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爐》觀后感_寒冬里遇見的溫暖
終于鼓起勇氣將《熔爐》看完了,從它上映的時候開始,我就對電影和小說的名字過分的好奇。明明是集世間最慘痛、最無奈、最悲憤的故事于一體的,可為什么用一個表達不是很明確的題目呢?為了滿足自己那該死的好奇心,就各種百度,又去知乎上豆瓣上找尋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怎么樣的回答都有,只有當我親自讀完了小說,看完了電影,才明白是因為太過傷痛,覺得世間所有詞語都難形容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但又必須有個題目,才取得這個模糊籠統(tǒng)的詞。我的理解是這個事件雖然發(fā)生在一個地方,但它是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縮影,就像熔爐一樣,你的本質是什么,在經(jīng)過這個烤煉的過程才會暴露的那么徹底。
這是一個改變了韓國法律的故事,是真實發(fā)生的事情。首爾的一位老師通過走后門的關系進入了市里的一所聾啞學校,時間久了自然的就知道了學校對孩子們做的事情,他向他的律師朋友透露過之后,兩人決定要揭露真相,結果老師就被殺害了。悲痛之余,律師更加堅定了要為孩子們討公道的決心,他一直在上訴,可是幾年時間過去了不僅沒有成功,自己反而是重病在身。后來他遇到一位醫(yī)生,醫(yī)生決定幫他,兩人又開始了上訴之路。最后是成功了,可是由于公訴時間已過,沒有能夠懲罰得了他們,所以三個受害者中的男孩子為了報仇與老師同歸于盡,臥軌自殺。
之后,律師重病加上無盡的打擊,最終去世了。醫(yī)生還在堅持,可是因為孩子們的撫養(yǎng)權不在他的手里,最終兩個孩子還是被帶到了聾啞學校。醫(yī)生受不了自責,最終自殺,死后留給大家的是長達三萬字的事件經(jīng)過,所以這才收到了社會的關注。后來,韓國的一位作家親自去到學校找到了兩位受害者,并詢問了詳細經(jīng)過,決定將故事改編成小說在網(wǎng)上連載。當時還在服兵役的演員孔侑看到了這本小說,決定要拍成電影,電影上映之后,收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后來迫于民眾壓力,修改了相關法律,社會稱它為“熔爐法”。
影片的悲痛無疑貫穿全部,讓我深深覺得平凡人與當權者的較量就是雞蛋碰石頭,但同時它還傳達給我們即便如此也要抱有良知的生活下去的重要性。正是因為有了那些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才會有影片最后的那個情節(jié)。
女主問:“經(jīng)歷這件事情前和后有什么不一樣”,受害者回答:“這件事讓我們知道了,其實我們跟其他孩子一樣,有人不喜歡我們,但是也有人努力保護我們,給我們溫暖!”說實話,看到這里我覺得女孩兒是勇敢的,如此沉重的事情發(fā)生,她看到了世界的冷漠,但是她卻選擇珍惜那些她曾經(jīng)獲得過的溫暖,并且懷著這些溫暖勇敢的活下去。
同時也更有感覺,對于聽不到說不出的孩子而言,我們本應該要讓他們的眼睛里裝滿美好,要讓他們感受到發(fā)自內心的幸福。但是作為師者,作為長輩,卻將世間最骯臟的東西帶給他們并以此來傷害他們,這中間體現(xiàn)出來的欲望、利益和自私的人性讓人噤若寒蟬。
除了感嘆世間事的無限可能,我又重新思考是什么原因讓校長和老師做出這樣的事呢?如果真的像電影里演的那樣,那很可能是他們也是有心理疾病的,并且比孩子們的缺陷更加嚴重。他們只能通過一些看似很刺激的事情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說到底還是生活觀和價值觀的問題。這就得從觀念的教育抓起,從小的家庭教育和老師的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向,不僅僅是學習,還有人生。
原句:我們一路奮戰(zhàn),并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如果你我都沒有因為世界改變,或許就不會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但是人最難的就是自己做不到,反倒說我只是跟別人一樣做不到罷了,久而久之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圈,被這個圈子套住的人不計其數(shù),卻依然“前赴后繼”。
一直喜歡冬天,但是今天才知道原因,冬天的到來就是為了讓我們在寒冷中感受那一絲溫暖。
【本文作者:琴天。(微信公眾號: 先讀后感)】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