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與政治文明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與政治文明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與政治文明,學生必須好好對待。小編在此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與政治文明
考點1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知識主線
時期 | 核心考點 | 史料實證 |
復興階段 (14~16世紀) | 文藝復興——以人權反對神權 (1)背景:①經濟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經濟繁榮。 ②階級方面: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思想變革。 ③文化底蘊:保留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大量遺存。 ④社會現實:中世紀天主教會神學世界觀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核心思想: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3)實質:是借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之名興起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4)代表: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談》,彼特拉克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莎士比亞是英國典型代表。 (5)歷程:14世紀興起于意大利,15世紀后期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傳播,16世紀達到高潮。 (6)影響:解放了思想,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推動了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fā)展;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解除了精神枷鎖;推動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 1.意大利史學家布魯尼(1369~1444年)認為:歷史是人自己的歷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歷史發(fā)展的原因所在,必須排除上帝決定人類歷史的觀點。 這反映了當時歷史學界出現了什么思潮? 答案 人文主義思潮。 2.“他呼吁世俗權力,要求國家駕馭宗教;他譴責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談;他力勸人們在圣經中找尋真諦。” “他力勸人們在圣經中找尋真諦”實際上否定了誰的作用? 答案 教會和教皇。 3.歐洲的某個時期,產生了一個“充滿思考與批判”的社會群體。他們極力展望“新世界的政治藍圖”。認為天主教會“應對人們盲目崇拜、不寬容以及加諸于人類社會的無數不幸負責”。 判斷這個社會群體是哪個社會群體。 答案 啟蒙思想家。 |
發(fā)展階段 (16~17世紀) | 宗教改革——“因信稱義”“信仰得救” (1)背景:14~16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人文主義的傳播;“贖罪券”的兜售成為導火索。 (2)標志: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的發(fā)表。 (3)主張:“因信稱義”;可以通過《圣經》與上帝直接溝通;教會應從屬于國家。 (4)新興教派:路德教派、加爾文教派、清教。 (5)性質:宗教改革是早期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一場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思想解放、政治改革運動(或早期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下進行的反封建斗爭)。 (6)意義 ①歐洲的宗教改革是繼文藝復興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統(tǒng)治的支柱天主教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②為以后的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依據,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 |
成熟階段 (17~18 世紀) | 啟蒙運動——理想社會的政治設想 (1)指導思想:理性主義。 (2)斗爭矛頭:封建專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體系。 (3)內容: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學。 (4)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解放運動。 (5)代表人物及其觀點:伏爾泰提倡天賦人權,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鳩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盧梭主張社會契約論與人民主權說:康德倡導人權、自由、平等。 (6)歷史作用: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專制統(tǒng)治,解放了思想,發(fā)展了人文主義;主張變革社會制度,建立法制社會,為未來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藍圖。 |
歸納總結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演變經歷了復興與成熟兩個階段。
(1)復興階段:文藝復興時期,重新打出人文主義的旗號,恢復了人的尊嚴;宗教改革運動中,馬丁·路德等人沖破天主教的神學統(tǒng)治,發(fā)展了基督教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2)成熟階段:啟蒙運動時期,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以及德國思想家康德等人宣揚理性,反對神性,認為人之理性是衡量萬物的標準,人之理性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些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人文精神從此在西方占據了主導地位。
1.多元史觀理解西方人文精神
(1)唯物史觀: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與同期社會經濟發(fā)展、政治民主變革結合起來,明確精神層面與經濟、政治層面之間的辯證關系。
(2)文明史觀、全球史觀:關注西方人文精神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政治變革之間的比較、聯系,形成對歐洲文化、世界文化的整體性認識,如:①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fā)展。(嚴復翻譯了許多西方名著,學習西方的“民權”思想,對維新運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②推動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促進了辛亥革命的爆發(fā)。(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大力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翻譯了盧梭、孟德斯鳩的作品)③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前期,陳獨秀等人以民主、科學為指導思想)
(3)革命史觀: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都沒有否定宗教本身,也沒有否定上帝的存在,他們只是主張把封建勢力從宗教中驅趕出去,特別是力圖通過宗教改革建立起符合資產階級需要的宗教。
2.西方思想解放運動對人文精神的詮釋
(1)文藝復興: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強調追求現世幸福,追求個人自由和個性解放,昭示了一種全新的個人主義倫理觀;對教會與貴族的虛偽和腐敗進行猛烈批判,從側面揭露禁欲主義與人性的沖突。
(2)宗教改革:強調信仰即可得救,實際上否定了教皇的權威,使人民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3)啟蒙運動:由思想領域深入到政治領域,要求從根本上變革國家體制,實行民主政治制度;倡導經濟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議會制民主、三權分立等。
3.啟蒙運動對社會轉型的推動作用
