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介紹 甘草的功效作用
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對人體很好的一種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什么是甘草?甘草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甘草的資料,歡迎閱讀。
甘草的介紹
甘草,中藥名。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莖。分布于東北、華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入藥部位
干燥根和根莖。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jīng)
歸心、肺、脾、胃經(jīng)。
功效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
主治
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相關(guān)配伍
治臟躁,癔癥:甘草15g,大棗30g,浮小麥12g,水煎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用法用量
2~10g。
禁忌
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炮制
采集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曬干。
炮制方法
1、甘草: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炙甘草: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黃色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本品呈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外表皮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形成層環(huán)明顯,射線放射狀。略有黏性。具焦香氣,味甜。
生理特性
1、甘草: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狀,直徑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黃色,具甜味。莖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鱗片狀腺點、刺毛狀腺體及白色或褐色的絨毛,葉長5-20厘米;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柄密被褐色腺點和短柔毛;小葉5-17枚,卵形、長卵形或近圓形,長1.5-5厘米,寬0.8-3厘米,上面暗綠色,下面綠色,兩面均密被黃褐色腺點及短柔毛,頂端鈍,具短尖,基部圓,邊緣全緣或微呈波狀,多少反卷??偁罨ㄐ蛞干?,具多數(shù)花,總花梗短于葉,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和短柔毛;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3-4毫米,褐色,膜質(zhì),外面被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花萼鐘狀,長7-14毫米,密被黃色腺點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狀,萼齒5,與萼筒近等長,上部2齒大部分連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黃色,長10-24毫米,旗瓣長圓形,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龍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狀腺體。莢果彎曲呈鐮刀狀或呈環(huán)狀,密集成球,密生瘤狀突起和刺毛狀腺體。種子3-11,暗綠色,圓形或腎形,長約3毫米?;ㄆ?-8月,果期7-10月。
2、脹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外皮褐色,被黃色鱗片狀腺體,里面淡黃色,有甜味。莖直立,基部帶木質(zhì),多分枝,高50-150厘米。葉長4-20厘米;托葉小三角狀披針形,褐色,長約1毫米,早落;葉柄、葉軸均密被褐色鱗片狀腺點,幼時密被短柔毛;小葉3-7 (-9) 枚,卵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長2-6厘米,寬0.8-3厘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近圓形,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被黃褐色腺點,沿脈疏被短柔毛,邊緣或多或少波狀。總狀花序腋生,具多數(shù)疏生的花;總花梗與葉等長或短于葉,花后常延伸,密被鱗片狀腺點,幼時密被柔毛;苞片長圓狀坡針形,長約3毫米,密被腺點及短柔毛;花萼鐘狀,長5-7毫米,密被橙黃色腺點及柔毛,萼齒5,披針形,與萼筒等長,上部2齒在1/2以下連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旗瓣長橢圓形,長6-9 (-12) 毫米,寬4-7毫米,先端圓,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與旗瓣近等大,明顯具耳及瓣柄,龍骨瓣稍短,均具瓣柄和耳。莢果橢圓形或長圓形,長8-30毫米,寬5-10毫米,直或微彎,二種子間脹膨或與側(cè)面不同程度下隔,被褐色的腺點和刺毛狀腺體,疏被長柔毛。種子1-4枚,圓形,綠色,徑2-3毫米?;ㄆ?-7月,果期6-10月。
3、光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直徑0.5-3厘米,根皮褐色,里面黃色,具甜味。莖直立而多分枝,高0.5-1.5米,基部帶木質(zhì),密被淡黃色鱗片狀腺點和白色柔毛,幼時具條棱,有時具短刺毛狀腺體。葉長5-14厘米;托葉線形,長僅1-2毫米,早落;葉柄密被黃褐腺毛及長柔毛;小葉11-17枚,卵狀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橢圓形,長1.7-4厘米,寬0.8-2厘米,上面近無毛或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淡黃色鱗片狀腺點,沿脈疏被短柔毛,頂端圓或微凹,具短尖,基部近圓形??偁罨ㄐ蛞干叨鄶?shù)密生的花;總花梗短于葉或與葉等長(果后延伸),密生褐色的鱗片狀腺點及白色長柔毛和絨毛;苞片披針形,膜質(zhì),長約2毫米;花萼鐘狀,長5-7毫米,疏被淡黃色腺點和短柔毛,萼齒5枚,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上部的2齒大部分連合;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長9-12毫米,旗瓣卵形或長圓形,長10-11毫米,頂端微凹,瓣柄長為瓣片長的1/2,翼瓣長8-9毫米,龍骨瓣直,長7-8毫米;子房無毛。莢果長圓形,扁,長1.7-3.5厘米,寬4.5-7毫米,微作鐮形彎,有時在種子間微縊縮,無毛或疏被毛,有時被或疏或密的刺毛狀腺體。種子2-8顆,暗綠色,光滑,腎形,直徑約2毫米?;ㄆ?-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陽山坡。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等地區(qū)。
