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歷史模擬題及答案
學習是每個一個學生的職責,而學習的動力是靠自己的夢想,也可以這樣說沒有自己的夢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責任的表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最新高考歷史模擬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試卷試題:
一.本卷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
1.(4分)春秋后期鄭國的正卿子產和晉國的趙鞅,他們把刑法鑄在銅鼎上,讓公眾知曉。而孔子則明確反對“鑄刑鼎”,認為“失其度矣”,但他卻肯定了子產改革的巨大成效。這實質上反映了( )
A.子產強調依法治國 B.社會逐步轉型的現實
C.量刑定罪相當嚴苛 D.法律保護貴族的特權
2.(4分)如圖為北宋汴京平面圖。據圖可知,當時的汴京城( )
A.實行嚴格的坊市制度 B.屬于封閉性政治中心
C.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D.經濟功能的大大增強
3.(4分)如圖是某經濟學家對清代人均GDP的測算,呈現出如圖趨勢,其中對乾隆年間(1736﹣1795)狀態(tài)的合理解釋是( )
A.西方殖民者東來劫掠 B.農業(yè)發(fā)展刺激人口增長
C.北方的人民大量南遷 D.自耕農經濟的嚴重衰退
4.(4分)《天朝田畝制度》規(guī)定:男女均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考試內容為拜上帝教的教義,考試還打造出科舉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婦女同男子一樣可以分得土地;還廢除買賣婚姻、買賣奴婢等。這反映太平天國( )
A.意識超前符合歷史的潮流
B.獲得了廣大民眾的理解支持
C.旨在化解列強入侵的危機
D.沖擊了綱常名教和統(tǒng)治秩序
5.(4分)19世紀60年代,江浙地區(qū)出現了“蠶事乍畢絲事起,鄉(xiāng)農賣絲爭赴市……番舶來銀百萬計,中國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紡車,無復有心種菽粟”的現象。這反映了( )
A.中國對外政策由被動轉為主動開放
B.列強侵略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
C.國際市場發(fā)展推動了民族工業(yè)發(fā)展
D.晚清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動的復雜性
6.(4分)1938年徐悲鴻創(chuàng)作了一幅寄寓著無限深意的激情之作﹣﹣《負傷之獅》并題記“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聊抒憂懷!”,這幅作品( )
A.體現時代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
B.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范疇
C.反映畫家對社會不平等的抗爭
D.受到現代主義繪畫風格的影響
7.(4分)1955年8月,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后在華沙)舉行,至1970年會談共進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駐波蘭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雙方就彼此關注的問題進行接觸和交換意見。中美大使級談判( )
A.反映國際形勢逐步緩和 B.標志中國外交政策改變
C.體現中國外交的靈活性 D.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礎
8.(4分)1983年《人民日報》刊登福建農民合股組織長途販運的消息,認為長途販運對國家、集體、社員都有利。隨后中央文件正式允許“農民個人或合伙進行長途販運”,長途販運不屬于投機倒把范圍。這反映出當時( )
A.商品經濟在農村的發(fā)展
B.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完善
C.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
D.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結束
9.(4分)如表為不同文獻中關于陶片放逐法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A.被投滿六千票才可以放逐
B.滿六千票中的多數票即可放逐
C.超過法定票數即可被放逐
D.被放逐者沒得六千票投票無效
10.(4分)20世紀初美國西奧多?羅斯??偨y(tǒng)執(zhí)政時期,在聯邦政府建議下國會相繼通過大量的經濟方面立法,如《工廠檢查法》、《純凈食品和藥物法》、《肉食檢查法》、《童工法》等,這反映了當時美國( )
A.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B.政府職能不斷擴大
C.三權分立體制遭到破壞 D.階級矛盾非常尖銳
11.(4分)工業(yè)革命前歐洲制造的燧發(fā)槍工藝水平精細到如同機床加工的效果,鐵水提純的水平已經超過中國;同時,歐洲的古代建筑對于工程的嚴格計算和施工水準都有非常高的要求。這說明( )
A.長期的技術積累為工業(yè)革命奠定了基礎
B.部分行業(yè)在工業(yè)革命前已完成技術革新
C.古代中西方科技水平已經有了巨大差距
D.技術優(yōu)勢是工業(yè)革命發(fā)展的根本性保障
12.(4分)如表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關于歐盟成員國人民對歐盟作出重要決策的不滿意度的最新調查表。根據表格可知( )
歐盟的重要決策希臘人不滿意度瑞典人不滿意度意大利人不滿意度法國人不滿意度
對難民問題的決策98%88%77%無統(tǒng)計數據
對歐債問題的決策92%無統(tǒng)計數據78%73%
