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明的主題演講稿
關于文明的主題演講稿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淀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shù)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關于文明的演講稿有哪些?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有關于文明的主題演講稿3篇,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文明的主題演講稿篇1
“詩人之窟,文章之府,氣節(jié)之鄉(xiāng)”,這就是樅陽,濱江明珠的樅陽,皖江崛起的樅陽。萬里長江奔騰浩蕩,她是最秀麗、最壯美、最雄渾的那一段;縣城創(chuàng)建方興未艾,她是最青春、最靚麗、給我無數(shù)激情與夢想的地方。
樅陽,我深愛著的家鄉(xiāng)。蓮花湖畔,綠水蔭秀,映照著樅陽縣城的發(fā)展與變遷。改革開放以來,縣城區(qū)位優(yōu)勢凸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社會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從海螺水泥到東方造船,從工業(yè)園區(qū)到浮山開發(fā),從上海到樅陽,一條條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征程,凝聚了樅陽人的智慧與汗水,展示著樅陽人的氣魄與胸襟。放眼樅川大地,一座座高樓鱗次櫛比,一條條大道縱橫交錯,一處處公園廣場婀娜多姿,一個個重大在建項目書寫著奇跡樅陽!清晨,當您淋浴春風和細雨,徜徉在怡然自得的公園山水間;傍晚,當您帶上腳步和心情,沉醉在百轉千回的廣場旋律里;午后,當您踏著轟鳴和交響,振奮在強勁有力的工業(yè)號角中;您,一定和我一樣,為樅陽文明創(chuàng)建的新風而感動,為樅陽日新月異的巨變而驕傲,為樅陽爭先安慶、崛起皖江的誓言而自豪。
修養(yǎng)是立身之本,文明則是城市之魂。一個巨人的崛起,不僅僅是身軀上的站立,更重要的是精神內(nèi)質的完美提升。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是縣城文明創(chuàng)建的中流砥柱;教育,就是塑造樅陽完美形象的提升工程。
我們是文明創(chuàng)建的宣傳者。“樅陽是我家,創(chuàng)建靠大家”,在這個色彩明艷、生機勃發(fā)的季節(jié)里,縣委縣政府發(fā)出了創(chuàng)建文明縣城的倡議,面對這片養(yǎng)育我們的家鄉(xiāng),面對這片我們深沉熱愛的熱土,全縣教育系統(tǒng)迅速掀起了文明創(chuàng)建宣傳工作熱潮。從校園到課堂,從教室到廣場,人人爭當宣傳員,個個爭做倡導者。校園里,文明標語豎起來了,宣傳活動開展起來了,文明創(chuàng)建的新風吹進學校,吹進師生們的心田,吹遍樅陽教育的每個角落!
我們是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的培育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有責任培育好每一位孩子,讓他們從小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遵守秩序、尊老愛幼、禮貌待人的良好習慣,一草一木需友愛,一燈一柱當呵護。學校是文明的搖籃,教育是文明的使者,播下一粒愛的種子,就會生長一片文明的綠蔭。中考之前,初三畢業(yè)生李祥同學患上了急性白血病,消息傳來后,校園紛紛涌起了愛心捐獻熱潮,大家捐錢捐物,從早點從日常生活中省吃儉用,一元、兩元、五元、十元……愛心滋潤著李祥,文明之花在這里悄然綻放。
我們更是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的踐行者。自古教師就是人類文明的標兵,我聽到,那些關于人民教師創(chuàng)建爭先的故事,他們嚴謹治學、廉潔從教;一言一行,為人師表;時時處處,彰顯著校園文明和先鋒表率作用。我看見,師生們在校園里,清除雜草,修剪花木;走上街頭,擦洗欄桿,清除“牛皮癬”,青春的汗水在勞動中閃光。一城文明風,滿目和諧情,教育人正用行動踐行著“創(chuàng)建文明縣城”的承諾。無論走在校園內(nèi)外,無論走在大街小巷,是那一雙雙送垃圾入箱的小手,是那一張張為老人讓座的笑臉,是那一句句溫暖外鄉(xiāng)人的話語,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縣城文明創(chuàng)建純美之歌。
關于文明的主題演講稿篇2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jīng)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xiàn)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xiàn)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chǎn)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么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fā)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yǎng),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yǎng),人的文明修養(yǎng)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yǎng),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tài),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yǎng)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yǎng),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么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里,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yǎng)也一樣,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yǎng)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墒强匆娦@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么區(qū)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關于文明的主題演講稿篇3
老師們、同學們,你們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與我同行》。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就是禮儀之邦?;驶嗜A夏,集聚五十六個民族,襯蘊出內(nèi)涵豐富的人文資源;泱泱中華,譜寫五千多年歷史,創(chuàng)造出舉世矚目的文明成果;文明是我們炎黃子孫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xiàn),沒有了文明,就如齒唇之寒,素質就不能保證,就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生,更別說擔任起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每天早上,都會有一群忙碌的身影彎著腰打掃衛(wèi)生,他們就是我們每天的值日生。他們將我們的教室、校園打掃得干干凈凈。但是,當放學后,校園里又成什么樣子了呢?垃圾滿地都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同學們沒有珍惜值日生的勞動成果,你一張紙,我一張紙,久而久之,校園里便變得狼藉一片,如果全校每人丟一張紙,那么,就會有幾千張紙污染我們的環(huán)境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有從生活的點滴做起,才會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成為一名文明的社會人。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煙”、“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shù)是中國大陸的游客。”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學校長語重心長地說:“不文明行為也是國恥。” 還有一個,是在外國的一個著名景點里,一個中國人看見在一個醒目的位置寫著“到此一游”后面署著幾個中國人的名字,他看了后無地自容,問那兒的管理員為什么不想辦法把它們清理掉,管理員竟說,這是給其他人敲響一個警鐘,如果把它涂掉,別人會接著寫,不涂掉,就是要告訴別人亂涂亂畫是多么丑!從上兩篇報道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原本的禮儀之邦、文明之邦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外國人心中的反面教材,這是為什么?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為什么中國人失去了禮儀與文明?再說說我們小學生,有些學生在公交車上面對站立的老人置之不理;有些學生在高談闊論時不時冒出一兩句臟話;還有些學生只因為一些小事就大動干戈,惡語相向,這些不文明的行為舉止嚴重影響了學校形象和社會正常秩序。
怎樣才能做一個文明少年呢?在班會課上同學們的發(fā)言中我明白了,一個文明好少年,在家里,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熱愛勞動;在學校里,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勤儉節(jié)約;在社會上,要熱愛祖國,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只有這樣,每時每刻鍛煉自己,發(fā)揮特長,才能成為一個文明好少年!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道德規(guī)范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上。讓我們爭做文明學生,爭創(chuàng)文明班級!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看完“關于文明的主題演講稿”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