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散文推薦:否定自己,是不容易的
否定之否定,是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guī)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發(fā)展運動的根本規(guī)律。
知易行難。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在生活中能虛心傾聽別人建議,清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能主動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向,需要大智慧。
半個月前上了一次《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因為篇幅較短,權衡再三,用一個課時完成了這篇課文的教學。上完的感受是課堂很滿,我跑得很快,學生一直在后面奮力地追。一節(jié)好課,應是輕松的。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一節(jié)好課,也應該是閑適的,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路狂奔,甚至汗如雨下,是不會有高質量的思維的。因為精力都花在怎么跟上隊伍上了。
所以,一個課時,還想教這么多內容,是不合適的。
明知不合適,卻又總囿于自己的第一稿。所以需要對自己毫不留情的批駁。
解碼詩歌的核心是“情”,這首詩最為人駐足的就是“佳節(jié)倍思親”。那是一種喧騰背景下的落寞。讓學生強烈感受這種對比,應是真正讀懂的很好路徑。
由詞串:
一年一度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頭插茱萸 手挽著手 登高遠眺
到句子:
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以前在家鄉(xiāng)時,每逢重陽節(jié),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我預設的情感都是熱鬧而喜慶的。事實上,學生的確也是這么配合我的。)
再到創(chuàng)作背景:
唐代有個大詩人,名叫王維。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兩年了。
(這個環(huán)節(jié),預設的是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孤獨、寂寞)
最后再回到上述兩個句子,由此讓學生體味冰火兩重天的情感反差,理解“倍思親”。
細細想來,籠罩整首詩,整篇故事的情感基調難道不是統(tǒng)一的嗎?可以被分解如此得涇渭分明嗎?我遵循了正常的閱讀規(guī)律了嗎?其實只是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由“樂”及“愁”的過程,于是真的就展現(xiàn)出了這樣的過程,只不過是我的編排而已。也許很多學生讀一遍故事,他就能體驗到濃濃的思想愁緒。結果他也跟著我在課堂上兜了一個大圈子。
這樣的教學框架剛剛搭建好的時候,甚至還為自己完全重組了課文內容而有點沾沾自喜。我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何顧?
兩個課時的框架:
第一課時,讀通讀順課文,把字教好,把故事概述好,讀好第一自然段——坐實“孤獨”的情感基調。
第二課時,練習概述,鞏固寫字;順應故事順序,立足想象,體味情感,感受詩歌表達之妙。
但愿是一次成功的否定。明日見分曉。
【本文作者:田小秋。(微信公眾號:時間的流里)】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