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九篇:舉痛論(八)
SW46——《病態(tài)論篇第四十六》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46—D0401→Q0501‖→‖SW39—Q0501‖遷移說明:
1、《素問懸解》置于卷六《奇病論》,并云:“此段舊誤在《病能論》中。”從其遷出,不從其遷入。
2、《甲乙》置于卷九第八《腎小腸受病發(fā)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睪》,且正置于《刺腰痛》前,既明確了“腎為腰痛之病。”又彌補了腰痛之論帝問伯答形式不足,故從皇甫謐處置。
Q0401頗關在肺:
1、 高士宗注:“腎上連肺,故頗關在肺,在腎關肺,當腰痛也。”
2、 后文Q0501“少陰脈,貫腎,絡肺”,即為本解。頗關在肺,即密切關聯在肺。
SW41——《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41—C0101→C0304‖→‖SW46—Q0501‖→‖SW39‖遷移說明:
1、《刺腰痛》無問無答,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甲乙》置于卷九第八《腎小腸受病發(fā)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睪》,并接于《病態(tài)論》SW46—D0401→Q0501帝問伯答之后,從之;
3、本篇所論,均與“令人腰痛”之痛癥相關,隨《雜病》痛癥之部份重簡并居本位,依病名分類,與《舉痛論》主題相符,義理相通。
‖SW41—C0201‖→‖SW41—C0208‖→‖SW39‖遷移說明:
本句原位“厥陰之脈”條后,黃元御置于“散脈”條后,甚優(yōu),從之。
‖SW41—C0208‖→‖SW41—C0209‖→‖SW39‖遷移說明:
本句原位“昌陽之脈”條后,黃元御置于“肉里之脈”條后,甚優(yōu),從之。
‖SW41—C0304(左取…取左)‖→‖SW41—C0304(兩髁胂上)‖→‖SW39‖遷移說明:
1、“左取右,右取左”六字,原位本句末尾,《素問懸解》置于卷八《刺腰痛》“以月生死為痏數”句前,而成“左取右,右取左,以月生死為痏數,發(fā)針立已。”從之;
2、黃元御曰:“左取右,右取左,繆刺之法也。以月死生為痏數,《繆刺論》:‘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是其法也(王冰注。)’” 從之。
C0101尻:《廣雅》:“尻,臀也。”
C0101重:“重”疑古“腫”之誤,《甲乙》作“腫”,從之。
C0101郄中:
1、《內經注評》注:“郄中,足太陽委中穴。”
2、《素問懸解》將“郄中”置于卷八《刺腰痛》“太陽正經”之后,錄以奉考;
3、據《刺腰痛篇》SW41-C0301、《雜病》LS26-C0101可知:郄中,明指“足太陽經腘中”,即膝窩內。從本經之論。
C0101春無見血:《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春無見血,水衰于春也。”
C0102循循然:
1、 張景岳注:“遲貌狀,謂舉動不便。”
2、 《素問直解》注:“循循,漸次貌。”
3、 《全本黃帝內經》譯:“疼痛會漸漸加重,使人無法俯仰。”
C0102成骨:
1、《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即胻骨之上節(jié),別名成骨。”
2、當從本經后文解論。
C0102夏無見血:《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夏無見血,木衰于夏也。”
C0103胻:即【骨行】,heng2, 即脛,小腿。
C0103痏:《內經注評》注:“痏,作次數解。”
C0103秋無見血:《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秋無見血,土衰于秋也。”
C0104春無見血:《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春無見血,水衰于春也。”
C0105腨:shuan4,小腿肚。
C0105循之累累然:《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循之累累然,經脈行動之象也。”
C0105善言默默然:
1、《新校正》云:“按經云善言默默然不慧,詳善言與默默二病難相兼,全元起本無善字,于義尤允。”
2、善,此非“善于”,而是“喜歡”,如此文意方通。全句為喜歡沉默不語。
