什么東西來表示感謝呢?!背赏跻宦牪桓吲d了,“這樣,你就什么都不表示了嗎?”
重耳想了想,嚴肅地說,“這樣吧,楚王,如果到時候晉國和楚國要是打戰(zhàn)的話,我就命令我們晉國的軍(jun)隊向后退九十里來報答您。但如果我們退后這么遠,您還是想打的話,那么我會命令我的軍(jun)隊奮力攻打您的軍(jun)隊了。”這話一出口,楚成王的臣子就不答應(yīng)了,“君王,他口出狂言,把他給殺了吧!聽得我都生氣了,好大的口氣啊?!背赏鯎u了搖頭,“是我不對在先,款待了人家一下就跟他要報答。他貴為公子卻不在晉國,在外仍然有這么多的忠心臣子跟著,將來必成大器?!?/p>
幾個月后重耳帶著自己的手下們在楚國的引領(lǐng)下到了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回了晉國當上了晉文公。時間飛逝,誰還記得當時在酒宴上的玩笑話呢。又過了三年,晉國和楚國不斷強大起來,為了國家的將來兩國都想讓宋國加盟,終于晉國和楚國間開始有了沖突。打還是不打,其實楚成王是不想打的。但臣子們一直覲見,不得不答應(yīng)楚晉交戰(zhàn)。
晉國的軍(jun)隊和楚國的軍(jun)隊真有兵鋒相見的一天。心里記著當時口頭下的承諾,晉文公在打戰(zhàn)前就下令,“所有軍(jun)隊退后九十里!”這還沒打戰(zhàn)就往后退,奇了怪了啊。大家耳朵聽著腦袋里還在飛快地運轉(zhuǎn),始終不理解為什么下這樣的指令。這時狐偃就大喊,“晉文公在當時流亡的時候受到楚成王的恩待,作為報答,晉文公答應(yīng)在兩軍交戰(zhàn)之時退避三舍。我們是晉國的士兵,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退,往后退!九十里,后退!”聽罷大家就往后退,可楚國還是往前追趕,終于大戰(zhàn)爆發(fā)了。但晉國大勝楚國。
關(guān)于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上一篇: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精選
下一篇: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