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歷史影響、意義和評價類答題公式附練習題與答案
高中歷史歷史影響、意義和評價類答題公式附練習題與答案
高中歷史影響意義評價類型的題型可以說是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分數,所以我們要學好這一部分,那么有哪些技巧呢?小編在這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中歷史歷史影響、意義和評價類答題公式
1、性質分析:任務+領導階級+主力+手段+結果……
如辛亥革命性質分析: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國獨立發(fā)展資本主義;由資產階級領導,具有一定群眾基礎,采取暴力革命手段;
結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國,卻被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完全成功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2、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拧⒔洕绊?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如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影響: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比重上升;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等等。
?、?、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xiàn)無產階級專政;鼓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標志著世界現(xiàn)代史的開端等。
?、恰⑽幕绊?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
如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文化影響:“西學東漸”、產生“中體西用”思想、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fā)展近代教育、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
3、判斷成敗及原因
?、?、判斷成敗依據:→直接目標→主要任務→根本任務
?、啤⒊蓴≡?(主觀+客觀)(經濟+政治+軍事+策略+……)
?、恰⒊蓴「?(社會條件+階級本質)(進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簭耐品宄y(tǒng)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的直接目標看,取得了成功;從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根本任務看,它并沒有達到。
從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繼精神、滿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從失敗根源分析:包括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局限和民族資產階級本身的階級局限性。
4、經驗教訓或啟示:(經驗+教訓)→啟示
?、?、政治=國情+領導+群眾+武裝+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國共合作:從經驗看,國共兩黨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從教訓看,必須掌握領導權和武裝。由此得到啟示是合作要以斗爭求團結……
?、啤⒔洕?生產力+生產關系+客觀規(guī)律+發(fā)展戰(zhàn)略+……
如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現(xiàn)狀,生產關系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遵循客觀經濟規(guī)律,注意綜合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宏觀調控與市場競爭結合……
?、?、文化=批判+改造+繼承+發(fā)展+……
如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在革命或建設實踐探索中不斷的發(fā)展等。
5、歷史評價=(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史實+結論
⑴、人物評價=屬性+事跡+影響(進步+局限)+結論……
如評價李鴻章:首先是其身份屬性即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接著按方面和時間順序闡述其在洋務運動、鎮(zhèn)壓太平天國、中法、中日戰(zhàn)爭的具體事跡;對其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結論。
?、?、事件、事態(tài)評價=概況+性質特點+影響(進步/反動+正義/非義)+結論…
如對維也納體系的評價:先概述維也納會議和維也納體系的概況;再分析其性質和特點,對其歷史反動性及客觀進步因素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評判,最后得出全面的結論。
☆ 以上各項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歷史學科的一般規(guī)律。在實際運用中,需要結合具體歷史問題,靈活調整。當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概括,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進一步調整和充實。
高考歷史“影響”類大題專項訓練
1.(2016年全國文綜課標Ⅰ卷40)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wěn)定,清朝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yè)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夕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qū)“游手好閑者更數十倍于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xiàn)象凸顯;農業(yè)人均收益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