C0201解脈:
1、 張景岳注:“解脈,足太陽經之散行脈也。”
2、 解脈之論,原位“厥陰之脈”條后,黃元御置于“散脈”條后,從之。黃元御注:“解脈,足太陽之別,散行而下故名,循肩膊而下脊背,下屬膀胱,從髀后而合腘中”、“解脈之病,其狀不同,故復述此證。”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解脈行處為病,與足厥陰似,亦是足厥陰絡脈”;對第二、三個“解脈”,楊上善注:“前之解脈與厥陰相似,今此刺解脈郄中,當是取足厥陰郄中之絡也。”
C0201郄:《正字通》:“郄,同隙。”
C0202同陰之脈:
1、 張景岳注:“足少陽之別,終于厥陰,并經下絡足跗,故曰同陰之脈。即足少陽經的別絡。”
2、 《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同陰之脈,足少陽之別絡也”、“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足少陽之陽輔穴也。”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同陰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當是足少陽絡脈也。”
C0202怫然腫:fei4,《說文》:“怫。郁也。”怫然腫,即氣郁而腫狀。
C0203陽維之脈:
1、 張景岳注:“陽維,奇經之一也,陽脈相維交會之脈,故曰陽維。”
2、 黃元御注:“陽維之脈,八奇經之一也。”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陽維,諸陽之會,從頭下至金門,陽交即是也。行腰與足太陽合于腨下間,上地一尺之中,療陽維腰痛也。”
C0204衡絡之脈:
1、 張隱庵注:“衡,橫也。帶脈橫絡于腰間,故曰橫絡之脈。夫足之三陽,循腰而下,足之三陰及奇經之脈,皆循腰而上;病則上下不通,陰陽間阻,而為腰痛之證。”
2、 《素問直解》注:“衡與橫同。隙,浮隙也。陽,會陽也。帶脈橫絡于腰,故曰橫絡之脈。”
3、 《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衡絡之脈,足太陽之外絡也。”
4、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作“沖絕”,并注:“沖脈循脊里,因舉重沖脈絡絕,惡血歸聚之處以為腰痛同,可刺沖郄陽筋間,上數寸沖氣居處。”
C0204刺之在郄陽、筋之間:
1、 王冰注:“郄陽,謂浮郗穴上側委陽穴也,筋之間,膝后腘上兩筋之間,殷門穴也。”
2、 《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刺之在郄陽、兩筋之間,上郄數寸橫居,為二痏,出血,足太陽之委陽、殷門也(郄陽即委陽,與殷門相并,故曰衡居。)”
C0204上郄數寸橫居:《內經注評》注:“這兩個穴位都在郄中上而數寸,而取其橫絡放血。”
C0205會陰之脈:
1、 張景岳注:“會陰,任脈穴也,在大便前,小便后,任、沖、督三脈所會,故曰“會陰。
2、 張隱庵注:“此論任脈為病而令人腰痛也。任脈起于至陰,與督脈交會,分而上行,故名曰會陰。”
3、 《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會陰三脈,督、任、沖三脈之會,故曰會陰(穴名,在大小二便中。)督脈行脊背而會此穴。其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陽郁而表泄也(督為諸陽之綱)。汗干令人欲飲,津亡而肺燥也。飲已欲走,濕旺而脾郁也。”
C0205直陽之脈:
1、 《內經校釋》注:“本條經文,諸注說法不一……《新校正》云:‘詳此直陽之脈,即會陰之脈也,文變而事不殊。’《素問識》云:“直陽之脈……任脈與督脈相合之脈,蓋直值通用,遇也,即兩脈會遇之義。王注《骨空論》云:任脈、沖脈、督脈者,一源而三岐也。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爾。知是二脈分岐之處,即其會遇之地,故名之會陰,亦名曰直陽也……存疑待考。”
2、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刺直陽者,有本作‘會陽’喬止郄下橫居絡脈也。”
3、 王冰注:“直陽之脈,則太陽之脈,俠脊下行貫臀,下至腘中,下循腨過外踝之后,條直而行者,故曰直陽之脈。”直陽之脈者,督脈也。”
4、 黃元御注:“刺直陽之脈上三痏,足太陽之承筋也。太陽之脈挾脊貫臀,下至腘中,循腨腸而入外踝,其脈直行,故曰直陽。”