(1)對近代世界的影響:“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論證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憲制和“三權分立”學說不僅提供了依法治國的理論,還為資產階級的政權組織形式設計了不同的方案。啟蒙思想對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的批判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進行,成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建設政權的強大思想武器。
(2)對各國政體的影響
?、賹τ嘿Y產階級革命勝利后,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限制了王權,擴大了議會權力,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實踐了啟蒙思想家的分權思想和人民主權思想。
?、趯γ绹嘿Y產階級革命勝利后,制定了1787年聯邦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體現了啟蒙運動中的人民主權思想和三權分立思想。
?、蹖Ψ▏涸?9世紀70年代制定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確立了共和政體,體現了主權在民的啟蒙思想。
考點2 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知識主線
時期 | 核心考點 | 史料實證 |
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中期 |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與發(fā)展 (1)光榮革命: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政治前提。 (2)《權利法案》: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國王逐漸“統(tǒng)而不治”,君主立憲制確立。 (3)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內閣逐漸成為英國現代政治權力的中心。 (4)1832年議會改革:議會主導權由大資產階級、新貴族轉移到工業(yè)資產階級手中。 | 1.美國學者洛威爾談到,英國1688年的政變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議會逐漸把王權納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沒有因此嚴重削弱國王在法律上的權力,所以國王在法律上仍舊具有他的前輩們所具有的權力。 以上材料反映了英國政治變革的什么特點? 答案 英國政治變革具有漸進特征。 2.美國1787年憲法第十款規(guī)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締結任何條約,參加任何同盟或邦聯;頒發(fā)捕獲敵船許可狀、鑄造貨幣;發(fā)行紙幣……”1792年第十條修正案規(guī)定:“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 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國政治體制的什么特點? 答案 聯邦政府和各州實行分權。 3.這一部憲法是在冷漠中通過的:議員們既無熱情,又無掌聲。在溫和的君主立憲派眼里,這是他們無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國;而在溫和的共和派眼里,這是一個與其設想的憲政計劃相去甚遠的“妥協的共和國”。 這部憲法是哪一部憲法? 答案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4.《世界史綱》中說:“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歐美各國的國會或議會都曾取得過“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很大的權力。不論是共和制還是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精髓都是使權力分散,以達到權力間互相制約的目的。” 近代世界史上與材料中的觀點不一致的一部憲法是什么? 答案 《德意志帝國憲法》 |
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 | 美國共和制的確立與發(fā)展 (1)1787年憲法:實行聯邦制: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實行三權分立制:立法、司法和行政權分屬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tǒng),分權制衡;實行民主原則:總統(tǒng)和議會議員由選舉產生。 (2)實行兩黨制:民主黨、共和黨兩黨對壘、交替執(zhí)政。 | |
19世紀后期 | 法國共和制的確立 (1)法國共和制確立過程 ①大革命后,君主制與共和制斗爭反反復復,1870年,第三共和國建立。 ②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①行政權歸總統(tǒng)??偨y(tǒng)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tǒng)帥,由議會選出;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立法權歸議會。 ②憲法的頒布確立了法國共和政體。 | |
1871年 | 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德國統(tǒng)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德國的統(tǒng)一。推動了德意志資本主義發(fā)展,改變了歐洲傳統(tǒng)的政治格局。 (2)《德意志帝國憲法》 ①皇帝掌握國家一切大權,宰相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但不享有完整的立法權。 ②德意志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但憲法具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
歸納總結
(1)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發(fā)展的17~18世紀,英國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以后,逐步確立了議會至上的君主立憲制,形成了責任內閣制。美國獨立后,頒布1787年憲法,確立了聯邦制、總統(tǒng)共和制、三權分立制政體。
(2)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法國1875年憲法確立了議會制共和政體,德國1871年帝國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
(3)四個國家因國情不同,形成了兩種政體形式:君主立憲制與民主共和制。但英德兩國的君主立憲制又不盡相同,美法兩國的共和制也各具特色,體現了世界各國政治文明的多元性、多樣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同的代議制基本特征,即選舉、議會立法、權力制約與平衡等。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結構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是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以代議制民主政治為基礎的。
(2)國王角度:國王是國家元首,但平常僅扮演儀式性的角色,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
(3)議會角度: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國家權力中心。
(4)內閣角度:內閣是最高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責,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
2.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
(1)分權制衡原則:美國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個獨立平等的部門組成,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2)民主(主權在民)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管理國家,以代議制為基礎;總統(tǒng)和國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實行任期制;179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10條修正案,其中規(guī)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
(3)聯邦制原則:美國國家結構是聯邦制,實行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原則。聯邦政府的權力是各州賦予的,但聯邦政府的權力高于各州的權力。同時各州也有處理本州內部事務的權力。
(4)共和制原則:憲法廢除貴族頭銜和世襲職務,規(guī)定所有的公職向人民開放,總統(tǒng)和國會議員都是通過民選產生的;國家和政府應該為公共利益服務,不為個人謀利益。
3.法國共和制的特點
(1)法國共和政體歷經曲折和反復最終確立,是一種不太完善的代議制。
(2)鏟除專制主義、實現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專制是法國共和政體確立的基本特征。