鑒別
性狀鑒別
藥材性狀:
1、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zhì)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huán)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2、脹果甘草:根和根莖木質(zhì)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質(zhì)堅硬,木質(zhì)纖維多,粉性小。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
3、光果甘草:根和根莖質(zhì)地較堅實,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細而不明顯。
藥性鑒別
1、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2、炙甘草: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fù)脈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虛弱,倦乏力,心動悸,脈結(jié)代。
甘草的功效作用
甘草(中草藥名稱:甘草梢)(科目:豆科)
【中藥概述】
甘草為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果的根莖。甘、平,涼。歸心、肺、脾、胃經(jīng)。
1.補中益氣:用于氣虛倦怠乏力,心悸等,能補多種氣虛證,如(四君子湯);用治氣血虛少之脈結(jié)代、心動悸等證,如(<傷寒論>炙甘草湯)。
2.清熱解毒:用于癰疽瘡瘍,熱毒證,常配銀花,連翹,赤芍,丹皮,地丁,公英等;用于咽喉腫痛,如(桔梗湯)。
3.祛痰止咳:用于多種氣喘咳嗽,有祛痰止咳之功。如風(fēng)熱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風(fēng)寒咳嗽配麻黃,紫蘇;痰熱咳嗽,配瓜蔞,黃芩;寒痰咳喘配干姜,細辛;濕痰咳嗽,配半夏,陳皮,茯苓。
4.調(diào)和藥性:有緩和藥性的作用。通行十二經(jīng)。如(<傷寒論>芍藥甘草湯)。
【藥效鑒別】
甘草以味定名,入脾胃心肺經(jīng),作用廣泛,炙用則補中益氣力佳,生用則清熱解毒效宏,又能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故為臨床常用之品。
【應(yīng)用與配伍】
1.用于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jié)代,與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能補益心脾之氣。治心氣虛,常以之為主,配伍人參、阿膠、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湯。治脾氣虛,常與黨參、白術(shù)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隨證作適宜配伍而應(yīng)用廣泛。如屬風(fēng)寒咳嗽,可配麻黃、杏仁:肺熱咳喘,可配石常、麻黃、杏仁;寒痰咳喘,配干姜、細辛;濕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于脘腹及四肢攣急作痛。能緩急止痛。如屬陰血不足,筋失所養(yǎng)而攣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藥甘草湯;如屬脾胃虛寒,營血不能溫養(yǎng)所致者,常配桂枝、白芍、飴糖等,如小建中湯。近年報道,單用甘草粉或配伍烏賊骨、瓦楞子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的近期療效。
4.用于藥性峻猛的方劑中。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又可調(diào)和脾胃。如調(diào)胃承氣湯用甘草以緩和稍、黃之性,使瀉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腸而產(chǎn)生腹痛,半夏瀉心湯,甘草與半夏、干姜、黃芩、黃連向用,又能在其中協(xié)和寒熱,平調(diào)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5.用于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及藥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熱解毒。治熱毒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治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治藥物、食物中毒,在無特殊解毒藥時,可以甘草治之,亦可與綠豆或大豆煎湯服。
【藥理作用】
1.對多種致病毒素有解毒作用,并能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2.有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應(yīng)作用;
3.有祛痰、鎮(zhèn)咳作用;
4.可緩解胃及腸管痙攣;
5.有降血清轉(zhuǎn)氨酶作用;
6.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7.有強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化學(xué)成分】
含甘草甜素,屬三萜類皂甙,加水分解后產(chǎn)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甙、甘草甙元、異甘草甙、異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
【用量用法】
5——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使用注意】
1.清熱燥濕劑往往不用甘草,如白頭翁湯、黃連解毒湯、茵陳蒿湯、甘露消毒飲、連樸湯、瀉心湯、四妙丸等均無甘草。甘不利于濕的排泄,若苦寒燥濕藥與滲濕利尿藥合用的方劑則不在此例,如龍膽瀉肝湯;
2.固澀劑中多不用甘草,如斂汗固表的玉屏風(fēng)散、牡蠣散,澀精縮尿的固精丸、縮泉丸、桑螵蛸散,澀腸固脫的桃花湯、四神丸等;
3.消劑中不用甘草,如保和丸、枳實
導(dǎo)滯丸、木香檳榔丸、枳術(shù)丸等。 本品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藻戟芫遂俱戰(zhàn)草)。 炙甘草:甘溫。歸脾、胃、肺經(jīng)。具有益氣補虛,化痰止咳,緩急止痛,益陰生陽,補脾緩中之品。
【附】
甘草梢(用刀剁下甘草的尾部,即細小部分,用水浸泡,切小段干燥)。甘草梢為生用,具有清熱通淋之功。用治小便短赤,熱痛,口舌生瘡,胸悶心煩之心胃有熱等癥,如(<小兒藥證直訣>導(dǎo)赤散),專治心經(jīng)熱盛移于小腸所致小便短赤、尿時刺痛之證。5~12g,水煎服,或入劑。
【藥效鑒別】
甘草梢偏涼,清火解毒,善走莖去莖中痛。
看了“甘草的介紹”的人還看了:
2.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6.甘草有什么作用
甘草的介紹 甘草的功效作用
上一篇:干漆的介紹 干漆的功效作用
下一篇:甘松的介紹 甘松的功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