C0205漯漯然:《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作“痛上漯漯然汗出。”比原文多出“汗出”二字,從其意。漯漯然,即大汗淋淋無疑。
C0205在蹺上、郄下五寸橫居:
1、 張景岳注:“蹺為陽蹺,即申脈也。郄,即委中也。此脈上之穴,在蹺之上,郄之下,相去約五寸而橫居其中,則承筋穴也。”
2、 王冰注:“蹺,陽蹺,即申脈也。郄,委中也。在蹺之上,郄之下,相去五寸,橫居其間,正承筋所在。”
C0206飛陽之脈:
1、黃元御注:“飛陽之脈,足太陽之別絡也。”
2、《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足少陰之筑賓穴也。”
3、《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足太陽別,名曰飛陽,有本‘飛’為‘蜚’。太陽去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當至內踝上二寸,足少陰之前,與陰維會處,是此刺處也。”
4、《靈樞.經脈》LS10—D0408云:“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C0206怫怫然:
1、 張隱庵注:“怫怫,郁怒貌。”
2、 《內經注評》注:“腰痛時有郁怒狀的情志變化。”
3、 《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痛上怫怫然,氣郁而不行也。”
4、 怫,fei4,氣郁憤然。
C0207昌陽之脈:
1、《內經注評》注:“張景岳注:‘昌陽,即足少陰之復溜也。少陰屬陰故為腰痛。’昌陽之脈為足少陰之別絡。”
2、黃元御注:“昌陽之脈,足少陰之別絡,即陰蹺之脈也,起于然谷之后,上內踝之上,循股陰而行腹,上胸膈而入缺盆。”
3、《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內筋在踝大筋前太陰后,內踝上三寸所。大筋,當是足太陰之筋。內筋支筋,在足太陽大筋之前,足太陰筋之后,內踝上三寸也。”
C0207刺內筋為二痏:《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刺內筋為二痏,即陰蹺三郄,足少陰之交信穴也。在內踝之上,大筋之前,太陰之后,上踝二寸所,即其處也。”
C0208散脈:
1、 王冰注:“散脈,足太陰之別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
2、 散脈句,原在“肉里之脈”條前,黃元御置于“昌陽之脈”條后,從之?!端貑枒医狻肪戆恕洞萄础纷ⅲ?ldquo;散脈,足太陰之別,散行而上,故名,循股內,入腹中,與少陰少陽結于腰下骨空中(王冰注)。”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散脈在膝前肉分間者,十二經脈中,惟足厥陰、足少陽在膝前主溲,故當是此二經之別名。在二經大絡外廉小絡名束脈,亦名散脈也。”
C0208絡外廉束脈:《素問懸解》卷八《刺腰痛》注:“刺散脈,在膝前內側,腨肉之上,骨肉分間,太陰之絡,色青而見,其絡之外廉,有大筋擷束膝胻之骨,令其連屬,取此大筋束之脈,為三痏,即是太陰之地機穴也(王冰注)。”
C0209肉里之脈:
1、 王冰注:“肉里之脈,少陽所生,則陽維之脈氣所發(fā)也。”
2、 黃元御注:“肉里之脈,即足少陽之陽輔,穴名。刺肉里之脈為二痏,足少陽之分肉穴也(即陽輔)。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即其處也。”
3、 《太素》卷第三十《腰痛》注:“太陽外,絕骨后,當是少陰為肉里之脈。”
4、 張景岳注:“肉里,謂分肉之里,足少陽脈之所行,陽輔穴也,又名分肉。”
C0301→C0303腰痛……刺足少陰:
1、《素問直解》注:“衍文,舊本注云:‘古本并無,王氏所添也’。”
2、三句非衍,且分別與《雜病》LS26-C0101、C1201等句重簡,或者被解。
C0301幾幾然:
1、《內經注評》注:“幾(shu1),形容項背牽強不舒服的樣子。”
2、疑為《雜病》LS26—C0101“沉沉然”傳抄之誤,確義不明,不譯待考。
C0301【目巟】:huang1,眼睛昏花、視力模糊。
C0304眇:chao1,季脅下空軟處。
C0304髁胂:
1、《內經注評》注:“胂,堅起的肉。”、“髁,骨頭上的突起。”
2、張景岳注:“腰髁骨下堅肉也。”
3、髁,ke1,《說文》:“ 髁,髀骨也。”即大腿骨;胂,sheng4,胯骨部位腰突肌。
C0304左取右,右取左:見遷移說明。
公眾號:其人頌經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