4.德意志帝國的政治特點
(1)德國的議會權力很小,帝國議會甚至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體現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2)德意志帝國是披著議會外衣的半專制國家,在這個國家里,普魯士貴族居于統(tǒng)治地位,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處于從屬地位。
5.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共同特點及歷史作用
(1)共同特點
①議會是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機構。議會由議員組成,議員由普選產生。
?、趯嵭袡嗔χ坪獾脑瓌t,權力之間相互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和官僚腐敗,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蹖嵭匈Y產階級的政黨政治,即必須由在議會選舉或大選中獲勝的政黨領袖出任總統(tǒng)或總理、首相,并以本黨人員為主組成內閣或政府。
(2)歷史作用
?、俅h制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避免了少數人的專制獨裁,保證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具有民主精神,對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谟欣谡{整資產階級內部關系,緩和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從而有效地防止了專制統(tǒng)治的復辟,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考點3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知識主線
歷史階段 | 核心知識 | 史料實證 |
19世紀中期 | 馬克思主義誕生——由空想到科學 (1)歷史背景: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端日益暴露;三大工人運動奠定階級基礎;空想社會主義奠定思想基礎。 (2)歷史進程:1848年《共產黨宣言》闡明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 (3)歷史影響: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是19世紀最重大的理論成果;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 | 1.“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所設計的模范社會的原則和明確的活動方式上。但是,這些模范社會將如何取代現存社會的問題,他們從未認真地考慮過。他們對于從富裕的或有權勢的資助人那里得到幫助這一點抱有模糊的期望。” 材料中的“他們”是指什么? 答案 空想社會主義者。 2.“首都的無產者,目睹統(tǒng)治階級的失職和叛賣行為,已經了解到:由他們自己親手掌握公共事務的領導以挽救時局的時刻已經來到。” 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答案 巴黎公社革命。 3.美國記者約翰·里德根據自己在十月革命的親身經歷,撰寫了《震撼世界的十天》。他在書中寫道:“布爾什維克黨代表了工人、士兵和農民那種單純而又簡單的愿望,并且據此來制定他們當前的綱領。” “單純而又簡單的愿望”是什么? 答案 和平、面包、土地。 |
19世紀后期 | 巴黎公社——由理論到實踐 (1)歷史背景:普法戰(zhàn)爭法國慘敗,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投降賣國,鎮(zhèn)壓人民。 (2)歷史進程:建立公社委員會,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管理等。 (3)歷史影響: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 |
20世紀初 | 十月革命——由理論到現實 (1)歷史背景: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俄國無產階級有革命政黨的領導、有成熟的領袖;一戰(zhàn)激化了國內矛盾。 (2)歷史進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tǒng)治;《四月提綱》指明正確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寧拋棄和平過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 (3)歷史影響: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
歸納總結
社會主義發(fā)展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理想到現實的歷程。
(1)《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國際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指導。
(2)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但曇花一現。
(3)十月革命一舉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理論最終變?yōu)楝F實。
1.工業(yè)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關系
(1)工業(yè)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并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fā),使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提供了進行科學研究的社會條件。
(2)工業(yè)革命使社會分裂為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促進了工人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奠定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2.多元史觀解讀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地位
(1)革命史觀: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2)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給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文明史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
(4)現代化(近代化)史觀:使俄國擺脫了封建殘余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
如何備考高考政治
首先,回歸課本,重視基礎。越是到復習的最后階段,我們越要重視基礎的重要性,到處搜集新題,求新、求異、求難,陷入題海反而會丟了根本,往往不會有顯著的效果。而回歸課本具體可以是研讀目錄,從單元標題到課題再到主要標題,在大腦中回憶所學的知識,有效地構建起一張知識網絡,搞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這個過程有利于我們在答題時能從多角度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更加全面。
第二,研讀考綱,查漏補缺。在今后的復習中,如果大家有了時間可以拿出考綱研讀,因為時間的關系,千萬不能一個一個再細致過一遍,而是要有選擇性過。對于一眼看過去,心中就有了答案的考點可以直接略過,而對于那些在腦海中搜索不到答案的,一定要及時查詢課本和筆記,將知識點進一步歸納整理,劃出自己容易出錯誤的點和需要注意的點,相信經過自己的加工,能夠提煉出重點,并且增強記憶。當然,也不能只停留在歸納好,也要能用自己簡練的語言概括、復述出來。
第三,總結題型。過完知識點,當然要做的就是熟悉題目,我們可以拿出之前做過的試卷,總結其中的題型。其實政治雖然題型多變,但總結起來無外乎是“認識類”、“原因類”、“意義類”和“措施類”等。對于“認識類”要從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角度考慮;“原因類”要從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考慮;“意義類”要遵循從直接到間接、由小到大的原則,還要關注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意義,同時考慮對不同主體的意義;“措施類”要緊密聯系材料,從問題、材料、主題中趙措施,同時關注“哲學類的措施題”學會用相關方法論解決問題。對于“圖表題”要做到“四表兩比較”即“表頭、表目、表數、表注、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對所謂的“探究類題”,一方面聯系 “研究性學習”,一方面轉化成常規(guī)類題目,目前的“探究題”都是換湯不換藥。
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與政治文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