A.世界經濟逆全球化成為發(fā)展趨勢
B.世界區(qū)域集團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
C.歐盟的邦聯體制帶來了治理困境
D.歐盟成員國的決策最終決定歐盟決策
二、解答題(共2小題,滿分37分)
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首家國立公共博物館。1753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決定將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館,對所有好學求知的人免費開放。大英博物館收藏了珍貴文物數百萬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臘雕像、古羅馬遺跡、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僅次于甚至超過文物原生地。博物館還收藏了許多珍貴的中國文物,如英國冒險家斯坦因從敦煌盜取的大量文物。一戰(zhàn)后博物館成立了研究實驗室,報告收藏品的狀況并進行修復和保存,許多被破壞的文物在修復者和先進儀器的幫助下重獲新生。
﹣﹣摘編自中文百科在線“大英博物館”詞條等
材料二 洋務運動時期,一些中國官員在參觀了外國博物館后正面肯定了其對開啟民智的積極作用,維新派更是提出了開設博物館的具體設想。實業(yè)家張謇意識到保護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于1905年創(chuàng)辦了以“為本校師范生備物理上的實驗,為地方人民廣農業(yè)上的知識”為宗旨的南通博物苑。在該時期,中國博物館多以介紹各行業(yè)發(fā)展狀況的“勸業(yè)型”和傳播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型”為主,以為富國強民之助,人們更看重博物館的傳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設自然、人文和工藝三館,并明確提出“自然館中……求其利用中國材料。人文館中,求能系統(tǒng)的表示世界文化之演進,中國民族之演進。工藝館中,表示物質文化之精要,尤其關于國防者,用以激勵國人?!?0年代,中華民國教育部通令全國,要求各省都要成立科學館博物館,解放后不少省博物館就是在原科學博物館或科學館基礎上重建的。
﹣﹣摘編自黃春雨《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視野下的中國博物館發(fā)展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館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博物館事業(yè)的影響。
(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博物館的認識。
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歷史地圖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
注:①圖1包含這一時期中國自建和外國修建鐵路;
②圖2包含貨運、客運專線、高鐵所有鐵路;
③臺灣專題資料暫缺,歐亞鐵路延長線限于篇幅未標注。
比較圖1、圖2,提取兩項有關1949年以前和2008年有關中國鐵路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三、[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題,滿分15分)
15.(15分)材料 1958年,國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條例》。《條例》規(guī)定農業(yè)稅平均稅率為常年產量的15.5%(60年代初國家大幅調減了農業(yè)稅,此后基本穩(wěn)定在此水平上)。同時,在征收農業(yè)稅(正稅)的同時,還允許地方征收一定的農業(yè)稅地方附加。據統(tǒng)計,從1949年至2000年,農民給國家繳納了7000多億公斤糧食,農業(yè)稅成為國家財力的重要支柱。
材料二 2004年,國家開始大幅度降低農業(yè)稅稅率,并選擇吉林、黑龍江進行全部免除農業(yè)稅的試點,農業(yè)稅附加隨正稅同步降低或取消。一些地方還根據本地的財力狀況,自主決定多降稅率或進行免征農業(yè)稅改革試點。2005年,國家對592個扶貧重點縣實行免征農業(yè)稅,并進一步降低其他地區(qū)農業(yè)稅稅率。2006年,廢止《農業(yè)稅條例》,并全面取消了農業(yè)稅。至此,中國農民告別了繳納農業(yè)稅的歷史,而我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這項傳統(tǒng)稅收也宣告終結。
﹣﹣根據《中國人大網》等相關資料整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農業(yè)稅條例》的歷史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該時期我國農業(yè)稅收政策調整的趨勢,并分析政策調整的原因。
四、[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共1小題,滿分0分)
16.材料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戰(zhàn)爭之初,政府要員梁士詒對袁世凱說:“德奧以小敵大,戰(zhàn)之結果,必難悻勝。在我見,正不妨明白對德絕交宣戰(zhàn),將來與和議中取得地位,與國家前途,深有裨輔?!痹绖P死后,主政的段祺瑞亦相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我國參加,到時中國也是戰(zhàn)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必將提高中國之國際聲譽。”1917年8月,中國參戰(zhàn)后,即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同時獲得協(xié)約國許諾:庚子賠款自1917年12月起暫緩五年償還(俄國僅同意緩還1/3),免加利息;德奧賠款永遠撤銷(占庚子賠款總數的20.91%)。1919年1月,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出席巴黎和會,并在會上提出廢除“二十一條”,收回山東主權等正義要求,但和會卻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轉讓給日本。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中國是創(chuàng)始會員國。
