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六十篇:骨空論(二)
SW60——《骨空論篇第六十》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60—Q0106→Q01084‖→‖LS10—D0231‖→‖SW57‖(已遷至《經(jīng)絡論》)
‖SW60—Q01071‖→‖SW60—Q01083‖→‖SW57‖(已遷至《 經(jīng)絡論》)
‖SW60—Q01073‖→‖SW60—Q01082‖→‖SW57‖(已遷至《 經(jīng)絡論》)
‖SW60—Q01083‖→‖SW60—Q0106‖→‖SW57‖(已遷至《 經(jīng)絡論》)
‖SW60—Q01084‖→‖SW60—Q01071‖→‖SW57‖(已遷至《 經(jīng)絡論》)
‖SW60—Q0112‖→‖SW61—Q0401‖(已遷至《水熱穴論》)
Q01011大風:
1、《太素.骨空》注:“大風,謂眉須落。大風病也。”
2、《長刺節(jié)論》SW55-C0113“病大風,骨、節(jié)重,須眉墮,名曰大風。”即為本解。
Q01011上椎:
1、 姚春鵬注:“椎骨第一節(jié)的上面。”
2、 黃元御注:“上椎者,大椎上,項骨三節(jié)也。”
3、 《素問直解》注:“申明風府在項之上椎,蓋項上高起第一椎為大椎,項上平坦第一椎為上椎。”
Q01012厭之,令病人呼譩譆,譩譆應手:
1、《內(nèi)經(jīng)注評》注:“醫(yī)生用手指按壓住譩譆穴,讓病人長呼譩譆之音,醫(yī)生指下可有輕微的振顫之感。”
2、《內(nèi)經(jīng)校釋》注:“厭之,即以手指按壓其穴。厭與壓通。”
3、《素問懸解》卷之五《骨空論》直接將“厭之”作“壓之。”
4、姚春鵬注:“穴名,在第六椎下兩旁距脊各三寸,屬足太陽經(jīng)。”
5、譩,yi4;譆,xi1,譩譆,穴名,形聲詞。據(jù)《舉痛論》SW39-D0101→D0102可知:“厭”當作“驗”,二字音同而易誤也,直譯當作“驗證時”。
Q01013從風憎風:《素問直解》高士宗注:“從,迎也。憎,惡也。迎風憎風,乃面額經(jīng)脈不和,當刺眉頭以瀉之。”
Q0102失枕:
1、 姚春鵬注:“睡眠中頸部受風寒而致頸項強痛的癥狀,俗稱‘落枕’。”
2、 《內(nèi)經(jīng)校釋》注:“即頸項強痛,難以回顧,不能就枕。每因風邪侵襲,枕臥姿勢不當而致?!吨T病源候論》失枕候云:‘失枕,頭項有風,在于筋脈間,因臥而氣血虛著,值風發(fā)動,故失枕’。”
Q0102折,使揄臂,齊肘正:
1、 王冰注:“揄讀為搖,搖謂搖動也。然失枕非獨取肩上橫骨間,乃當形灸脊中也。欲得而驗之,則使搖動于臂,屈折其肘,自項之下,橫其肘端,當其中間,則其處也,是曰陽關,在第十六椎節(jié)下間,督脈氣所發(fā),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2、 《內(nèi)經(jīng)注評》注:“就是失枕項痛如折,可以使病人屈臂肘尖下垂,在手肘尖的脊中處,施予灸法的意思。”
3、 《素問懸解》卷四《骨空論》斷句作“折使揄臂齊肘正。”并注:“項骨與脊骨相逢,又折使舒臂(折,折衷也。揄,舒也。)齊其肘所正,灸骨中,其處當十六椎下,督脈之陽光也。”
4、 《素問直解》卷之五《骨空論》斷句作“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并注:“折,音舌,下同。揄,作揺。齊,平也。夜臥失枕,患在肩上橫骨間,伸舒不能,故如折也;折則臂不能舉,當使探臂平肘以和之;揺臂平肘,則脊中有窩,當正灸脊中,毋他求也。”
5、 揄,yu2,據(jù)《說文》:“揄,引也。”取引、拉意;折,據(jù)《廣雅》:“折,曲也。”取彎曲意。從《素問直解》之斷句,合《內(nèi)經(jīng)注評》之注,譯作“彎曲手肘,讓患者揄引手擘,與肘尖齊平,正是艾灸之脊中穴。”
Q0102脊中:督脈穴名?!度梭w經(jīng)絡使用圖冊》云:“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Q0103【月少】絡季脅:
1、 高士宗注:“肋稍曰眇,眇絡,肋箭稍之絡也。”
2、 《內(nèi)經(jīng)校釋》注:“眇(miao3),絡,指俠脊兩傍之空軟處的絡脈。”
3、 黃元御注:“軟肋骨下曰眇中(眇,末也,肋骨盡處也,肝脈循脅眇,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風木郁陷也。)”黃元御之“絡”作動詞解,從之。
Q0104八髎:髎,liao2。
1、《內(nèi)經(jīng)校釋》注:“指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八穴的總稱。”
2、高士宗注:“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凡八髎也。”
3、黃元御注:“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足太陽左右八穴,在腰下尻上,骨肉分際之間。”
Q0104在腰尻分間:
1、黃元御注:“足太陽左右八穴,在腰下尻上,骨肉分際之間。”
2、高士宗注:“八髎在腰尻兩分肉間。”
3、《內(nèi)經(jīng)校釋》譯:“在腰以下骶后孔中。”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