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四十八篇:大奇論(四)
LS04——《邪氣臟腑病形第四》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LS04—D1701→Q1705‖→‖SW48—C0101‖遷移說明:
1、 原篇《邪氣臟腑病形》非獨(dú)立論文,湊簡之篇,所遷部份,與前后文意不屬,當(dāng)遷出;
2、 《甲乙》將LS04—D1701→Q2501置于卷四第二(下)《病形脈診》,獨(dú)立成篇;
3、 《類經(jīng)》將LS04—D1701→Q1802置于脈色類六卷十九,獨(dú)立成篇;
4、 《太素》置于卷第十五《五臟脈診》篇,接于《素問.大奇論》SW48—C0101“肝滿、腎滿、肺滿、皆實(shí),即為腫。”之前;
5、 從《太素》楊上善之處置,遷入本論本位,其一,解決了《大奇論》問答形式之不足;
其二,帝問伯答五臟脈“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與《大奇論》所論臟、脈之病相合,主題相符,義理相通;
‖LS04—D1801→Q1802‖→‖SW48—C0516‖遷移說明:
1、 原篇《邪氣臟腑病形》非獨(dú)立論文,湊篇之簡,當(dāng)遷出;
2、 《太素》卷第十五《五臟脈診》置于《大奇論》SW48—C0101前,接于LS04-Q1705后;
3、 從《太素》對(duì)兩部關(guān)系之處置,隨《邪氣臟腑病形》LS04—D1701→Q1705遷入本論,在前文集中論述諸脈病形及死期后,繼論五臟脈諸病之刺,義理相貫。
‖LS04—D1901→Q2501‖→‖LS04—Q1802‖→‖SW48‖遷移說明:
1、 原篇《邪氣臟腑病形》非獨(dú)立論文,顯見為湊篇之簡,當(dāng)遷出;
2、 《甲乙》將本部份分散置于卷四第二下篇、卷九第七、卷九第八、卷九第五、卷五第一下篇,其依病位、病名分類,而非病理分類,故而頭緒繁多;
3、 《太素》置于卷第十一《府病合輸》,獨(dú)立成篇,
4、 《靈樞懸解》置于卷四《四時(shí)氣篇》,并云:“以上八段,舊誤在《邪氣臟腑病形》。”從其遷出,不從其遷入;
5、 遷入本論本位,更論前涉六腑之病及刺法,與《大奇論》主題相符,義理相通。
Q1701瘛、疭:
1、《內(nèi)經(jīng)注評(píng)》注:“筋脈引急叫瘛,馳長叫瘲。”
2、瘛,即瘈,chi4,抽搐,為收態(tài);疭:zong4,弛縱,為縱態(tài)。
Q1701喉吤:《靈樞懸解》卷八《邪氣臟腑病形》注:“喉吤,喉中氣塞也。”
Q1701瘖:《靈樞懸解》作“喑”,并注:“喑,痖也。”
Q1701維厥:
1、《靈樞懸解》注:“維厥,四維厥逆也,即四肢。”
2、宜解作四肢厥癥,而非四肢厥逆。在《厥論》中,“厥”與“厥逆”,顯見不同。
Q1702瘺:lou4,鼠瘺病。
Q1702消癉:
1、《內(nèi)經(jīng)注評(píng)》注:“即熱癉,陰虛內(nèi)熱,津液消耗,日漸消瘦,謂之消癉。一說即消渴。”
2、五臟脈微小,均可發(fā)為消癉。
Q1702息賁、上氣:
1、《太素.五臟脈》注:“令人上氣喘息,故曰息賁。賁,膈也,音奔。”
2、確意不明,不譯待考。
Q1702下不勝其上:
1、《太素.五臟脈診》注:“其脈下虛不勝上實(shí)。”
2、《內(nèi)經(jīng)注評(píng)》注:“下肢無力,身半以上沉重,猶言頭重腳輕。”
Q1702其應(yīng)善痠矣:
1、《靈樞懸解》注:“鼠瘺,膽木上逆之病,膽木逆則肝木必陷,下陷不勝其上逆,故其應(yīng)善痠,痠者,木郁之所生也。”
2、《內(nèi)經(jīng)注評(píng)》“痿”作“痠”,從之,全句即:其反應(yīng)就是易生酸軟了。
Q1703肥氣:《靈樞懸解》卷八《邪氣臟腑病形》注:“《難經(jīng)》: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
Q1703瘕:腹中積塊,鼓脹病。
Q1703衄:衄,nv4,鼻孔流血。
Q1704后沃沫:
1、《靈樞懸解》卷八《邪氣臟腑病形》注:“后沃沫,飲食吐后,多吐涎沫也。”
2、后,后竅也;沃,湘楚方言“燙”之意。沫,稀沫。后沃沫,即大便出熱沫。
Q1704闠、癃:
1、《內(nèi)經(jīng)注評(píng)》注:“此闠字當(dāng)同潰,其癥下膿血。”
2、《靈樞懸解》注:“腸潰,腸聚也;內(nèi)潰,內(nèi)積也。”
3、《內(nèi)經(jīng)注評(píng)》注:“潰癃,陰蘘腫大為潰,小便點(diǎn)滴全無為癃。一說指腹腔內(nèi)有膿性包裹塊,兼見小便不通。”
4、潰,潰爛?!缎魑鍤狻稴W23-C0102“膀胱不利,為癃。”即癃之本解。
Q1704蛕:hui2,古同蛔,蛔蟲。
Q1705奔豚:
1、《靈樞懸解》卷八《邪氣臟腑病形》注:“奔豚,風(fēng)木奔沖,若驚豚也。”
2、確意不明,不譯待考。
Q1705折脊:折,屈曲;折脊,即曲折脊椎。
Q1705洞:
1、《內(nèi)經(jīng)注評(píng)》注:“洞泄。”
2、洞癥,食物咽下就吐出。后文“食不化,下嗌還出”,即為本解。
Q1705腄腄然:
1、 黃元御注:“腄腄,積水下垂貌。”
2、 腄,chui2,腄腄然,沉甸甸也。
Q1705沉痔:
1、 黃元御注:“沉痔,木陷而肛腫也。”
2、 《廣雅》:“沉,沒也。”沉。表示程度深,如沉涸、沉疴、沉思、沉醉、沉積、沉疾。沉痔,指程度很深的痔瘡,頑固性痔瘡。
Q1801諸急:《太素.五臟脈診》注:“五臟急合有十種,故曰諸急。”
Q1802按而循之:《內(nèi)經(jīng)注評(píng)》注:“順著經(jīng)脈循行通路按摩,使其氣血流通。”
Q2301正豎膝予之齊:
1、《太素.府病合》作“正立豎膝,予之齊下。”并注“正立則膝豎。”
2、《內(nèi)經(jīng)校釋》注:“即正身蹲坐,使兩膝齊平的意思。”
Q2301揄申:揄,yu2,《說文》:“揄,引也。”即拿開。申,《說文》:“束也。”揄申,即放松緊束的腿部。
Q2401跗之:見《針解篇》SW54—Q0126“所謂跗之者,舉膝分易見也。”之解論。
Q2402巨虛:見《針解篇》SW54—Q0127“巨虛者,蹺足胻獨(dú)陷者。”之解論。
Q2403三里:見《針解篇》SW54—Q0125“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之解論。
Q2404控:《說文》:“控,引也。”即控制、牽引。
Q2404時(shí)窘之后:
1、《太素.府病合輸》注:“時(shí)急之瞋大便之處也。”
2、大便時(shí)有窘境。
Q2404下廉:見《針解篇》SW54—Q0128“下廉者,陷下者也。”之解論。
Q2405三焦:上、中、下焦,亦為一焦、二焦、三焦。此處三焦,實(shí)指下焦道。
Q2407吤吤然:吤,jie4,喉中氣塞狀,參Q1701“喉吤”之注。
Q2501篤:《爾雅》:“篤,困也。”取病重意。
公眾號(hào):其人頌經(jī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