﹣﹣根據鳳凰網、《參考消息》網等文章整理
(1)據材料分析中國政府決定參加“一戰(zhàn)”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參加“一戰(zhàn)”對中國的影響。
五、[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共1小題,滿分0分)
17.材料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重要開拓者。1948年赴美留學并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冷戰(zhàn)背景下,鄧稼先響應新中國的召喚,謝絕老師與朋友的挽留,克服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擾,于1950年毅然回國,積極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
1958年,中央決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鄧稼先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項嚴格保密的國防科研工作之中。在物質相對匱乏和技術設備落后的環(huán)境下,他帶領大家刻苦學習,廣泛調研,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一系列問題(如曾使用算盤這種“土辦法”進行復雜的原子理論計算)。他還經常到戈壁試驗場親自領導并指揮核試驗,掌握實驗的第一手材料。他領導眾多科技工作者成功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wèi)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由此享有“兩彈元勛”的崇高稱號。
﹣﹣摘編自《百度文庫﹣﹣鄧稼先》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鄧稼先積極投身國防科技事業(yè)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鄧稼先。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本卷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
1.【解答】依據材料可知,孔子雖然反對把刑法鑄在銅鼎上,讓公眾知曉,但是他卻肯定了子產改革的巨大成效,說明孔子不得不認同社會轉型的事實,故B項正確。
材料不是強調依法治國,故A項錯誤。
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D項在材料無法體現,排除。
故選:B。
2.【解答】根據圖片中的“夜市、魚市、瓦肆”可知宋朝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D選項符合題意。
宋朝城市市坊分開的格局被打破,A選項排除。
BC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故選:D。
3.【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乾隆年間的賦稅制度改革和高產作物的引進,刺激人口極大的發(fā)展,因此人均GDP呈現減少趨勢,B選項符合題意。
ACD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故選:B。
4.【解答】A.材料的措施沒有體現出符合時代潮流的特點。
B.材料看不出,獲得了廣大人民理解和支持的表現。
C.材料中的措施不是為了抵御列強入侵的危機。
D.從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國考試規(guī)定考拜上帝教的教義,而且出現了女狀元,婦女還可以分得土地,這沖擊了傳統(tǒng)名叫綱常和統(tǒng)治秩序之下對婦女的約束。
故選:D。
5.【解答】從材料中的番舶來銀百萬計中國商人皆若狂可以看出世界市場對中國的影響,使中國江浙地區(qū)的農戶都從事桑蠶種植和家庭紡織,沒有心思從事種其他的植業(yè)發(fā)展,說明列強的侵略加速了自然經濟的解題,故B正確。
近代史上中國一直是被動開放,沒有主動,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民間桑蠶養(yǎng)殖和絲織業(yè)的發(fā)展,不是民族工業(yè)的產生,排除C。
D項表述和材料內容無關,排除。
故選:B。
6.【解答】A.1938年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徐悲鴻把中國比作雄獅,但是抗日戰(zhàn)爭受到重創(chuàng),反映了時代對藝術的影響。
B.材料看不出屬于傳統(tǒng)的人文畫。
C.材料不是對社會不平等的抗爭。
D.看不出屬于現代主義繪畫風格。
故選:A。
7.【解答】中美大使級會談由駐波蘭大使王炳南和美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負責,在兩大陣營對峙的背景下,這說明了中國外交的靈活性,故C項正確。
此時的映國際形勢既緊張又緩和,故A項錯誤。
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沒有改變,故B項錯誤。
1972年中美關系正?;癁橹忻澜ń坏於嘶A,故D項錯誤。
故選:C。
8.【解答】“農民個人或合伙進行長途販運”“長途販運不屬于投機倒把范圍”表明當時商品經濟在農村的發(fā)展,故A正確;
BCD材料未體現,排除。