——摘編自李龍潛《明清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12分)
2.(2010年全國大綱Ⅰ卷37)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賈人幾遍天下”,“不知貿遷”而貧困者受到鄙視。福建各地出產的綢、紗絹、鐵、紙張、糖及荔枝,柑橘,”下吳越如流水”。景德鎮(zhèn)的陶瓷、湖州的絲綿、漳州的紗絹、松江的棉布、杭州所產金箔及胭脂,行銷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須,皆產自中國”之說。明后期付元初在《論開洋禁書》中說:“西洋”(今泰國、柬埔寨等地)的蘇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國所需要”;占有呂宋(今菲律賓)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國綾緞雜繒”,潮州絲在原產地一斤值白銀一兩,運送其地則“得價二倍”。直至十九世紀初,中國手工品在東南亞與東亞地區(qū)都保持其影響力。
——摘編自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yè)資本》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業(yè)發(fā)展的特點和影響。(8分)
3.(2010年全國大綱Ⅱ卷37)
材料二:近代中國出現(xiàn)的新興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qū)。其中,香港、青島等長期為列強占據;上海、天津、漢口等被辟為通商口岸,出現(xiàn)了畸形繁榮的商業(yè)區(qū);近代工礦企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唐山、無錫等城市的興起;鄭州、石家莊等因地處鐵路樞紐得到較大的發(fā)展。
帝國主義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進來,只能使人失業(yè),不能使人得業(yè)。帝國主義的商品沖擊了農村手工業(yè),制造了眾多的游民無產者,而新式工廠發(fā)展滯后,無力吸引多數游民無產者?!巴鈬唐穪淼糜?,制造游民無產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國工業(yè)發(fā)達愈慢,吸收游民無產者的能力愈小”
——摘編自周谷城:《現(xiàn)代中國社會變遷概論》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新興城市的特點和影響。(12分)
4.(2014年海南歷史26)
材料:清朝前期,政治相對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口迅速增長。據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午)全國人口已達1.6億,經過一個世紀,至乾隆末,已突玻3億?!吧X殷繁,地土所出,僅可贍給,偶遇荒歉,民食維艱”。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說,“開墾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墾之處,聽民相度地宜,自墾自報”。規(guī)定新開水田六年后納稅、旱田十年后納稅,禁止地方官吏阻撓或趁機勒索,對墾種成效顯著地區(qū)的官吏予以獎勵。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誡:“民間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儲?!币螅骸胺策吺鹊亓阈堑赝?,可以開墾者,嗣后悉聽該地民夷(漢族與少數民族)墾種,免其升科(稅負),并嚴禁豪強首告爭奪?!?/p>
——摘編自《清實錄》等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朝前期推行墾荒政策的背景及影響。
5.(2012年海南歷史26)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與朱元璋爭奪政權的張士誠、方國珍之余部,入海為盜,且“每誘島倭入掠”?!痘拭髯嬗枴酚浿煸罢J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15國,“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瀕海民不得私出?!薄敖C袼酵êM庵T國”。
——摘編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
材料二:實行海禁,濱海人民被“斷其生路”,“于是所在連結為亂,潰裂以出”。嘉靖年間(1522~1566年),東南沿海一帶出現(xiàn)頗有實力的海寇、海商集團,走私貿易興盛,“海禁愈嚴,賊伙愈盛”。有識之士認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
隆慶年間(1567~1572年),因福建巡撫涂澤民之請,明廷“準販東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興起,“農賈雜半,走洋如適市”“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或移居于呂宋(今菲律賓)者甚眾。學者估計,隆慶開禁后輸入中國的白銀至少1億兩左右,促成了稅收等政策的改變。
——摘編自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調整的原因及其影響。(8分)
6.(2011年海南歷史26)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嘆秦朝“以區(qū)區(qū)關中滅六強國”,而唐朝同樣定都于關中,版圖廣闊,“竭萬方之財,上奉京師”,國勢卻日益衰落。他分析說,“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擴大每畝的面積,以此增加農夫耕種數量;招納秦國以外的人前來耕種,“優(yōu)其田宅,復及子孫”;“非農與戰(zhàn)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為農,五十人習戰(zhàn),故兵強國富?!薄捌浜笫嘶峦径?,末業(yè)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為農,余皆習他技。又秦漢鄭渠(鄭國渠)溉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頃,永徽(唐高宗年號,650~655年)中,兩渠灌浸不過萬頃,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年)初減至六千畝。畝朘(削減)一斛,歲少四五百萬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強富,不可得也?!?/p>
