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心得:豈會立竿見影
語文教學心得:豈會立竿見影
語文教學:豈會立竿見影
注:本文已發(fā)表于《教育研究與評論》2017.05
一位老師借班執(zhí)教蘇軾的《東欄梨花》,設計了這樣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1.寄語傳情:以‘懂你——寫給東坡’為題,寫一段話,詩意表達你對詩人的理解好勸慰;2.同韻和詩:以‘東欄梨花’為題,創(chuàng)作一首五言或七言絕句,表達清明豁達之情”。
學生現(xiàn)場創(chuàng)作的文字,堪稱精彩。好幾位聽課老師表示不吝溢美之詞:“一課一得。”“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顯著。”對此,我卻忍不住潑了一點冷水,“不要夸大一節(jié)課的作用”,“換言之,學生上不上這節(jié)課,一樣能寫出那樣的文字”……
在一些公開課中,看到類似的設計,我經常會問老師,為什么要在閱讀教學后讓學生“寫”?有老師認為,每一節(jié)課都要做到“讀寫結合”,于是,每節(jié)課都要在閱讀之后來一個“寫”;有老師認為,在一節(jié)課結束之前,設計一個“寫”的過程,表示這節(jié)課非常完整完美,達到一節(jié)課中“聽說讀寫”每個要求都“落實”的目的;有老師以為,通過這個“寫”,來展示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在閱讀中掌握了方法,馬上就請學生動筆,或著眼于感悟,或著力于技法,直接遷移,效果顯著……語文教學中,一直非常流行“讀寫結合”,原本這個說法很不錯,現(xiàn)在這個觀點也不過時,我甚為贊同。這些說法,我想是對“讀寫結合”產生了誤解。
我曾經寫過系列文章《每一節(jié)課都是獨一無二的》,想表達的是,每一節(jié)課都很重要,具有不可復制的獨特性。但是,不等于說,“重要”就是要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寫”與“不寫”,也不可一概而論。在我看來,如果是任教老師自己的班級,持之以恒地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以及對文本的理解能力,當然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做法,因為他掌握學情,并因此擬定了序列計劃;如果是一個借班老師執(zhí)教,試圖借此環(huán)節(jié)來證明自己的教學效果,那么,則大可不必。
比如,像上面所舉的例子,就持謹慎樂觀態(tài)度。我說,如果學生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就能立即寫出如此高水平的詩詞來,那么,語文學習就變得簡單了。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也許,我比較悲觀。不要說一節(jié)課,有的人,恐怕一輩子也做不到。
那么,這位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確確實實寫出了很精彩的文字,又作何解釋?
解鈴還須系鈴人。我的朋友告訴我:“因為學生通讀了《蘇東坡傳》!”
我沒有現(xiàn)場聽課,不敢妄自揣測教者的意圖。我可以遙想,執(zhí)教者的滿意設計,以及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這是所有執(zhí)教公開課的老師夢寐以求的境界。我所堅持的是,學生抒寫的那些精彩文字,與本節(jié)課教學并無多大關系。我不否認,人的一生中,常常會因為一個關鍵事件、一句醍醐灌頂?shù)脑?、一本直抵心靈的書,改變人生河流的走向。但這樣的扭轉乾坤的“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平常的“厚積”才有現(xiàn)場的“薄發(fā)”,這是一個慢慢生長的過程。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是一個“舉三反一”的過程,并不像理科學習那樣“舉一反三”,甚至說,舉無數(shù)次也可能無法“反一”;也不像工廠流水線上產品的制造一樣,學生一旦掌握一個技術,就能成為語言文字運用的熟練工。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已成眾多語文人的心頭病,皆因為制約語文教學效果的因素復雜,遠不止三言兩語能說得清,也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我們說,語文是感性的,但語文教學恰恰需要理性實踐。有時,感情用事,未必就是好事。就像要求學生讀一些經典是正確的,但“讀經運動”則很可怕。民國時代大師輩出,人們感慨“大師之后再無大師”,然而,歷史的車輪不會倒轉,那個時代再也回不去了?,F(xiàn)在所能做的是,只是從中汲取一些精華。教育上有很多做法,看上去能博人眼球,一陣陣的喧囂熱鬧,無異于飲鴆止渴。語文教學是一個慢慢的過程,有人比方為農業(yè),竊以為比較恰當。大凡是違反自然生長規(guī)律的,都不會結出好果子,說不定還會弄出個揠苗助長的笑話來。時下有不少大棚種植的蔬菜水果,味道沒有過去露天生長的口感純正,原因大抵如此。
追求結構“完整”的課堂教學,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做法。從來沒有哪一節(jié)課是完整的,所有刻意求全的做法,都是出力不討好的,細大不捐,貪多勿得,最多算是水過地皮濕。面面俱到,蜻蜓點水,乃是課堂教學之大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才是明智選擇。即使是聽說讀寫,也不一定要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做到,有的可能一節(jié)課只在一個方面深挖下去,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所謂一篇文章的教學價值,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也不可能與課標要求一一對應,每個方面都淺嘗輒止,最終無法打到一口冒水的井。我相信,這是很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的共識,無需贅言。
再說,學生當堂寫作的文字之精彩,一方面是正如朋友所說,學生讀了《蘇東坡傳》使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這些學生的寫作能力比較強,已經懷揣一身“妙手偶得之”的功夫。我們也不能拿這些“優(yōu)秀學生的作品”來佐證自己的教學有多么成功,這一點,所有的老師都要頭腦清醒,絕不能貪他人之功,“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我們當然不是對教者的探索精神予以否定,也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從旁指手畫腳,而是希望語文教學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和思考。不要夸大一節(jié)課的作用,也并非否定教師的點撥引導,——那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不要奢望一節(jié)課就出成果,見實效。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那是浮躁的心態(tài)和忽悠的手段。要有“守得云開見月明”的耐心,要有舍得做一些“無用”之功的豁達,要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期許。
2014年的11月,我應邀到海南省上示范課。下課結束時,學生們紛紛向我說,“好喜歡梁老師的語文課”,“多么希望梁老師做我們的語文老師啊”……課后,點評專家抓住這個細節(jié),對我給予了點贊,說一節(jié)值得學生留戀的課,肯定是一節(jié)好課。我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其實,專家不知道的是,在送學生從會堂回教室的門口,我對還處在激動中的學生說,“謝謝同學們!但是這一節(jié)課是我們一次不期而遇的美麗邂逅,你們語文老師的家常課才是真正有益于成長的好課,大家要珍惜!”
語文教學,由無數(shù)個“一節(jié)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終促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豈會立竿見影?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作者: 梁增紅
來源公眾號: 梁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