故選:A。
9.【解答】A.材料是強調投票總數要達到6000.。
B.材料不是強調滿6000票中的多數。
C.材料的意思是要超過法定的投票人數。
D.材料沒有體現出,沒有6000票就無效。
故選:C。
10.【解答】A.材料中的法律看不出前面干預的特點。
B.從材料中聯邦政府建議國會立法,可以看出政府職能有一定程度的擴大。
C.材料沒有反映出三權分立,遭到破壞。
D.材料看不出階級矛盾非常尖銳。
故選:B。
11.【解答】A.從材料內容可以看出,工業(yè)革命之前歐洲的技術積累已經到達相當高的水平,為工業(yè)革命奠定了技術基礎。
B.部分行業(yè)工業(yè)革命前完成技術革新的表述是錯誤的。
C.材料不是強調古代東西方之間科技差別。
D.材料看不出技術是工業(yè)革命的根本性保障。
故選:A。
12.【解答】A.材料沒有看出逆全球化的趨勢。
B.材料沒有反映出世界區(qū)域集團化潮流遭到重挫,主要反映的是歐盟內部的問題。
C.從材料可以看出歐盟內部國家對處理問題表示不滿意的比較多,說明歐盟的邦聯體制帶來了治理的困境。
D.還要看不出成員國的決策,最終決定歐盟的決策,只能反映出很多不滿意。
故選:C。
二、解答題(共2小題,滿分37分)
13.【解答】(1)第一小問的特點,依據材料一逐句概括即可。第二小問的背景,依據材料一的時間和內容,結合所學可知,背景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殖民擴張和掠奪;英國社會對文教事業(yè)的重視。
(2)本小問的影響,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影響是收藏并保護了大量珍貴文物;傳播了先進科學技術文化,推動思想解放;推動實業(yè)救國熱潮,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意識,推動了愛國救亡運動,為后世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3)本小問的認識,屬于開放性題,依據兩則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博物館是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的重要場所;發(fā)展博物館事業(yè)應建立在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之上,運用先進科技和思想理念推動其發(fā)展;博物館發(fā)展應體現和平交流、保護傳承為主的理念,反對以保護為名對其它國家進行掠奪。
故答案為:
(1)特點:國立公共博物館;許多文物來自對落后國家地區(qū)的掠奪;藏品豐富,種類繁多;運用先進科技保護文物。
背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殖民擴張和掠奪;英國社會對文教事業(yè)的重視。
(2)影響:收藏并保護了大量珍貴文物;傳播了先進科學技術文化,推動思想解放;推動實業(yè)救國熱潮,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愛國意識,推動了愛國救亡運動,為后世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3)博物館是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的重要場所;發(fā)展博物館事業(yè)應建立在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之上,運用先進科技和思想理念推動其發(fā)展;博物館發(fā)展應體現和平交流、保護傳承為主的理念,反對以保護為名對其它國家進行掠奪。
14.【解答】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本題是一道開放性問題可以進行開放性回答,中國鐵路歷史變遷的信息可以從我國鐵路分布越來范圍越來越廣;密度越來越大;區(qū)域差異縮小(區(qū)域分布更為合理);延生出本國范圍,出現洲際鐵路;由外國修建鐵路和自建鐵路并行到中國自己修建為主;鐵路運行速度越來越快;鐵路技術程度越來越高。等方面進行分析,信息提取只要符合事實、邏輯合理即可。
故答案為:
信息一:區(qū)域差異縮小。
在新中國建立以前,鐵路主要分布于我國東部地區(qū),是由于傳統(tǒng)東部地區(qū)經濟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開辟通商口岸較多,外國修建鐵路主要集中于該區(qū)域;現在國家統(tǒng)籌安排,經濟發(fā)展、西部大開發(fā)等因素,我國鐵路向西部延生,布局更加合理。
信息二:延生超出本國范圍的洲際鐵路。
新中國建立前主要集中于中國境內,主要是受制于戰(zhàn)亂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觀念、經濟條件等制約;新中國建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融人世界需求和經濟的全球化等因素,中國鐵路延出國境線。
信息三:中國鐵路線路出現多樣化、專業(yè)化。
建國前鐵路貨運、客運線路沒有分離,主要是受制于經濟實力和戰(zhàn)亂環(huán)境等未出現專業(yè)性鐵路;當前鐵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發(fā)展和鐵路技術的更新升級,為滿足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和人們對出行舒適性和快捷性的追求等原因,鐵路線路出現多樣化和專業(yè)化的新特征。
三、[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題,滿分15分)
15.【解答】(1)依據材料“農業(yè)稅成為國家財力的重要支柱”并結合所學可知歷史作用;
(2)依據材料“2004年,國家開始大幅度降低農業(yè)稅稅率,并選擇吉林、黑龍江進行全部免除農業(yè)稅的試點,農業(yè)稅附加隨正稅同步降低或取消”“2006年,廢止《農業(yè)稅條例》,并全面取消了農業(yè)稅。至此,中國農民告別了繳納農業(yè)稅的歷史,而我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這項傳統(tǒng)稅收也宣告終結”可知趨勢,并結合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可知原因。