——據《新唐書》
(2)杜佑所批評的“大率百人才十人為農,余皆習他技”現(xiàn)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簡析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6分)
7.(2017年海南歷史23)
材料一:在美國憲法的制定過程中,一些政治家認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國會)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憲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夠更改的”普通法律;國會的立法如果違憲,“自然不能使之生效”。根據這些理論,最高法院有權審查國會立法和總統(tǒng)行政命令是否符合憲法。但是,1787年美國憲法沒有相關規(guī)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審查制度。在初期美國政府中,既無財權、軍權又無民意基礎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顯低于總統(tǒng)和國會。
——摘編自(美)漢密爾頓等《聯(lián)邦黨人文集》
材料二:1803年,最高法院對“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做出判決:法院不能行使憲法沒有授予的權力,國會通過的立法如果違背憲法則無效。該判例確立了最高法院有權審查國會立法或總統(tǒng)行政命令是否違憲的司法審查制度,從而使最高法院足以與國會或總統(tǒng)相制衡。
——摘編自(美)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對于美國民主制度的影響。(8分)
8.(2011年海南歷史27)
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國和德國就中國問題簽訂《英德協(xié)定》,相約遵守下列原則:“第一,將中國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國貿易及其他正當經濟活動,自由開放,毫無差別。此為列強之共同永久利益;兩國政府相約凡其勢力所能及,對于一切中國領土均應遵守此原則。第二,德帝國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現(xiàn)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為指歸。第三,若他國利用中國現(xiàn)時之紛擾,無論用何種方式,欲獲得領土利益時,兩締約國關于為保護本國在華利益所采之步驟應保留初步之諒解。第四,兩國政府應將本協(xié)定通知其他關系列強,如奧、法、意、日、俄、美等國,并請其接受本協(xié)定所采之原則?!?/p>
意大利和奧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協(xié)定,“毫不躊躇而贊同之”。日本此時正“不安達于極點”,不僅表示“贊同此協(xié)定”,而且還愿意“加入此協(xié)定”。美國政府的答復則是,接受前兩條,對第三條則無需表示任何意見,法國附和美國答復之內容。俄國聲稱對第一條“表示歡迎”,第二條尤與俄國的意旨相符,因為俄國政府在此次紛擾之初,即曾首先倡導將保全中國的完整和“舊國家制度”,作為對華政策的基本原則。
——摘編自《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
(2)簡要分析《英德協(xié)定》對中國局勢的影響。(5分)
【參考答案】
1.(1)原因:統(tǒng)一與穩(wěn)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高產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影響:人地關系緊張;土地過度開發(fā),環(huán)境破壞;貧困化,社會矛盾加劇。
2.(1)特點:國內市場區(qū)域特征明顯;海外市場拓展;對外貿易出超。
影響:沖突賤商傳統(tǒng);倭寇、“洋禁”與海外貿易發(fā)展沖突;白銀流入與貨幣化。
3.(2)特點: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qū):近代工商業(yè)的推動;鐵路等新式交通的影響;帶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影響:改變城市布局;成為列強商品、資本輸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經濟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轉變。
4.(2)背景:人口壓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極限;新的作物改變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響: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長;不利于環(huán)境保護。
5.(2)原因:敵對勢力消亡;影響沿海百姓生計;嚴禁政策已不合時宜。
影響:開禁促成了海上貿易發(fā)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計,海外移民;加速白銀內流,促成制度變革。
6.(2)原因:農業(yè)技術改進,農業(yè)生產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證農業(yè)收入的狀況得以改變。(3分)
影響:工商業(yè)獲得發(fā)展的基礎,從事工商業(yè)的人口增加,商業(yè)活動趨于繁榮。
7.(2)最高法院獲得了憲法終極解釋權;確立了司法審查制度;憲法的至上權威效力獲得切實保障;完善了三權分立與制衡制度。
8.(2)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列強在華矛盾暫時緩和;殖民地程度加深;進一步激發(fā)了反帝反封建斗爭。
高中歷史歷史影響、意義和評價類答題公式附練習題與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