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前CEO衛(wèi)哲最新演講:阿里不去清華招人的真正原因》讀后感
《阿里巴巴前CEO衛(wèi)哲最新演講:阿里不去清華招人的真正原因》讀后感
【讀后感】之我們該樹立怎樣的公司人才觀
前言
這篇文章是幫朋友寫的讀《阿里巴巴前CEO衛(wèi)哲最新演講:阿里不去清華招人的真正原因》讀后感,算是一篇舊文,也算是自己的一點小思考。
01
讀完這篇文章,我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是人才呢?
在過去,我們很少談人才,我們往往稱之為勞動力。為什么叫勞動力呢?是因為那時我們往往把人作為工具來看待。對于一個公司運作來說,員工只是一個個微小的部件,是個隨時可更替的螺絲釘。
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競爭越發(fā)的激烈,我們慢慢發(fā)現,產品雖然是我們在上市競爭中的競爭力之一,但產品背后所站著的人,卻是我們競爭中的核心所在。所以就像《天下無賊》電影中臺詞說的那樣“二十一世紀什么最值錢?人才啊!”所以進入新世紀,人才越發(fā)受到各大公司的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與挖掘也逐漸步入正軌。
02
那么,這時候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什么才是我們衡量人才的標準呢?
這其中便應運而生了“學歷觀”,一所985、211畢業(yè)的學生,一定比二本三本學校的學生優(yōu)秀,研究生博士生一定比本科生甚至中專生強。所以,社會上越來越追捧名校生,甚至越來越多的公司以自己公司研究生學歷員工數量,作為產品賣點。
所以這個邏輯很簡單:高學歷=高能力=高匹配度。但這個邏輯最大的問題在于,學歷并不能與能力等同。所以我們看到了,諸如北大高材生上書任正非被開除的新聞爆出等等。越來越多的公司也發(fā)現學歷不能等同于能力,但是,這個問題依舊存在,從來沒有被改變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就是,很多公司沒有自己的人才觀,沒有自己的選材標準,所以,他必須也不得不依賴于學歷進行人才的遴選。
03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該樹立怎樣的人才觀,如何通過公司的人才觀來發(fā)掘人才呢?
正如文章中所說,首先,明確自己公司的定位。你是一家金融公司還是貿易公司,或者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等等。你要明確你的定位,你才知道,你需要什么人才。就像金融公司需要豐富的金融法律背景,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等等,所以你要依舊你公司的定位去遴選人才,也就是豐富你選材的標準,不以學歷為唯一。
其次,能力并不是單純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一種綜合的素質。那么,在專業(yè)能力過硬之外,一個員工的道德水平,理想信念是否與公司一致,這同樣需要考察。就像,我們希望擁有同公司同舟共濟的員工,伴隨公司一同成長,而不是隨時都會跳槽走人的員工。所以,專業(yè)能力是一小方面,一個人才的綜合素質需要全方位的考量與評定。
最后,我們通過上面的方式,成功尋覓到自己公司適合的人才,那么我們該如何留住人才呢?如何能讓人才全身心為我所用呢?這時候,就考量一個公司的格局與細心。人才是人,不是機器,尤其對于90后員工來說,高昂的薪水只是誘惑他們的第一步,如何真正打動他們的內心才是關鍵。
04
而打入員工內心很簡單,只有你足夠細心,或者換個說法,如何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事情。在考慮公司需要什么的時候,也考慮一下員工需要什么,不同年齡層次的員工,其關注的重點同樣不同,老員工考慮的是自己在公司未來發(fā)展中的地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空間、薪資、股權等等。年輕員工考慮的是這個公司的氛圍,自由度,和領導同事們相處的融洽度,是否獲得認可與尊重等等、
綜上,我們會發(fā)現,如何樹立一個公司的人才觀,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
總結起來,其實就六個字:“用人者,用心也。”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作者: 閆威
公眾號:我不是雞湯手