故答案為:
(1)為國家農業(yè)稅的征收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有利于農業(yè)稅的征收;為國家財力提供了重要支柱,有利于國家工業(yè)化建設的推進。
(2)趨勢:逐步減低并最終取消農業(yè)稅。
原因: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國家財力的進一步增強;工業(yè)反哺農業(yè),促進城鄉(xiāng)諧調發(fā)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要求。
四、[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共1小題,滿分0分)
16.【解答】(1)依據材料“我見,正不妨明白對德絕交宣戰(zhàn),將來與和議中取得地位,與國家前途,深有裨輔”等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如下:收回山東主權;借此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擴大;爭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提升中國國際地位。
(2)依據材料“1917年8月,中國參戰(zhàn)后,即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庚子賠款自1917年12月起暫緩五年償還(俄國僅同意緩還1/3),免加利息;德奧賠款永遠撤銷(占庚子賠款總數的20.91%)。1919年1月,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出席巴黎和會,并在會上提出廢除“二十一條”,收回山東主權等正義要求,但和會卻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轉讓給日本。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中國是創(chuàng)始會員國”等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如下:通過參戰(zhàn),廢除了與德奧之間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開近代中國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之先河;停付或緩付了庚子賠款及其他對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國人民的負擔;為中國進入國際社會創(chuàng)造了契機,并與其建立了制度性聯系;但作為戰(zhàn)勝國并未獲得應有的權益,也未改變半殖民地的地位。
故答案為:
(1)收回山東主權;借此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擴大;爭取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提升中國國際地位。
(2)通過參戰(zhàn),廢除了與德奧之間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開近代中國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之先河;停付或緩付了庚子賠款及其他對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國人民的負擔;為中國進入國際社會創(chuàng)造了契機,并與其建立了制度性聯系;但作為戰(zhàn)勝國并未獲得應有的權益,也未改變半殖民地的地位。
五、[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共1小題,滿分0分)
17.【解答】(1)依據材料“在冷戰(zhàn)背景下,鄧稼先響應新中國的召喚,謝絕老師與朋友的挽留,克服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擾,于1950年毅然回國,積極投身于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并結合所學可知背景;
(2)依據材料“在物質相對匱乏和技術設備落后的環(huán)境下,他帶領大家刻苦學習,廣泛調研,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一系列問題(如曾使用算盤這種土辦法進行復雜的原子理論計算)。他還經常到戈壁試驗場親自領導并指揮核試驗,掌握實驗的第一手材料。他領導眾多科技工作者成功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wèi)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由此享有兩彈元勛的崇高稱號”并結合所學可進行簡要評價。
故答案為:
(1)背景: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冷戰(zhàn)的國際形勢,西方國家的核壟斷與核訛詐等,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國家起點低、底子薄的現實;主觀上,鄧稼先的家國情懷﹣﹣擔當意識、責任意識、愛國主義精神等。
(2)推動我國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其兩彈一星成果,有利于維護國防安全;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其淡薄名利、拼搏奉獻的精神激勵后人等。
最新高考歷史模擬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最新高考歷史模擬題及答案





上一篇:最新高考歷史模擬題2020
下一篇:最新高考歷史選擇題得高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