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小結
《赤壁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小結,供大家閱讀參考。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小結
一、文言實詞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⑵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⑶ 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⑷ 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 徘徊于斗牛之間
A古義:明月停留 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B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競技方式
(2) 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3) 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義:內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義:美貌的人
3.一詞多義
(1)東 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
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東)
(2) 望 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 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 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
如訴如泣(副詞,像)
(5)白 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歌曰:“……”(歌詞,名詞)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調或節(jié)拍,名詞)
4.詞類活用
(1) 名詞用作狀語。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向南)/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向西,向東)
(2) 名詞用作動詞。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打魚砍柴)/ 下江陵(攻占)/ 順流而東(向東進軍)
(3)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以……為侶,以……為友)
(4) 動詞的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婦(使……哭泣)
(5)形容詞用作動詞。
正襟危坐(整理)/ 渺滄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東方之既白(顯出白色)
二、文言虛詞
1.而
(1) 連詞,表轉折。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2) 連詞,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3) 連詞,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問客
(4) 連詞,表并列。 侶魚蝦而友麋鹿
2.之
(1) 助詞,的。 月出于東山之上 / 哀吾生之須臾
(2)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凌萬頃之茫然
(3)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茍非吾之所有 / 吾與子之所共適
(4) 代詞,它、它們。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 耳得之而為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
(6)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7)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去,往)
3.于
(1) 介詞,在。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間 / 漁樵于江渚之上/ 托遺響于悲風 / 于是飲酒樂甚
(2) 介詞,從。 月出于東山之上
(3) 介詞,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語氣詞,表示疑問,呢。 而又何羨乎
(2)語氣詞,表反問,嗎。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3)語氣詞,表疑問,嗎。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4) 介詞,在。 相與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詞詞尾。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6)用在句中表停頓或舒緩語氣,語氣詞。郁乎蒼蒼 / 知不可乎驟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2)其聲嗚嗚然(指示代詞,那)
(3)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4)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萬頃之茫然 / 蘇子愀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2)何為其然也(這樣,代詞)
(3)其聲嗚嗚然(語氣詞,相當于“焉”,表陳述語氣,可不譯)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此非曹孟德之詩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斷)
(二)倒裝句
1.狀語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漁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遺響于悲風 / 月出于東山之上
2.賓語前置句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羨乎!
3.定語后置句
凌萬頃之茫然 / 客有吹洞簫者
(三)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動)
(四)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2)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3)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4)此非曹孟德之詩乎(“乎”表反問語氣)
四、成語
羽化飛天 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橫槊賦詩
逝者如斯 杯盤狼藉 如泣如訴 遺世獨立
赤壁賦的藝術特點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xiàn)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xiàn)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統(tǒng)一。
赤壁賦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小結相關文章:
★ 赤壁賦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